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与爱国主义
2017-01-27诸葛计
诸葛计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 100021)
地方志与爱国主义
诸葛计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 100021)
修志要有“义”,即主旨。弘扬爱国主义是志书应有之义。对爱国主义的弘扬,不同时代的志书,有不同的手法。历史的经验和新的社会环境,要求新时代的修志者,在主体意识上,要将爱国主义的旗帜举得更高,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对这种精神加以弘扬。
地方志;爱国主义;弘扬形式
修志要有“义”,即主旨。弘扬爱国主义是地方志的要义之一。对爱国主义的弘扬,不同时代的志书,有不同的手法。历史的经验和新的社会环境,要求新时代的修志者,在主体意识上,要将爱国主义的旗帜举得更高,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对这种精神加以弘扬。正是基于此,第一轮所修的志书,又具有了昔时志书所不具备的特殊功效。
一、弘扬爱国主义是志书应有之义
著名方志学家寿鹏飞曾写有一篇《方志本义管窥》。他在其中说道,方志之义,就是方志的主旨,亦即修纂志书之用意所在。“方志体要,在正人心,厚风俗,明正谊,陈利弊,垂劝惩,诉疾苦,补救时政之阙失,研究民生之荣枯……足为治理龟鉴。是故秉笔之初,必先确立正大之主旨。”①金恩辉:《中国地方志论集》,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印行本,第31页。修志要先确立主旨。什么是修志的主旨,也就是说为什么而修志,希冀所修志书起到何种效用,达到什么目的。
总的原则当然是经世致用,有益于世。宋人郑兴裔有一段为志界反复引用的名言:“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后来之守是邦者,亦庶乎其有所据依矣。”②《郑忠肃奏议遗集》下,《广陵志·序》。在具体表述上,说法就多了。有为裨治道者;有为反映民间疾苦,为民鼓呼者;有为忧时警世者;有为兴利除弊者;有将自撰志书作为向皇帝进献万言书者(如明沈榜所纂的《宛署杂记》20卷,每卷皆以一字代之,此20字合成便是五绝一首:“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都;太平无以报,愿上万言书”);有为息纷争者(如刘文彻主修的光绪《海门厅图志》,就是因“海门划沙建治,壤畔纠纷,不有地图,奚资考证?”);有修志为立言者(如冯梦龙纂的《寿宁待志》,除了记地情之外,还记了他在寿宁的施政纲领、治理活动等,目的之一就是“借志立言”);有为寄托乡思者;有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反对分裂、反对外来侵略、为保家卫国出力者;有为方便文士写作而辑志书者(如王象之说他辑《舆地广记》,目的之一便是“使骚人才士,于一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有为恢复被歪曲历史真相者;有为驳斥某种论调者(如续俭、范紫东纂修民国《乾县新志》,用意之一就为驳斥戴季陶所谓西北“野蛮”、“语言粗俗”),等等。
不但一部志书有其总的主旨,就是志书中的各分编,也各有其旨。如林宓在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的后序中说:“举昔时牧守之贤,冀来者之相承也;道前人物之盛,冀后生之自力也……”还有人开列出,记山川道路,“务知险易不忘戒也”;录丁口畎亩,“务察息耗毋由夺也”;记贡赋、物产,“务裁阔狭同民利也”。
在笔者看来,将上述多种表述,都可以归纳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条。这是历来方志中,无一例外的共有之“义”。
地方志,志地方。地方者,人们之桑梓也。是生于斯,长于斯,活动于斯,乃其亲故、祖宗产业、桥道、庐墓之所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与之息息相关。正所谓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也。志书记述故乡的山川地理,风俗民情,都能使人睹乡土而生爱,见先贤而思齐,激发决心报孝乡梓之情。爱乡之情,无处不在,无人不俱。小而村镇、区县,中而省市,大而国家。正是这种爱乡之情,孕育了爱国主义的情操,成为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
二、古代志书中,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的基本旋律,在方志史中是一脉相传的。无论古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做法,便是记述好地情、民情、历史的演进。要记出一地山川草木、自然物产,建筑设施、古迹文物,民情风俗等的情状,古往今来该地之祖辈人群、乡贤、名士的优良品质,以及他们对地方、对国家、对人类作出可引为骄傲的贡献。总之是要记出乡土的可爱来,从而凝聚起人们浓浓的乡情(时下通行所说的“乡愁”),由爱乡土而上升到爱国家。地方志中那种不实事求是,将地方写成“地皆乐土,人皆圣贤”的夸饰做法,固不可取。但一地自有一地的可爱之处。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中,讲到方志之功能与价值之一,便是促使人们爱乡和恭敬桑梓的心理:“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盖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①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1.
