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创新及其在医学图书馆的实践
2017-01-27
“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互联网+”传统行业,就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1]。互联网与图书馆的结合(即“互联网+图书馆”)就是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将图书馆业务活动与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推动传统图书馆向复合型图书馆转型[2]。
1 “互联网+图书馆”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也给很多传统行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如有了互联网和手机,看纸媒的人数大幅锐减,对印刷行业影响巨大。但互联网与图书馆结合,形成“互联网+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对图书馆行业却利大于弊。虽然纸质载体阅读量的减少导致了图书馆读者的流失,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现实的挑战,但图书馆服务追求的平等、开放、免费、公益等精神正是“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因此对图书馆来说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互联网+图书馆”并非互联网和图书馆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深度融合、互相补充、发挥优势、协同发展,创造出一种图书馆服务的新形态,激发“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图书馆的新活力。这种新形态需要改变图书馆传统的依靠纸质载体、馆舍、人力为主的运行模式,培育新型的图书馆行业发展生态,加速图书馆业务形式、服务形式的转型升级。
因此,“互联网+图书馆”的实质就是图书馆行业利用跨界融合下的创新与发展实现群体智能化,通过打开信息壁垒,建立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新型关系,用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回馈社会大众。也就是说,“互联网+图书馆”模式构建的是一个全新的服务体系[3-5]。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改变,给我国图书情报界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6-7]。国内图书馆界举办了多场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促进二者的融合。如201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就对“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如何满足个性化、主动化、智慧化和精准化服务的新要求,如何实现从知识服务向创新服务转型升级进行过探讨[8]。“互联网+”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发布方式、阅读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医学图书馆作为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机构,不只是简单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完善业务,还要借鉴互联网思维树立“互联网+”服务意识,以追求信息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和功能最优化为导向,提升自己在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服务价值的双赢[4,9]。
2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代化创新
图书馆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审视自身的现在,规划“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未来[10]。“互联网+”的助力和驱动让图书馆走在了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前沿,为图书馆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服务现代化和效能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2.1 管理现代化
互联网为图书馆的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图书馆可以通过引进集群式总分馆业务管理的模式,使总馆和分馆合理布局、理顺业务、协调管理,遵循均等、务实、创新、高效的原则,实现一定区域内总馆与分馆的借阅服务、书目信息、数字资源等方面的共享。
另外,“互联网+”思维也为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理念。图书馆现有的模式将在用户思维、 平台思维等新思维模式的促进下发生改变,与“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合,获得最佳网络效应。如业务部门可以通过分析读者借阅数据,获得用户需求热点的准确信息,进而调整资源,实现服务更优化。
2.2 服务现代化
首先,“互联网+”有利于图书馆实现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使服务更加高效、便捷,让广大读者具有更强烈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如很多省份的图书馆都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馆内自助系统,实现了借还书、办理证卡、文献复印等服务自助化。
其次,“互联网+”可以有效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空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用户只有来到图书馆才能获得到图书馆的资源。而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图书馆平台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图书馆的服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8],扩大了图书馆的业务范围。
第三,“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可以为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升级等提供技术支持,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有效地提升服务水平。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智能图书馆发展的步伐,通过RFID系统和具有识别传感功能的智能书架可以实现图书的精准定位,便于读者快速查阅和馆员寻书、盘点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借阅记录、浏览记录等,定期为用户推荐新书目,实现“一对一”的VIP服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阅览目的以及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读者的阅览体验。
2.3 效能现代化
首先,“互联网+”极大地扩展和延伸了图书馆服务覆盖领域,使服务效益发生了质的变化。图书馆由最初提供计算机书目检索服务,发展到读者可随时随地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图书馆等平台在线查询书目数据和图书借阅信息;图书馆官方网站也由最初提供简单信息资讯服务,拓展到能够自助办理业务和查询信息等。随着“互联网+”思维与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微信、豆瓣、APP及云图书馆等一系列的“互联网+”衍生品也逐渐孵化形成。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也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介入,找到了更好的栖息地[11]。未来一段时间内,读者微信群、微讲堂服务、微视频服务等新型高效的服务方式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年青一代的读者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次,“互联网+”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插上了翅膀。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图书馆可以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读者利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机登录,就可获得图书馆各类信息资讯,还可以实现数字书刊的检索和阅览、音视频资源在线直播等。
