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书院钩沉(四)

2017-01-27邓敏杰

广西地方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光绪知县旧址

邓敏杰 邓 韬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7;2.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 南宁 530021)

广西书院钩沉(四)

邓敏杰1邓 韬2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7;2.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 南宁 530021)

文笔书院

清乾隆二十年(1755),灵川县知县王引楷再度捐资重修“义学”,并改名为“文笔书院”。旧址在今灵川县三街凤凰圩南。学员一般为十五六岁男生。经费一部分来源于山场租,每年收租银25元。以学生自修为主,辅以教师指导。咸丰三年(1853),遭火焚毁。同治四年(1865),知县江正本与官绅捐资重建文笔书院,并改名“培英书院”。院宽6丈,深20丈,内外讲堂各1间,有前后廊房。经费来源于学田租谷和租银。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办。后曾为三街镇爱华图书馆。

三峰书院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陆川县知县石崇先偕绅民捐资创建。是年3月破土兴建,10月落成竣工。院址在县城南三里的万丈坡(今陆川县陆城镇中学内),坐南向北,面对学宫。书院分三进,后进为“文昌阁”,楼3层,中祀文昌帝,两旁是藏书室;中进3间为讲堂,堂下东西书舍12间;前进为3间门楼,门外加围墙一道。建成后,石崇先亲自请广西提督学政许道基给书院命名,写记立碑。许道基通过查阅县志和察看地理环境,认为坐落在温泉的三台山(独岭、钟山岭、狗白岭)的三个顶峰恰好拱卫衬托着书院,即以“三峰”命名。书院开办后,办学经费靠捐资,前后置有田租560余石,部分作教师薪金和童生膏火费,余作会试川资。每年由知县择聘县内学行兼优的举人、进士任书院的山长,教导学生。光绪三十年(1904)春,书院改办中西学堂,一年后停办。光绪三十二年春,县学务公所在书院右偏扩建校舍,夏季成立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24年(1935)陆川中学迁万丈新校舍,次年陆川县县立小学迁移旧考棚,三峰书院则为陆川中学二校舍。1964年,陆城镇民办初中迁至陆川县立中学文昌阁东边校舍。1975年,原三峰书院文昌阁被拆毁。

吉阳书院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创建①《广西大百科全书》载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州靳治梁始建义学,乾隆二十一年才改建书院。此从《扶绥县志》和新宁镇城厢社区居民委员会编《城厢志》所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新宁州知州胡位铸在原院址(今扶绥县新宁镇第一小学)增建。嘉庆四年(1799)知州邵志望重修。咸丰、同治间(1851—1874)毁于兵火,光绪二十一年(1895)于城西相度冼氏埠地重建。头门三槛,翼以长廊,左右列坐,号各三百,中设讲堂,后营斋舍,缭以垣墙。书院外面山水秀拔,渌江环于外,镜塘横于前,枕笔峰面独秀,左彩凤而右麒麟,形式天然,为邕南冠。有学田90余亩,收租谷作为办学经费。后相继改为吉阳两等小学堂、复良乡中心校、表正中心小学、城厢小学,1982年改为新宁镇第一小学。2000年改为城西学校。2010年改为吉阳小学。

怀城书院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贵县知县石崇先在县城西创建,不久即迁于东门学宫旧址。院址在今贵港市港北区东风路永明街164号。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县陈霆改建于学宫旁。奖金有别,官课为“花红”,师课为“膏火”。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毁于兵火。光绪七年(1881),绅民林廷献等重建。光绪十年(1884),绅民梁吉祥筹款扩建,改名紫泉书院。未设山长,设有值年负责管理书院。仅有官课,而无师课,按成绩优劣分等给奖。宣统元年(1909),知县林枚将书院改设为蚕业学堂,不久又改为贵县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2年(1913),改为贵县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24年,更名为贵县城东镇中心小学,后又改为贵县东南镇中心小学。20世纪50年代初,改为贵县城关区第三小学。1968年,更名为东风小学。1976年,改为贵城永明小学。

鼓岩书院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苍梧县知县郑交泰移南街、修明两义学于原庆林寺,设立鼓岩书院。因原梧州旧城北门外1千米处两崖之间有鼓岩而得名,前滨桂江。旧址今属梧州市第一幼儿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牟钤予以增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书院迁至三台山麓,改称台山书院。咸丰七年(1857),台山书院毁于兵燹。同治八年(1869),县内士绅向知县龚玉彬申请,将台山书院迁至凤凰台,并将前进间的经古书院改名凤台书院①另据《梧州市志·建置政区志》的“宋开宝元年(968)梧州城池地形图”,凤台书院当时位于县前横街的塘基街与马王街之间。但在该志“教育志”中,又明文记载梧州书院的建立开始于明代。谨此存疑。。光绪年间(1875—1908),原广州知府李璲告假回梧,为凤台书院掌教。学堂兴起后,在此成立苍梧高等小学堂。