着力记好地情,无论是“承平”时代,还是动乱年代,都是志书弘扬爱国主义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其具体的弘扬方式,自有不同,所具功效也有差异。任是所谓“盛世”的承平时代的志书,也会虑及深远,有警世之语辞。正因为是“盛世”,与之俱来的,最高统治者也往往受“炀蔽”,或者“上下酣嬉,事堕冥昧之中”;或者地方官员的残暴、贪腐,危害国计民生,潜藏着引发社会危机因素。这个时候,地方志书便以其记实的手法,加以暴露。向人们揭出“某也仁,某也暴,某也廉,某也贪,某也才,某也闒茸。书之者灿然,闻之者足以戒”②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601页。。从而影响统治措施的局部调整,以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利民利国。这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当国势衰微,出现危局,产生分裂,或因外来因素,致使国土沦丧之时,志书弘扬爱国主义,往往表现为反对分裂,提醒人们勿忘故土,鼓励为恢复失地而努力。如唐贞元宰相贾耽,曾撰有《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图》、及其《别录》《吐蕃黄河录》等。其“义”就是鉴于当时吐蕃占据了陇右,唐中央仅能守于内地,对于吐蕃所占之地的镇守状况不可得知。他撰辑这几部书,不仅在于提醒、告诫人们(当然主要是统治者),要了解当时西北的情状;还在于为朝廷用兵恢复作参考。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欧阳忞撰的《舆地广记》,是北宋先后相隔130年修撰成的、都是200卷的两部大型全国总志。由于边防背景相似,他们撰志,都不以五代时被外割的燕、云十六州等,尚在“化外”而弃置不顾,而是与宋域内之地,给以同样的记述。反映出著者及时人不忘故土的心绪。南宋孝宗朝程大昌撰有《雍录》和《北边备对》两书。是时关中已为金所有。前书主要是记考关中帝都之事,同样也是表示不忘故土之意;后书则对北边各朝,因宫廷政变、外族入侵而导致帝王出逃和返京等记之颇详,实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恢复、经略西北地区的主张。南宋淳熙时罗隐曾纂《新安志》,这是一部名志。他自称如此编纂法及笔法的运用,“皆有微旨”。因当时北方大片土地沦陷,爱国之士,无不日夜希冀保家卫国,驱逐强敌,恢复中原。著者的微旨,就是顺应人心,用志书激发人们的报国热情。这些都是国家分裂时期,志书弘扬爱国主义的一种方式。
明清以降,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由于面对外来的袭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弘扬爱国主义的方式又有不同。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不少志书,都注意了记载反对倭寇袭扰,抗倭卫土英雄人物的事迹。如明隆庆时黄一龙所修的《潮阳县志》中,记了其时倭寇侵害潮阳,当地军民奋起反击,两广督抚黄桂芳、总兵俞大猷大破倭寇的经过。乾隆《永顺县志》及其后嘉庆时的县志中,在记述土司的历史时,都载记了历史上永顺土司兵与保靖土司兵,同赴苏、松等地,抗击倭寇之事。为适应防倭抗倭之需,有些志书甚一改传统的内容格局。如潘敦复纂的万历《乐亭志》,在内容上特重海防,除卷前有《海防总图》之外,还将兵防单独立志,详载了边防设置、武器配备等。①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75.;281;604;633;772;566;587.浙东兵备道汤日昭修的万历《温州府志》,也一改历来“详于民事而略于兵防”的做法,详记了兵防布置、军事要塞,将志书修得“宛如一部军事地图”②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75.;281;604;633;772;566;587.。嘉庆《松江府志》记有历史上抗倭经验及前后期战略、战术上的不同。明中期以后,江、浙、闽、粤等省,都修出了诸多的海防志,主要就是为防倭抗倭服务的。
三、近现代志书的弘扬法
进入近代,面临帝国主义对我边疆的觊觎和公然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志书对爱国主义志的弘扬采用了多种形式。
形式之一,是注意明畛域、述疆界、重国防的历史,以及在外交上寸土不让的边界谈判、维护领土的交涉。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修的《吉林通志》中,详记了中俄、中朝的勘界经过。记有光绪十五年,长顺在边界上设立的“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等十字界碑十座,并详载了碑址、各碑相距之里数等③王桂云.顾云与《吉林通志》[J].方志研究,1994(4).。民国3年《吉林汇征》中也记载了《中朝图们江勘界始末》《中俄勘界始末》,详记了中、俄、韩三国勘界详情,并载有十块界碑的位置、立置时间、历次迁徙情况④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75.;281;604;633;772;566;587.。民国13年《宁安县志》载有光绪十二年清使臣吴大澄受命与俄员重订界约,增立界碑,建立铜柱,铭刻“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⑤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75.;281;604;633;772;566;587.。民国36年广西《思乐县志》和《钦县志》,均载有中法战争中,建立中越两国界碑的数量、方位、碑文,并载有《中国与法越立界条约》等⑥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75.;281;604;633;772;566;587.。
