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历史文化 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
——浅谈基层博物馆的公共服务
2017-01-27阴张春
阴张春
传播历史文化 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
——浅谈基层博物馆的公共服务
阴张春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蓬勃发展,传统的重视文物保管和研究的博物馆逐渐转变为与社会教育服务并重的外向型博物馆,博物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不断提高,基层博物馆由于展览形式陈旧、人流量小、创新性不强,逐渐门庭冷落。如何改变现状,提升基层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成了基层博物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例,浅要探讨一下基层博物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自我探索。
基层博物馆 公共服务 社教功能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蓬勃发展,传统的重视文物保管和研究的博物馆逐渐转变为与社会教育服务并重的外向型博物馆,博物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不断提高。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发展迈开了崭新的步伐,各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吸引了社会各界、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走进了博物馆,这一契机,对于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级博物馆、省级博物馆,由于地理区位、资金支持、人员配置、藏品数量和质量等优势发展迅速,而基层博物馆由于展览形式陈旧、社会教育发展缓慢,逐渐门庭冷落。如何改变现状,提升基层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成了基层博物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基层博物馆应该不断整合资源、发挥特色,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教功能,才能进一步赢得社会的长期关注与支持。
一、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基层博物馆的自身实力
博物馆职能的转变适应了新时期公共服务发展的步伐,基层博物馆必须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走近博物馆,使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高尚的情怀,才能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
1.发挥优势,找寻自身发展的建筑风格和陈展艺术
博物馆的外观建筑,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有没有吸引力,人们一看便知。外观的文化因素,是博物馆传达吸引力最直白的表达,基层博物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吸取自身的文化因素,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在外观建筑上传播自身的文化特性,才能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外观建筑是博物馆的外衣,真正的核心生命是博物馆的陈展艺术。单一的依靠文物的展示已经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枯燥且乏味,只有不断改进陈展艺术,才能延续基层博物馆的生命,把展陈空间、多媒体、灯光、展柜和展具等高度融合起来,创造渲染的效果,才能焕发博物馆的生机,延续博物馆的生命,激发感染力,让更多的观众走近博物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例如大同市博物馆御东新馆的建筑外观设计,充分融合了火山口、龙壁、云冈石窟、“同”字等文化元素,凝结成双S造型,地域文化非常直观地显现出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人有一种走进去的冲动。内部装饰也使用双曲面的结构特色,很好地延续了这种恢宏大气的感觉。大同市博物馆展览采用文物组合突出陈列主题,并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展陈文物。在辽金西京展厅中,我们把一个墓葬出土的器物组合陈列出来,这种陈列,很直观地显现出墓主人生前生活,把文化信息简单易懂地传达出来。北魏展厅中400多个陶罐阵和司马金龙墓出行俑阵的陈列式展览,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生动地再现了北魏贵族出行的场面和当时陶罐的普遍使用。多媒体的辅助使用,生动地传达了文物的生命力。近几年新媒体迅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展示手段。大同市博物馆根据馆内空间布局、装饰环境,在突出文物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多媒体,在展示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文物中,直角梯形的投影幕布与放置棺床的展台形制相结合,不仅达到了整体协调统一的效果,而且观众可以从拍摄短片中很直观地了解展出文物的信息,文物在多媒体展示中活了起来。另外有大型三角柜、中金字塔造型柜、立式三角柜的使用和展柜内灯光照度、角度、焦距调节,加强了文物的观赏力。正是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设计使博物馆在2014年开放时,收到了良好的效应,第一天就有上千人参观,充分说明了观众对这些设计的肯定与支持,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2.扩大影响力,输入新鲜血液,引进优秀展览基本展览的长期展示,难免会给人一种厌烦的参观心态,等参观的热潮退去,留给博物馆的还是一种空寂。所以新鲜的血液——优秀的临时展览必须长驻于基层博物馆,才能持续发挥博物馆的影响力。但是大部分博物馆积极引进临时展览,没有展览的配套活动,这样很难吸引更多的观众,对于很多博物馆来说,只是引进了一个展览,没有意识到这是异地文化的传播,观众参观时只能无趣地了解一点异地文化,很多异地文化元素很难显现出来,等撤展后,人们对展览也遗忘殆尽,如过眼云烟一样。临时展览与配套活动的同时展示,不仅让人们直观感受异地风情,同时更好地传达异地文化魅力,增加了观赏力和对比性,让人们思考文化差异性,享受异地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2016年由大同市博物馆和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联合组织的“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在大同市博物馆临展厅开展。临时展览、6场木偶剧团演出和2场木偶DIY制作活动同时开展,观众不仅可以免费观展览、看演出、做手工,还可以观赏来自海峡两岸琳琅满目的偶戏意蕴和极具韵味的唱演手法。在首场演出现场,演员们用原汁原味的闽南语,演唱了《狮子舞》《驯猴》《小沙弥下山》《若兰行》《花好月圆》等5组剧目,近500名游客观众挤满多功能厅,一睹了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道风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观众在亲自感受异地风情的同时,也解读了当地文化特性,视觉盛宴加上亲力亲为,不失为一种有力的文化传播方式。
3.举办手工活动和动手活动,增加趣味性,传播历史文化
