APP下载

从二十四节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

2017-01-27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科文组织民俗学活态

卷 首 语

从二十四节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

2016年11月30日当地时间12点30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令国人振奋的事件,其意义不仅在于使中国增加了新的一项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也不仅在于能够进一步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理念和实践的保护,尤为重要的,是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广和深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理解。

同许多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不同,作为一项贯穿一年四季、遍及大江南北的知识系统与生活实践,二十四节气至今鲜活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是人们理解自然变化并据以安排日常行动的重要参照。它的这种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它却恰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也就是说,一种传统文化事象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作名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活生生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与此相关联,假如某种文化现象已经不在实际生活中存活而变成了博物馆保存的内容,那么,它就不能够被当做非遗来看待。这一点,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在纠正相关认识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之上,它对于我国各界从整体上“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教科文非遗代表作名录评审报告”相关要求),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这种作用,就是对前几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领域所提出的“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这一理念从另一个维度的普及和深化。

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工作者,始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研究的重要参与力量,为推进相关工作的发展和提升贡献了诸多的智慧。而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更是以一批民俗学者为主要申报力量进行的,在相关文案的准备过程中,这些同人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同时,过去两年间中国民俗学会一些评审专家在参与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相关评审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为文案的修改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些事实,都体现了民俗学者以学术积累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过,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在申遗成功的热闹过后,如何充分发掘和发挥这一项目自身以及它被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多向度的意义,进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有序展开并促进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则更是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一点,也正是本期前沿话题之所以组织有关二十四节气问题讨论的原因——雄鸡一唱天下白!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我们希望,民俗学界过去在非遗保护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不只是让我们欣喜和自豪的资本,而是能够成为引领学术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动力!

本刊主编 安德明

猜你喜欢

教科文组织民俗学活态
导言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1997年教科文组织造成的一场风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总括*
前法国文化部长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