形式之二,是在志书中,注意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宣示危机,警醒国人不可忘却外来侵略的忧患,呼吁国人为卫国保边而行动起来。如光绪《盐城县志》的做法,是辑存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资料,示人不可忘记历史,载有光绪六年的军备抗俄,七年的军备抗法,二十年军备防日,以及禁止奸商贩米出洋济寇反华的不法行为等⑦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75.;281;604;633;772;566;587.。光绪三十三年(1907)《安南县乡土志》的编纂者,认为“国家为乡土之集体,乡土犹国家之细胞,欲引起儿童爱国心,必自乡土志始”。所以他们在志书中,特别提醒国人:“方今英据缅甸,法窥越南,滇、黔门户,狡焉因逞。安南达滇、越之声援,亦生斯土者所宜究心也”。⑧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75.;281;604;633;772;566;587.宣统元年(1909)修的辽宁《新民府志》,在志序中提出,由于日本“拓殖势力之狂,已使东北人民生计之日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肩一存亡休戚之责”“人人具赴汤蹈火、毁家纾难之志”,应当“富者出其才(财),贫者出其力,士竭其智,氓效其能”。①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92;515;587;571;591;621.
形式之三,是直记国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壮举,表彰他们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道光二十八年(1848)朱绪曾所辑的《昌国典咏》中,结合相关史事,以歌诗体形式,歌颂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勇士。如其卷10《定海令姚公殉节处》一目,详载了姚怀祥抗英死节事迹之后,系绝句一首曰:“浩然劲气折飚轮,青骨知君死后神;血食英灵能捍患,永教东海不扬尘”。②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92;515;587;571;591;621.光绪三十三年新疆《昌吉县乡土志》,在《氏族》目内,记有清末北疆民团领袖徐学功,在石河抗击沙俄侵略军伪装商队进行不法勾当之经过③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92;515;587;571;591;621.。
形式之四,是记述侵略者以强力所加给的不平等条约,痛悼失地,哀我国民。光绪二十五年(1899)屠寄主持编纂的《黑龙江全境舆图》中,特别编绘了咸丰八年(1858)以前,黑龙江之左、外兴安岭之阳失去的土地,对旧疆新界均清楚标注。尤其是对俄国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强占中国领土,表示痛恨④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92;515;587;571;591;621.。宣统三年编成的《新疆图志》,特设有《国界志》《交涉志》,载了新疆与俄、英的关系,特别是记了沙俄侵我领土的全过程。对鸦片战争后,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西北领土、掠劫我国人口,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军事上颠复的种种罪行,唤起国人的觉醒⑤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92;515;587;571;591;621.。
形式之五,是揭露侵略者占我土地,惨无人道残我人民的暴行,激发人们的国恨家仇,唤起上下同仇敌忾。民国8年的《瑷珲县志》记述了17世纪至20世纪初,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大片国土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之签定,“乌苏里江以东九十万三千英方里之地全入于俄”的详细经过。还记述了沙俄侵略者,把居住在海兰泡5000余名中国人赶进黑龙江活活淹死,以及在江东六十四屯大肆烧杀抢掠,将中国人赶出家园、骇人听闻之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大惨案。⑥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92;515;587;571;591;621.
