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乡村
2017-01-27文丨龙雨随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512班
文丨龙雨随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512班
心中的乡村
文丨龙雨随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512班
开门见山是一种态度,杂志主题在首页的序言即可一览无余。但比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乃至解构主题。
已有万年历史的农村生活与我本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与农耕不同,我从不曾依照季节、气候来决定一日的劳动,不靠天吃饭,一年地里收成如何也丝毫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哪怕有也只是“今年西瓜不够甜”“这季荔枝特别贵”之类,仅此而已。但正因长期在高楼大厦混凝土中过日子,每每有回到农村稍作体验的机会都让我兴奋不已,以至于现在回忆起青少年时,最深刻的反而是在老家乡下的日子。
老家乡下是过节才得以拜访的珍贵之处。住处不远是连成片的山,山脚下成片的油菜花田和薹菜田构成了我对色彩最初的理解,三只成队的牛是老实憨厚的,但老家的狗却追得我们满树林乱窜。从地里刨出几个大红薯,生点火再埋回去烤,倒腾了一个多钟头焦了的成品是至今都难忘的美味。晚上回到家吃着地里择回来的菜那更是圣品,充满泥土的芬芳。在村里,时间过得实在很慢,无所事事,没有假期作业和每日重复的时间表,望着太阳从一头到另一头 ;时间又过得太快,简单的农活、踏青和赶集就轻易占满了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我小时候体验的绝非是农村的全部面貌,而只是其先进而又淳朴的一个方面。老家的亲人当时并非全靠农业为生,而是由半工业半农业的收入构成,不全靠气候、旱涝决定全年生活质量。科技的进步更是减轻了农活的难度,将一年一季、手工化的农业转变成一年多季、工业自动化的农业,大大提高了从事农耕亲人的人均劳动力收入。否则,若是我回到乡村,见证或参与繁重的劳动和刚及温饱的生活水平,现今的回忆定是另一番滋味。
正因为如此,到现在仍以农业为生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少,城市中的我们也越来越难以亲历乡村的生活,于是我们选择各种各样的替代品。我们在家里种上多肉植物,用这种美观而相对容易存活的小盆栽来体现我们照料植物的愿望和能力;“农家乐”因能把城市人置身环境优美的乡村,成了最受推崇的旅行休闲项目之一。
而我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年夏季风靡去樱桃园摘樱桃,秋季风靡去葡萄酒庄采葡萄。每日朝九晚五的白领们在周末带上家人和大桶子,驱车几小时去果园帮果农们收获果实,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回家,在享受最新鲜的果实的同时为果农们节省了人力和运输成本,亦尝到久违的劳动乐趣,不可不谓之共赢。
城市人用这些方式怀念着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朴实的人际关系、人与动植物的亲密联系。在物质层面,他们所体验的不过农村的冰山一角,但在精神上,这些举动无疑将历史悠久的农耕生活刻在了正经历着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人们心中,也将我们心中的乡村传递给越来越难体会农耕历史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