道南书院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立②道南书院的创建时间,《广西通志·教育志》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州黄叔显创建”。此从《靖西县志》所载。,院址在今靖西市幼儿园,有讲堂3间、学舍3间。嘉庆六年(1801),归顺州知州任忠庾率州人捐款置膏火田(公田),并制定管理章程:凡官民给书院捐款,不许积留放债生息,只准买田给书院,田契存官府,每年收租征粮用于膏火等项支出,由院内公正者管理。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州宋庆和捐款增修中院3间。道光十一年(1831),知州项国南捐款添建左右长廊各1座,厢房2间,讲堂前卷棚1座,并置铁木桌凳200张。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何福祥捐后院地基一块,偕州人捐款建后院3间及两廊各3座,又建魁星阁于院中,以讲堂作为州试考棚。光绪十六年(1890),知州黄咏沂改建筍经楼(藏书楼),收藏各省书籍暨早年书院购置书籍。光绪二十年(1894),知州王方田创办鹿苹文社,逢乡试之年,该社每月给书院加课作文1次,辅导参加乡试者。

萃英书院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张震创设来宾县义学。嘉庆年间(1796—1820)在原来宾县义学的基础上创建萃英书院,仅有房屋1座,以《二语摘读》《弟子规》《义学条规》《附律》和《易律》等作教材。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段华舫为书院置常产,年收租银百余两。光绪二年(1876),知县源贶田拟出资另建堂舍,因病故未果。继任知县张岫轩筹资重建萃英书院,并改名雷江书院,由县考录生员及童生各若干名入院学习。每月伙食补助各有差别,多的银1两,少的银3钱。聘请山长主讲,每年薪金银百元。每月官课、师课各1次。生员考试成绩分超等、特等、一等,童生分上取、中取、次取。官课考试特等、中取以上者,奖励赏银1钱至1两不等。谢寿南、方泳平、梁祖杰、翟富民先后任山长。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学堂,教员3人,先招小学2个班。光绪三十一年(一说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来宾县县立两等小学堂、阖邑高等小学堂,开设高小2个班,附简易师范1个班。民国2年(1913),改为中山乡中心小学。民国10年,毁于兵火。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来宾县城厢中心校。20世纪70年代,更名为来宾县城厢小学。2002年,改为来宾市兴宾区城厢小学。

仙城书院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武宣县知县郑高萃倡建,有院舍1座3间。乾隆三十九至四十年,知县顾芬、彭日龙先后增建中座、头门及学舍12间。乾隆四十六年,知县郎士贵捐俸修葺,规模始备。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战火。光绪八年(1882),知县熊继轩和本县士民黎殿帮、胡祥宸等重修。聘请负有盛名的山长黄衮主讲书院。每月初一和十五日由县官出题,练习写作八股文和诗赋,按成绩优劣张榜公布,奖以银钱物品。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学堂,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武宣县高等小学堂。民国2年(1913)改为中学校。旧址在今武宣县教师进修学校内。该校内仍有光绪初年修建的讲堂院舍遗存,包括前栋两层排楼和大讲堂。整座讲堂结构严谨,美观大方。雕刻着龙凤的椽子遍布讲堂,架设在石墩上的木柱支撑着整个红瓦铺成的讲堂顶部。门窗上有吉祥雕花,青砖斑驳,飞檐翘脊,古色古香。

敬修书院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①敬修书院的创建时间,《广西通志·教育志》《荔浦县志》均记载为嘉庆年间。,旧址在今荔浦县修仁镇。当时书院规定教学儒家经典,纳入科举轨道,为县学之辅。书院设山长,主持教务并任主讲。“讲席”由山长聘任。主讲、讲席聘举人、贡生担任。经费由学田收入开支。现旧址尚存当年大成殿、后殿及两侧学舍建筑,但已残垣断壁,破烂不堪。前殿更是荡然无存,只剩下斑驳的门壁和挤建其间的破败民居。