民国18年石荣暲纂了一部《库页岛志》。此时库页岛已被俄人侵占石氏尚专门修其志,本身就是继承了两宋志人,修“化外”地志的爱国传统。书中在哀我国土之失,对丧权辱国当政者的斥责和控诉,做得淋漓尽致,读来使人泪下,又怒不可遏。正如张鹏云在书序中所云:“序此书,心碎矣。读不终卷,不禁泪涔涔矣。明明我之土地也,人攫之而我无力拒之,犹可言也;人攫之而我不知,不可言也。此岛在明代领于努儿干都司,岁捕海东青方物贡朝,不有明《努儿干永宁寺碑记》可据耶?在清代隶于宁古塔将军,每岁贡貂皮,不有《清一统志》、《职贡图》可据耶?土地,我之土地;人民,我之人民也。乃视同化外而放弃其统治权,为何者耶?吾闻立国之道有三:曰土地,曰人民,曰政事。阙一不可以立国。有土地、人民,而政权不能及,是立国之道不备也。立国之道不备,能禁人之攫取耶?此真可为痛哭者也。或曰海外一孤岛耳,地僻而硗,得之无所益,失之无所损,何悲之甚也?予曰:田有畔,地有疆,行政有区域。故大吏曰疆吏,而官曰守土。域以外不可问也,域以内以皆我政权所宜及,岂可以地之僻远、土之硗瘠而弃之?且我之所悲,不仅此一岛而已。自有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界约,而外兴安岭以北之地全失矣。自有咸丰八年中俄条约,而黑龙江以北之地全失矣。自有咸丰十年界约,而烏苏里江以东之地全失矣。内地数千里且不恤,拱手让人,况海外一孤岛乎?此吾所为痛哭不可止者也……若使奋力抵抗,败而为他人有,犹可言也。不出一兵,不备一战而听人唾手得之,不可言也。营兵数百万,人民膏血尽矣。不能保守固有之疆土,而任人宰割,听客所为,尚复假救国之名,敲贫民之骨、吸老弱之髓,坐视封疆之沦陷,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忽焉不加欣戚于心。谁秉国成,乃使大好河山破碎至此?试问全国疆土,能经几次断送耶?每念及此,直欲哭无泪矣。”①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51;715.痛疆土之失,对当政者无能而丧土失地的直接控诉,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感情。
到了民国时期,外敌侵略的种种危机,更日益加深。最后日本帝国主义更把大规模的侵略战火,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迫使我们不得不全民族都投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修的志书,当然仍持呼吁、唤醒国人维权保国,自强图存的做法。如民国18年修的《同安县志》,专设了《外交篇》,除开列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外,还特别提出,我国势之衰,外交、司法人材之缺,“始基不慎,后悔无及。乃特于外交一门,参互考证,详悉备列,庶吾民触目惊心,急于培植此项人材,庶将来或有争回自办,收入裁判之一日,于国体商情,不无少补云”“领事官在通商口岸,兼司法之权,亦属夺我自主。呜呼,我国人其猛省哉”。民国26年修的《绥远志略》中,忧心忡忡地指出,国内忙于内战,给了外敌入侵的机会。“绥远得地势之优越,物产之丰富,交通之便利,为西北贸易之中心,握经济之重镇。惟年来国人忙于内战,无暇顾及边陲,以致绥远之商业,为强邻所侵夺,利权外溢,深为可惜……而造成外人经济侵略之机会。”②诸葛计.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51;715.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许多志人都把志事看作是抗日行动的组成部分,抱着为抗战而修志的宗旨,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有的甚是在敌机炸弹声中,抢修志书。直接用行动弘扬了爱国精神。在志书的记述内容及体例上,有人特别提出规划,应设立“抗战”专篇,以鼓舞士气,激励人心。凡“境内英勇壮烈之战役,地方受害情形,敌伪侵据时之设施,败降之经过,及我存抚规复诸大端,固宜一一详叙;就如僻壤陋巷,匹夫匹妇可歌可泣之事迹,一树一石存毁迁移,关乎史事者,亦须博咨周访,考订记之。”③王芳.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地方志编修情况[J].中国地方志,2005(10).此期间,虽然修成的志书不是很多。但从已修成的部分志书来看,多半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如江西的《峡江县志稿》,记述中国军队在其境内的战事、广西《隆山县志》记昆仑关之战;有的把抗日阵亡将士名录入于忠烈祠,如湖南《澧县志》。
就是处于后方地区的志书,也着力于为抗战出力。如1940年刘裕常修的四川《汉源县志》,因为时值“抗战建国之际”,县处“我国民族复兴根据志”,他希望志书修成之后,使本县“人手一篇,藕此以互相研讨,互相策动,改适县政,巩固抗日救国基础”。黎锦熙所纂的陕西《洛川县志》,对于抗战,“凡一才一艺,一言一行,一事一物,犹谆谆不厌其详,务使人人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借以振衰起懦,敌忾同仇,共赴国难”④王芳.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地方志编修情况[J].中国地方志,2005(10).。