3 “互联网+”图书馆创新服务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图书馆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实现在“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12-13]。目前,“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创新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需要改变服务观念。目前,国内图书馆领域仍有部分机构和个人对“互联网+”思维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认知,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建立“用户至上,服务优先”的理念,主动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14]。
二是需要提升硬件资源。现在国内部分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如缺少完善的标准接口体系,使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融合受制于相关接口及服务标准的不统一,限制了服务功能的提升。
三是需要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互联网+”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需要政府、图书馆和馆员共同努力。政府方面,要完善“互联网+”模式下的政策体系,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为图书馆服务的提升保驾护航;图书馆方面,对内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战略思维必将有益于图书馆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对外要加大服务的宣传力度,宣传和推广图书馆推出的最新服务[15-16];馆员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馆员探索创新服务的积极性,并在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取得成效的人员给予充分认定。互联网与图书馆的有机融合对馆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馆员培训、进修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
4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实践
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顺应“互联网+”环境下服务新需求,紧密围绕“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医疗提供信息服务”这一目标开拓创新,使图书馆服务更加人性化、数字化、智能化、广域化。
4.1 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和能力
近几年我馆根据信息化大趋势,不断引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改进管理。服务器由原来的10台增加到24台,存储容量由原来的30T增加到50T,使我馆的信息存储、发布能力和网络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日新月异。2004年在国内率先实现电子阅览室对学生免费开放,2008年开始使用双向门禁系统实时掌握读者来馆情况,2009年在每个阅览室设置自助查询机和自助复印机方便读者检索和复印馆藏资源,2010年申报读者自助充电车专利并投入使用,2011年设置读者自助阅报系统;2012年在一楼大厅设置自助还书机,2013年实现图书馆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2014年电子阅览室更换190台新电脑优化了读者上网环境, 2015年设置自助存包柜使读者可以自由存放书本和物品,2016年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与读者无障碍沟通,2017年安装图书馆阅览座位预约管理系统。网上馆藏书目查询和续借功能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图书查询和续借,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等馆内系统与校园一卡通智能系统的数字对接实现了读者在校内可以一卡通行。
4.2 升级和更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我馆是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中第一家引进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图书馆,经过多次升级,其管理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采访、图书流通和信息服务、数据统计、图书借阅、期刊管理等环节均实现了自动化管理。2015年我馆又在全省高校图书馆率先引进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应用于图书管理。RFID是基于自动识别技术平台管理的服务体系,该系统构建了集成化的全开放、自助的用户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了人机对话的自助式服务,读者查找、借阅图书更加方便快捷,简化了流通服务的业务流程,提高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优化了我馆人力资源配置。RFID自助式服务极大地适应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还在图书排架、图书上架以及读者身份认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FID系统的使用给借阅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统计数据显示,新系统正常运行后的2016年12月的借阅量明显高于2015年12月。
4.3 建设7×24小时开放的虚拟图书馆
由于图书馆主页访问量大幅增加,我馆多次改版和更新了图书馆主页。我馆不但将所购买的82万种电子图书和2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资源全部上挂,还相应设置“我的图书馆”“电子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导航”“帮助和指南”等栏目,不断丰富主页内容和拓展网络服务功能。主页及图书馆服务器每天24小时运行,是永不闭馆的虚拟图书馆。读者在校园网范围内可随时登录图书馆主页,检索并下载图书馆的资源,查询馆藏书目、办理续借。2016年,我馆整合全馆电子资源、多媒体资源及百度学术资源,在图书馆主页设置了“哈医百度”统一检索平台,方便读者检索馆藏资源。
5 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图书馆界对“互联网+”带给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新机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结合自身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层面上,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纸质载体借阅服务模式逐步转型到 “互联网+”思维下的大数据多载体的复合服务模式。但与“互联网+”带给其他行业尤其是电子商务等热门领域的影响相比,图书馆很多工作还在初级探索阶段,还需要加大投入,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图书馆界应该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应对“互联网+”的发展给图书馆服务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