宾阳书院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建于宾州城东北学宫地(一说宾州书院)。嘉庆十六年(1811),改建于学宫左侧未成。嘉庆二十五年,迁建于宾州城南文昌门外。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咸丰八年(1858)损毁于兵火。光绪元年(1875),重建于学宫旧址。光绪三十三年改建为师范讲习所,并开设两等小学堂一所。民国初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23年(1934)小学停办,校舍并入同年由广西省立第十二中学校更名的广西省立宾阳初级中学校(该校系宣统元年建于原思恩府试院的宾上迁中学堂,民国13年更名为宾上迁三县合立中学校,民国15年更名为广西省立第十二中学校,可见宾阳书院曾与思恩府试院相邻)。民国36年,广西省立宾阳初级中学校更名为宾阳县立中学,并开始招收高中生。1952年7月,该校迁至四和村旁的旧宾阳行政公署旧址(今宾阳县宾州镇仁爱正街221号)。原书院旧址后为宾阳职业学校所用。

凤岗书院

清乾隆四十年(1775),在天河县城南创建。主要讲授“四书五经”,修习八股文,以应对科举考试。旧址在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天河镇天河小学附近。咸丰元年(1851)停办。

镇阳书院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建,最初的旧址在今那坡县城感驮岩,后迁至今县城广西水利电力集团大楼左边。由通判汪应绶执教。书院学习年限不定,以科举取中为结业。教学内容有读书、写作、练字三方面,读书主要是“四书”“五经”“二十一史”“诗赋”“策论”“文选”等,写作侧重于“八股文”,应试科举。教学方法为个人研读与集中讲解相结合。书院生员享受膏火费,经费来源为地方官员和绅民捐资、寺庙田租、市场税收等。书院的考试有官课和师课两种,官课由地方官员命题,考卷由地方官评阅。师课由书院山长命题,考卷由山长评阅。两种考试均根据考卷成绩定出等级,给予奖赏。奖赏由书院经费支出。考课每月举行2—3次,等第张榜公布。

新会书院

清乾隆(1736—1795)初年始建①《广西通志·教育志》及南宁市县区志均未在教育部分记载新会书院,或许因其初始定义为商务而无教育之义使然,其后似也鲜见相关教学记载,而商会之风传承至今。,旧址在今南宁市解放路42号。该书院是当时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人士集资兴建的会馆,作为商务及同乡聚会、议事的活动场所。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建筑坐东朝西。原有三进厅和两廊一阁,阁位于后厅右侧,祭祀关帝,今已毁。各进正脊、垂脊为琉璃花鸟、人物雕塑图案,并于第三进后侧设关帝神像。2000年曾在书院后墙发现铸有“新会书院”铭文的铜香炉、烛台等供器6件。1949年改为冈州小学,后改为解放路小学,1987年和2002年南宁市人民政府对书院进行全面维修,重塑书院已毁的正脊,更换为琉璃瓦面。现存书院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致,分为门楼、中厅、后厅;各座间以天井相隔,中后厅两侧为庑廊。建筑为台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青水墙。所有木构件均为铁木加工制作而成。前后檐柱为长约4米的花岗岩整体雕凿而成;门楼正面半墙亦为花岗岩料石砌筑,梁架上雕刻精美的人物故事。新会书院是南宁市目前惟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2000年7月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宁市博物馆管理。

寡妇书院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建。系施村施氏十世祖赓年公谭氏婆(年仅二十即守寡)出资建造,因位于施村东头,得名“东头书院”。又因系谭寡妇出资修建,而名为“寡妇书院”,此外还被命名为明镜书院。书院坐西朝东,整体格局为四合院式,砖瓦结构,正室西舍有两层楼高。南向房舍面临一大水塘,纳水聚气,不失为凭塘读书的好去处。旧址今属宾阳县中华乡施村。

三台书院

清乾隆年间(1736—1795)设有一所三台书院,旧址在今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左侧一带。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台书院改为西隆州官立两等小学堂。三台书院设山长1人,人称“梅进士”。书院招生按清廷“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书院”的规定进行。一般招收的都是优秀童生和生员(秀才),入院都要经过考试。书院实行分斋教学,传授较高级的知识,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通鉴》《唐韵》及各种诗人名篇。每月严格进行官、师两课考试,学习时艺及应试之道,以适应科举需要。三台书院为官办,经费由官田租银支付。据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六“经政略”的“学制经费”记载,“三台书院暨义学一师生束修膏火在旧州甲、马草亭、那陇等官田租银三十二两及扁牙村那狂田租银十九两七钱内支用”。