四、当代新志书所体现的特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志事呈现出一个根号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段修志试验,在“文革”中基本中断。70年代末开展起来的正式第一轮修志,才达到根号上面的高平台。这轮志书的断限,基本都定在鸦片战争以来,至开始修志时的一百余年。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社会性质不同,社会面貌各异。志书要涵盖这样两个时段的内容,故在弘扬爱国主义这一志“义”的做法上,除了部分沿用近、现代以来志书的传统方式之外,又有了新的方式。这新做法的出现,非无源之水,而是时代特点使然。
第一,是更注意从国家之痛中,记取历史的教训,昂扬民族精神的正气歌。
新中国的第一轮修志,时值抗日战争结束不久。刚逝去的那场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经历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给中国人民带来痛苦最深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它对于这一代志人来说,硝烟虽散去,伤痛尚存身。社会各界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无不记忆犹新;对国家分裂、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体会也最为深刻。而且,从战争结束以来,全国还没有过统一的修志活动。所以,无论从这一代志书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还是这一代志人的内心情感,都有更明确的以史为鉴意识,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自觉性。
这一轮所修的志书,抗日战争是其记述最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故用力最多。凡侵略者铁蹄曾到过那些地方的志书,大都设有专门的篇、章、节,较详细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艰苦斗争史实;记述了中国军队,自始至终,在正面战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获得的重大战绩;记述了人民群众,对抗战军队的拥护与支持,以及以多种方式,从多方面打击侵略者的自发斗争;还记述了许多原先的地方割据势力,甚至不少的土匪、帮会、流氓组织,以及社会的不良份子,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民族意识,做到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具体事例。日寇武装魔爪未曾伸到的大后方地区的志书,也注意记述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毁家纾难,支持抗战的行动与热情。总的是尽可能地写出了该地人民为抗日做出的贡献,写他们的骄傲与自豪。真是有声有色,凛凛冽冽,让人读来,怯者生勇,血脉愤张,豪气倍增。写成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也写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有的志书在修纂中,还注意探索记述这场伟大民族战争的经验。如上海的宝山、金山两部县志,根据历史上的抗倭、抗英,尤其是两次淞沪抗战战场的实际,分别设立了《外患编》和《御侮志》。将战争的背景、经过、始末加以交待,接着详记在境内的主要战斗,而后是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再记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支持和付出。《宝山县志》这一篇的编目,更是经过仔细推敲才确定的。先是拟为《攘外志》《外侮志》,最后才选定《御侮志》。他们还总结出,记述反对外来侵略内容的指导思想,应当“既要写敌人入侵之无理,又要写国人抗日的决心;既要写战争的惨烈,又要反映军队在艰苦条件下忠贞报国的气概;既要写敌人的残暴,又要写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抵抗。不应当记述成单纯受屈辱的灰色场面,要写成吹响火红战斗号角的民族正气歌”。
