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当下之思与路向探索
——以扬州大学为例
2017-01-27曹生龙
黄 茜 曹生龙
(扬州大学,扬州 225009)
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当下之思与路向探索
——以扬州大学为例
黄 茜 曹生龙
(扬州大学,扬州 225009)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扬州大学为例,探讨了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功能发挥现状,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发现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通过剖析扬州大学这些年在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上的得失,提出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与举措。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通过欣赏令人鼓舞和令人心悦诚服的美好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从而培养和陶冶大学生的感性能力,并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更加完善。多年来,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战略要求,全国许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并以美育为教育目的,为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有序的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以扬州大学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为例,分析普通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并对未来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功能发挥现状解析
从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的角度看,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具备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体验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创新意识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也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1.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是以鉴赏的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各个艺术领域中美的解读,让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中所蕴含历经人类发展传承下来的高质量的艺术美,从视野拓宽的角度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得到身心上的愉悦感,进而获得审美感受[1]。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大学生上美术鉴赏课时,对各种绘画的鉴赏需要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绘画知识作基础,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会了解学绘画要有细心的观察力与概括力,视角、素描、色彩、构图等专业知识也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而教师讲解中外美术史时,又需要学生对中外各时代的美术大师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也会有所提升,当学生专心于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时,会竭尽全力去摸索与其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从而得到综合的艺术素养,而与之相关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2.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信息时代的今天,数字化的传播模式让学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接受信息的途径。但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尚未脱离青春期的大学生仍未能正确地筛选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而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美术类艺术教育既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对大学生的性情起到净化和陶冶的作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获得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并从优秀的作品中培养起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向往以及对美的追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培养学生体验深厚的民族情感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品格,全球化的社会环境,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却也造成了他们民族精神的缺失。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五十六个民族的迁移、交融,形成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高校学生,如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可将民族精神和文化最大程度地推广,使学生在欣赏和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同时,体验和认同蕴含于其中的民族情感。扬州大学目前的举措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并组织“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达到提升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全面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另外,邀请知名艺术家和老艺人为学生们做精彩的学术讲座和艺术沙龙,艺术家们现场表演民间艺术或现场展示优秀作品,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民间艺术的强烈向往。众所周知,好的艺术作品是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艺术家们创作出的具有较高美育程度的劳动成果,其中包括艺术家的人生修养、专业修养、文化修养。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体验深厚的民族情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激发学生丰富的创新意识
艺术体现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在艺术思想的传达中,美的概念通过艺术作品从创造者的思想、灵感或是人生阅历传达出其审美经验,在历史中更新和淘汰,保留下最经典的人类美学。很多学生虽然在思维能力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高等教育以及其后的阶段更多地会转向逻辑形式的学习与发展,对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相对缺乏的,导致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并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2]。而通过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学生在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艺术家所传达出的艺术美相结合,通过联想发散出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如增设素描基础训练、书法基础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本能地产生出因艺术美带来的创新冲动,无形中养成一种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的习惯,这无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有着推动和激励的作用。
二、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困境解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艺术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公共艺术教育顺应着素质教育也逐渐深入到高等院校之中。经过教育部相应政策的推动,扬州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已逐渐建立,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民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高度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在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师资队伍配比失衡,课程体系规划针对性不足
对于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的设置,国家有着详细的具体要求。然而,扬州大学并没有完全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来实施,而是依赖于现有的师资条件设立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长远性[3]。不同于专业课程,扬州大学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由于其依赖现有师资,每一门课程的开设充满了随意性,没有固定的章法。更由于顶层课程设计的空缺[4],有些课程的开设和取消会随老师分配的变动而进行修改,课程开设缺乏稳定性。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往往不是从艺术和美育培养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由授课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缺乏科学规划和针对性。到目前为止,扬州大学还没有设立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专业老师,授课教师虽然来自美术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但公共艺术教育对于他们仅仅是附带的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他们没有投入也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他们的授课内容往往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基本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使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受挫。
2.课程目标相对模糊,学时分配科学性不足