丰富多样的活动,是扩大基层博物馆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博物馆只有贴近生活,让更多的观众亲身参与到手工活动、动手活动中,引导其学习,才能使观众亲切体验,扩展其眼界,刺激其思维,激发其兴趣,并在令人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获得灵感、受到教育。大同市博物馆在新建成的儿童互动区,准备开展考古模拟活动,小朋友们可以拎着手铲、刷子等考古工具,走进探方,辨认地层,挖出器物,对比年代和器物的差异性,激发孩子们考古兴趣的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考古基础知识。还有在儿童互动区举办古建筑模型构件拼接的手工活动,把古建筑构件拆分开来,小朋友们根据建筑构件模型的榫卯结构拼接组装,不仅揭开了古建筑的神秘的面纱,也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享受了乐趣。基层博物馆必须根据自身文化地域特性,发挥长处,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基层博物馆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是基层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更好地传播历史文化,还有利于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基层博物馆要以全新的设计理念,有效开发特色的文创产品,当观众参观博物馆后,手捧自己心爱的创意产品,还能回想起在博物馆参观的情景,那一幕对于博物馆人来说是非常欣慰的,因为达到了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期许。大同市博物馆以地域和产品特色为主题,彰显大同历史文化为目的,先后与杭州潘尼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广东惠州市元景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等进行合作,从2009年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发文衍产品,石雕方砚、胡人牵驼俑、纪念币(合掌露齿菩萨造型)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涌现出来,让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成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二、基层博物馆要“走出去”,让受众人群进一步扩大
服务是当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足点。每一位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博物馆的服务职能,博物馆服务对象也是全体社会成员,所以基层博物馆要大胆地“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享受服务,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1.服务校园,让博物馆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纷纷开始走进校园,宣传博物馆知识,博物馆进校园成为一种常态,但是大多依据几个提前准备好的课件,简单讲授历史文化知识,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博物馆要根据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不同受众人群情况,有目的开发课堂宣讲设计。小学生趣味性宣讲多一些,大学生知识性宣讲多一点,通过课堂宣讲,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性,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一个健康的课堂环境。此外要建立博物馆进校园常态化机制,与教育部门积极沟通,把博物馆知识作为学校的选修课,补充学校课堂知识,建立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把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制,使博物馆教育真正的常态化。近年来,大同市博物馆致力于博物馆文化服务校园,2015年与大同市第一中学沟通协商,经过多方努力,博物馆知识成为该校一门学生公共选修课,全年17个课时,根据需求还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由博物馆宣教部专业讲解员担任授课教师,学生根据自己要求可以选择报名参加博物馆公共选修课。除了传统讲授博物馆知识的课程,根据课前调查,了解学生们的知识需求,还开设了手工课、公开课等多种授课形式,在学校深受欢迎。此次成功合作,为博物馆文化教育常态化、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学生学习经历的同时满足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博物馆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此后大同市博物馆与多个中学开展合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公共服务职能在学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2.担当责任,让博物馆文化服务于社区
服务更广泛的人群是博物馆的神圣使命,让更多的受众群体参与到博物馆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走进社区,扩大受众群体。走进社区,不仅是当代博物馆的强烈要求,也是博物馆完善自身必然趋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精神文明社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层博物馆要根据不同的社区人群精神需求,举办适合社区的优秀展览,同时举办手工活动、放映活动等各种各样的趣味性活动,调动社区人群的积极性,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近年来我馆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陆续走进绿园小区、御景园小区等社区,宣传博物馆知识,举办活动、传播博物馆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区的认可,博物馆与社区关系开始探索性地发展。我们感到单单依靠举办活动很难与社区建立长期有效的关系,博物馆应与社区要建立长久合作的机制,实现博物馆进社区的常态化。要建立社区博物馆,搭建文化平台定期输送博物馆资料、举办优秀展览、知识讲座、手工活动,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才能持久性地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此外,博物馆网络社区也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趋势,基层博物馆要紧跟时代步伐,发展网络社区,用新媒体宣传自己,搭建网络平台,服务广泛的网民,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公共服务在现代博物馆社教工作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如何共建社区与博物馆的关系,还有待每个博物馆人去探索。
博物馆文化不断地走近寻常百姓家,丰富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升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整体文化素质。进入学校、走近社区只是博物馆走出去的一部分,不断地扩大受众群体,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才是博物馆的宗旨和目标。
基层博物馆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建设,提高展览和讲解水平,加强学习交流,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落伍,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职责,才能更好地传播文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馆基础》,译林出版社,2016年。
2.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段晓莉《大同世界的旋律 民族融合的赞歌——大同市博物馆陈列综述》,《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2015年1月20日,第8版。
4.丁福利《强化公共服务——我国博物馆追求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双重呼唤》,《中原文物》2011年第2期。
5.孙丽霞《志愿服务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发展》,《四川文物》2011年第5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