第二,是充分地反映地情的时代风貌,燃起浓浓乡情,张显家国之可爱,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1949年之前和之后,中国不但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的旧社会,进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由过去几乎是单纯的农耕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化,并开始迈向信息化的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全国各地无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国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几乎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和领域,都有着中国的话语权。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们,无不自信心和自豪感充斥胸臆,溢于言表。无论是家居或外游者,谈到家乡,谈到中国,都喜不自胜,豪情满怀。志书以存真求实的笔法,记述好这样一种地情、民情风貌,就极大地张显了乡情的感召力,充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力量。
第三,是特别注意了海峡两岸的联系与沟通。
历史的原因,使得目前国家尚未完全统一。海峡两岸经历了四十余年间隔之后,正是顺应民意人心,面临着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的历史时期。基于这样的现实特点,故在志书的内容的涵盖和修纂方式上,都注意了摒弃自为壁垒的愚蠢做法,特别注意了海峡两岸的联系与沟通。
基于同一文化传承,海峡两岸都重视修志传统的继承,这是开展相互交流的基础。台湾自1945年光复之后,修志工作即已恢复。40年来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不但官方重视,许多民间团体,甚至个人都很重视。台湾各地都有大陆各地赴台人员的同乡会。为了联系乡谊,怀念桑梓,各同乡会都很注意乡邦文献资料的收集。不少同乡会或个人,还着手编纂或重印故乡的志书。这种感情,有如舒城同乡会编的《舒城县志》的序言所言:“吾侪远离乡关,久羁海曲,犹时以桑梓山川景物之清佳、衣冠名物之殷富、人才艺文之宏伟为念。”在对这些故土地情的整理编纂之中,更激发了他们的乡谊和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大陆自20世纪的50年代,即开始了修志。后因“文革”动乱而被迫中断。自70年代末起又开展大规模的修志活动。
但是,由于两岸40年的间隔,互不往来,音闻不通,给双方的修志都带来了困难。台湾方面,无法看到大陆的档案及近40年变化的资料,修出的志书只能详远略近。如台湾青田同乡会编的《续青田县志》,上限始于光绪元年,下限至1986年。由于近期资料缺乏,许多篇章下限不得不止于1949年。有的由于近期资料缺乏,不得不改写成专志。如浏阳籍台胞谢碧云先生编著的《浏阳县地理志》。同样,大陆方面由于对去台人员的行事也缺乏了解,所修志书,难免出现语焉不详,留下遗憾。
为了弥补这些遗憾,两岸的方志工作者都感到加强联系沟通,尤为迫切。起初,由于台湾当局尚未允许“三通”,这种相互交流是很不顺畅的。一些资料的来往不得不绕道香港,甚至经由美国。尽管如此,历史的的潮流,毕竟是“青山遮不住”。从资料交换、互赠志书、人员来往到同在一起参加座谈会、研讨会都先后开展起来了。
大陆方面,还在志书修纂过程中,尚待入志的一些资料,稍加整理披露,就在旅居海外侨胞、特别是港澳台胞中,引起了不凡的反响。湖南省南县志办利用农业志中的资料,写成《洞庭湖里稻花香》,展现该县已由过去的“水乡泽国”,变为现在的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利用教育志资料写成《故国桃李吐芬芳》,介绍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选介去台人员留在大陆的家属,取得成就的事例。通过对台办的《海峡之声》播出没几天,就收到一些听众的来信。有人说,听到家乡变化的报道,“有如身临其境,倍感亲切”;有人说:“我离开家乡已40余年,但家乡的一草一木仍历历在目,常常思念不已。连续听到家乡变化的广播,更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我决心要在有生之年,为海峡两岸统一做点实事,以报桑梓养育之恩。”
在修志中资料往来交流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如陕西《安康县志》,就可以说是两岸同好者合力修成的。修志之初,台胞徐生杰先生听说家乡开展修志,便亲到几家图书馆、档案馆收集,并在台北购买一批,共约百余万字的资料寄回县志办。1988年回乡来探亲时,又接受了负责收集县志人物卷中有关去台人士资料的任务。《江陵县志》修纂中,一位台胞便将台湾学生书局影印的乾隆《江陵县志》、旅台同乡会编的《乡贤人物小传》等资料,经由美国,再转香港,而由去港探亲的乡人带回。