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由于其特殊性,不同于专业美术学科的技能教学,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陶冶思想情操。对于艺术限定的选修课程,多为鉴赏类课程。而这类课程,由于其复杂性需要从多方面由浅入深地剖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审美训练过程。例如名画的鉴赏,不光需要欣赏画面中通过色彩和构图等方面表达出的视觉美,还要通过对作者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其创作理念中传达出的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进行解读,从多个角度鉴赏出视觉美和精神美相结合的境界。但是,针对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学生需修满2个学分的规定,扬州大学仅设置了一学期的课时安排,老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一学期约三十几个课时中,授课教师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如果只顾数量而不顾细节,就会造成泛泛而谈的局面,学生无法了解到更深的艺术内涵,也无法被激发出具有审美功能的主观感受,审美训练收效甚微。在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鉴赏过程中,只有通过大量且广泛地鉴赏国内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出有较高审美情趣的创新性人才。美术鉴赏是个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但如今却因学时的限制,造成教师所能介绍的作品十分有限,可见这样短时间的学时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3.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健全,美术教育的素质性难以彰显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学分制的设定,虽带有一定的强制意味,但其目的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提高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使其等同于学校的常规课程,以利于推行素质教育。除此之外,学分制的设立,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学科进行学习。通过不同学科的选课学生人数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性竞争。然而目前扬州大学只是机械化地执行学分制,以学生完成毕业要求的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指标为目的,没有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空间,也没有建立科学统一的美术类公共艺术教学与评价的相关制度。这样不够规范的教学管理,使得教师没有具体标准可依,上课内容充满了随意性和主观性,变成以教师兴趣为主的课堂发挥。且公共课程相对于专业学科的课堂规模较大,每门课的选修学生最低一百名,这也形成了较为松散的教学氛围,使老师无法当堂获得学生的教学反馈,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机械化地执行学分的教学安排,也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即学分修满的意义大于学习课程本身的意义,这严重偏离了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施行学分制的本来目的。另外,扬州大学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都安排在晚间或是双休日,这不仅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导致学生上课情绪不高,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使得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管理约束力不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逃课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应对公共艺术教育学分制的机械化态度,形成了学校为修学分而设课,学生为修学分而选课的消极氛围。
三、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针对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存在问题,结合学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向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凸显素质发展导向,发挥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育性
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这样的重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由于观念偏差的限制,使得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重视。因此,必须先从观念上将非专业学生的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必要且重要的课程来看待。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在以学科教学为主要支柱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在将来学生走上社会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如设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在此基础上,在教学管理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考核等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和筛选,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且能以具体机关的角度,使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经费支持等方面得到重视,有能力且有影响力来获得人力财力上的政策支持。
2.多元化遴选教学素材,构建综合性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在面对美术类公共艺术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建立一套有高校特点的成熟教育系统有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可根据高校的学科门类,将诸多艺术门类与工科、理科或农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综合性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第二,构建第二课堂,每学期组织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美术类服装展演活动,请担任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老师们从内容、形式、节目的审定、编排等方面入手,认真组织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排练,确保美术类服装展演的质量。定期举办美术类公共艺术展览,让来自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展示在美术类公共艺术选修课上学习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服装设计作品、陶艺作品、动漫作品等,这一类的公共艺术展演与公共艺术展览,既是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第三,还可以构建以鉴赏为主并兼顾技能实训的动手课程,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如美术鉴赏课程中,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如绘画、练习书法、亲手制作陶艺作品等[5],使学生在绘画、练习书法、制作陶艺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比较古今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和陶文化等。第四,选择本土化的教学内容,此举不仅可以响应国家所号召的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也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大方向相统一,让不同的公共艺术学科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学内容的本土化,还可将传统文化生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之中,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耳濡墨染的方式,将传统的美与现实中各种文化现象作对比,去粗取精。
3.社会化整合课程资源,拓展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表达形式
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大背景下,公共课程多为班级形式的课堂环境,但艺术教育局限于班级内,会使得其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和要求,越来越注重教育过程中内涵的多元化发展,教育模式更需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现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社会化拓展,就是走出课堂,与社会文化资源接轨,我国是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方文博资源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社会化,既使非专业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能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创造社会价值[6]。
四、结语
高校的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着“文化育人、文艺化人”的教育功能,随着当前MOOC的兴起和盛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也必须得到重视和强化。既要科学遴选、优化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强化队伍保障,也要积极推动现有课程体系及内容的变革,实现“线上线下”共融互动,构建出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和体现“国际化艺术前沿”并重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实践育人、文化强人,文艺化人”的教育目标。
[1]邵萍.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 [J].艺术百家,2005(5):157-158.
[2]李莉,周世祥.浅谈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型思维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7):8-9.
[3]鞠向玲,贺秀梅.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J].艺术教育,2012(8):6-13.
[4]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77-78.
[5]唐国龙.综合性院校美术院系陶艺课程改革之探讨[J].北方文学旬刊,2015(9):185-185.
[6]郑勤砚.博物馆的公共美术教育浅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59-160.
(责任编辑:张华凡)
Reflection on and Improvement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NG Xi,CAO Shenglong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ccording to the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promoting art education in school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fine arts is discussed,taking Y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confirms the role of art education,and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Through analyzing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Yangzhou University in these year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orming the art publ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blic art 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
G642.0
黄茜(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