兰阳书院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创建兰阳书院,旧址在今东兰县劳动小学,聘请外地拔贡、廪生、贡生任教,招收私塾应考的童生入院,讲授四书五经。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兰知州易振兴向民众摊派钱物,调集工匠,将原东兰考棚(兰阳书院)改建为东兰高等小学堂,校园占地18亩,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青瓦红砖,彩檐花窗,穿堂楼校门两侧置立两面精致大石鼓,天井中央铺设平整石板廊道。光绪三十三年春季开始招收高年级甲、乙两班和初小丙班,共3个班,学生150人。民国10年(1921),更名为东兰高等小学。民国19年,东兰县苏维埃政府在小学内成立,并将东兰高等小学改称东兰县劳动小学,由共产党员白汉云担任校长,招收贫苦农民子女3个班150人,免费入学,开设政治、文化、军事、劳动等课程。民国21年劳动小学改称县模范小学。民国25年改为县第一小学,亦称表证中心校。次年秋以后,校园先后被东(兰)凤(山)天(峨)联中和省立东兰简易师范占用。1953年底,原外迁的表证中心校改为安怀中心校并回迁,先后称第一区小学、城厢小学。1962年7月,恢复东兰县劳动小学校名。校园占地10722平方米,古建筑及新建筑面积共5877.4平方米。

澄江书院

清嘉庆九年(1804)建于上林县城,旧址在今上林中学一带。县人张鹏展任山长。据光绪《上林县志》卷六记载:“澄江书院暨文昌祠在城西,南东向,嘉庆九年(1804)署县杨学炤率邑绅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邑人李维垿等改建。文昌阁三层于中座。同治二年(1863)毁于贼,五年知县曾行恭率邑绅周世德等重建后殿,十年知县傅桢率绅民等续建。试庐在澄江书院前南向。”

藤州书院

清嘉庆十年(1805)藤县知县陈廷璠以银4000两倡建,又称藤县书院、藤邑书院。旧址在今藤县县城登俊路浔江南岸、鸡谷山东麓。原书院坐西向东,为四进建筑。前为头门,远晀浔江东北岸的东山。头门外有陈建《书院碑记》及邑官民捐助碑,内有胡朝瑺所书《膏火碑》及左右耳房各1间、左右厨房各1间。中为讲堂,悬学使祁土贡手书“问津堂”及知府王友莲手书“陶熔义俊”匾,左有聘山长定规碑、书院户口田业碑。前有亭1座,后为文帝殿,上有奎星阁。再后为三代祠,有左、右2房,两边有学舍16间。另有各种用房10余间,凡捐银200两以上者,可列其祖先姓名于三代祠内。订《规约》7条砥砺学子:气质之宜变化,言动之宜谨饬,诵谈之宜勤奋,问辨之宜详察,文体之宜醇正,诗学之宜讲求,书法之宜端楷。咸丰四年(1854),原建筑毁于兵火。同治五至六年(1866—1867)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说光绪三十一年)改为藤州学堂。次年,受梧州中西学堂影响,更名为藤县中西学堂。民国2年(1913)改为藤县中学,民国13年改为藤县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3年改为藤县完全中学。1951年,更名藤县第一中学。1956年,复改名藤县中学。至今校名未变,但书院建筑已荡然无踪,仅遗存原大门石鼓,已风化斑驳。

凤岩书院

清嘉庆十年(1805)恭城知县李著勋创建,县志记载旧址在县署西城隍庙右侧,即今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庙左侧。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颜尔枢重修,先后有临桂恩科举人汤宏业,恭城拔贡常峻荣、副举李舒华掌教。光绪三十四年(1908)废。相传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君武光绪七年(1881)出生在恭城县,曾在凤岩书院就读。

粤东书院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广东商人兴建,旧址在今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中街89号。这是以广府人为代表的粤商集团在“少读诗书”“俍僮杂处”的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一处商人驿站,成为粤人投宿、洽谈生意的地方,也是传播广府文化的桥头堡,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区域的语言、文化及生活习俗。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粤东书院的基础上扩建粤东会馆,为单层砖木结构,面积约500平方米。正立面之门以脚门、趟拢和大门等“三件头”与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彰显岭南民居特色。据馆内遗存的《重建粤东会馆碑记》记载:“思异地而联梓里,设旅馆以叙乡情。原覃埠粤东书院创始于嘉庆己卯□,立谷行之东北□,前创之者七十余人协力助资……惟是东客日多,聚会稍迫……预为修建更张之计……乃以道光壬寅仲冬之月拆卸鸠工……虽易书院之名而为会馆……货贿聚而文武之兴可期矣。”

西邕书院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西邕书院于思恩府治西边,旧址在今武鸣区府城镇府城小学内。道光八年(1828)扩建。民国5年(1916)改为府城乡初等小学校。后改为府城小学。

K291/297

B

1003-434X(2017)02-0053-05

猜你喜欢

光绪知县旧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油画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疯老爹打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