方志人员的来往交流,是海峡两岸公务人员交流最先出现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说是破冰之士。据我所知,光是两岸方志学术座谈会、交流会、讨论会,截至2000年底,就不下六七次之多。如1989年在香港大学举行的《中国学术研究之承传与创新研讨会》,就有两岸的方志工作者在会上宣读论文。1990年7月在广州召开的“粤琼港澳台地方志学术交流会”,两岸五地的学者,都认为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通过编修地方志,回顾和总结历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凝聚力,从而更好地振兴中华。这是海峡两岸修志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及担负的神圣的历史责任。都希望今后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互相提供经验和条件,完成当代修志大业。1993年8月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在广州召开的华夏文化与地方志学术讨论会,就邀请了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中研院,以及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日报社的学者参加。与会者的共识是,修志传统的坚持,是中华文明能够几千年延绵不断,并铸就优良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两岸都在编修新志书,有许多各自的经验、教训,也有许多问题要探讨和研究。希望两岸学者今后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同努力,弘扬华夏优秀文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000年之后,更有多批次的大陆方志工作者,赴台参观、考察、互赠志书。
五、当代志书弘扬爱国主义的特殊功效
再从志书的功效上来说。早在1981年就有人提出,要邀请海外华侨、外籍华裔、港澳台胞,特别是大陆暂居台湾的同胞参加修志工作。所以,阐扬两岸同胞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期盼相互关爱这种亲情的意识,是十分明确的。在这种意念指导下修成的志书,不仅成为外部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散居世界各地炎黄子孙了解故乡,重温乡情,慰藉乡思的重要载体。故而具有了推动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的这样特殊的功效。
如果就地方志书的功能给以定位的话,最恰当的莫过于是“根的纽带”。新编志书在推动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的特殊功效,正是从这个“根”的多方面表现出来,成为相关人群寻祖觅根的根据和教材。有些市县在修志中,首先就编纂了“乡友录”“游子录”一类的资料。如1986年编的《浙江在台人物录》收入380人;陕西的《三秦游子录》收入世界各地及港澳台胞人物125人等。新志书中,无论是收入此类的名录,还是为一些旅居在外的人物立传,加以收载,都表明了故乡对他们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多少人手捧志书,便如身在亲娘的怀抱,能感觉到老娘暖暖的体温,引起深深的乡思,成为慰藉他们乡思的载体。如侨居美国的戴受恩先生,1992年4月回云南探亲,见到新编《红河县志》,高兴地说:“很好,很好!海外华侨只要看到这本志书,就知道解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后代看到此书,了解前辈出国谋生的艰辛史,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是哪里人,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1990年夏,原国民党一位将军吴先生,偕夫人从台湾回广西上林县探亲。县政府送他一本新编《上林县志》。他接过志书激动地说:“这是最有意义的礼物。我虽生在上林,但长年在外,对家乡知之甚少。这本志书是我了解家乡的最好向导。我回台湾后,一定要向上林籍同乡宣传。”他将志书带到台湾同乡会上传阅时,乡友们无不欢呼雀跃。由于人多书少,就选择人们最急迫知道的章节来朗读。在聚会的几天里,这本志书从一人之手传到另一人之手,甚至有人彻夜不眠,抢时间轮流阅读。奉化市是蒋介石及俞国华等人的故乡。该市的志稿中,尽可能客观地记述了奉化旅港澳台及海外人士的业绩,还将蒋氏父子在家乡的一些资料加以载录。1992年5月,书将交中华书局出版的消息一传出,便有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侨胞、同胞来电、来信、来款订购。许多人都是将志书视为治疗思乡病的良药。
有的志书中,只载一个人物,甚至只是一条相关的资料,就能激起许多游子思乡念土之情。新编的上海《崇明县志》,为本籍人、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干青立传后,遂使散居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人、亲属20余人,相率回来向崇明县政府表示感谢,并提供新的资料。浙江《嵊县志》修纂中,将一位企业家的家史搞清楚了,此人高兴非常,特邀该县志办主任去香港作客。浙江省新编《青田县志》中,为民国以来一位重要人物陈诚立了一个千余字的传,并配有照片一帧,客观地记述了传主的功过。不仅使许多青田旅外人士受到感动,也使陈氏不少僚属感激动容,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
正是老娘的温情,使亲人间偶有的一些误解和怨气,也得到化解。山东烟台的《福山区志》,在志书中专设有华侨、港澳台的专编。发行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引来了大量捐资、投资。一位台胞张品三先生寄诗称“修纂县志末史页,异乡游子同归心”。旅居澳大利亚的林从澄先生,因其父留居国内时,“文革”中受到冲击,曾决意不再回国。但于本志的《社会名人录》中,见到对其父事迹的客观记述后,给志办来信说:“过去我父仇对祖国家乡有意见,是不对的,家乡人民并未抹杀我父亲为民办的好事。‘文革’中受一点挫折,就像母亲屈打孩子一样,孩子怎能因此而记恨母亲呢?”自此之后,经常回来走动。有的志书则解除了一些台胞对大陆、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疑虑,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川沙县台胞、原国民党的少校张先生,在台当局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后,很想回来看看,但心存疑虑,于是让其子先回来探探情况。其子回来看到新编《川沙县志》中,对其在大陆时的行事记述得比较客观,自己才放心回来。毛森曾是国民党里有名的特务,是江山市人。新编《江山市志》中,记了他在上海屠杀大批共产党人的事。他为此毕恭毕敬地写信回来说,这都是事实。但“各为其主”“现在写我的这些事实,是不是违背了你们‘既往不咎’的政策呢?”市里回信告诉他,我们讲实事求是,“我们写的是事实,历史不能改变。你回来,我们一样欢迎,这是我们的政策”.其后,他果然回来了,省长还接见了。他到自己的母校看了,还捐赠了500美元。
更多的是加深了对大陆的向往,甚至有了对共产党感激之情。时任台湾设计委员会委员、淡江大学教授朱垂鍸先生,看过新编江西《瑞昌县志》后,就很动情地说:“过去我在江西省任政府委员时,也曾有帮助家乡发展的愿望,但由于基础太差,愿望终成泡影。没想到我去台湾四十年,家乡发展得那么快,由过去三等小县而升级为市了,真不简单。盛世修志颂太平。看来中国的希望在大陆。”前面提到过的《上林县志》中,将原国民党总统府第六局中将局长何福荣列入名人录,为其胞兄何福桐还立了传。他看到后激动不已,对前去香港探亲的胞弟说:“共产党真是博大胸怀,处事客观公正,合乎情理,令人钦佩。”不顾已经86岁的高龄,依然拿着志书到处宣传家乡40年来的变化。1989年春节,台胞徐先生将《武进县志》带到台湾在乡亲中传阅。一位原本对共产党持敌视态度的老先生看了之后说:“家乡变化这样快,所以大陆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93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志》出版之后,原青海省主席马麟之孙、台北大学教授马凯达先生,看到志书记载了自己先辈,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同分裂西藏的亲英分子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分裂西藏的阴谋;并出兵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牺牲的事迹。十分感慨地说:“过去我零零星星看到先人们的历史完全是罪恶史。这本志书里功过兼述,共产党是实事求是的。我回到台湾后,要广泛宣传,为家乡出力。”
这样的事例,难以胜述。表明这个特殊时段修纂的志书,这种特殊的功效确实存在,不可忽视。随着这些志书的广泛发行,读志用志进一步开展,这种功效将会更加显现。
爱国主义是地方志的主旋律。我们这一轮所修的志书,是高举了爱国主义的大旗,弘扬了这一主旋律的。
唐中克一行到隆林调研地方志工作
2017年8月23日下午,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唐中克一行3人到隆林各族自治县调研地方志工作,百色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领导,自治县副县长张恺婧陪同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
座谈会上,隆林各族自治县地方志负责人就落实修志“一纳入八到位”情况、贯彻落实自治区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工作推进会实现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目标工作开展及二轮县志编修进展情况向调研组作了详细的汇报。
听取汇报后,调研组对隆林各族自治县修志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强调隆林二轮县志作为百色市第一部评稿也是第一部通过自治区级审验的志稿,在最后补充完善资料阶段,要在资料的逻辑性、准备性以及完备性上下功夫,加强总纂力度,保证志书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出版,争取成为百色地方志系统的标杆。并就如何实现“两全”目标提出了指导意见。(隆林县地方志办公室 王海燕)
K29
B
1003-434X(2017)04-0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