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豆浆”环节的开放和限制
2017-01-27吴邵萍
吴邵萍
“喝豆浆”环节的开放和限制
吴邵萍
在刚开始建构开放性课程时,为了让教师能够切实建构开放的观念,我不仅让教师学习理论,深入理解“什么是开放?开放的课程是怎样的?教师的作用和幼儿自由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更注重教师个人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此,我让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日生活环节或学科领域展开实践研究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向园部提出,园部给予及时支撑,两周后,再展开集体观摩和研讨。
有位教师选择一日生活环节中“喝豆浆”环节尝试开放组织,她向园部提出需要6把小茶壶做豆浆壶,并请保育员每天将大壶里的豆浆倒进6把小茶壶里,方便幼儿自己倒。同时,她向我提出请求:“你们不要规定我几点做操和几点户外活动,我要尝试让幼儿自己决定喝多少豆浆,什么时间喝,什么时间喝完,在什么地方喝。”我说:“可以,你先去尝试吧!两周后,我们去看你的实践情况。”
结果一周不到,班上的保育员找到园长办公室,急切地向我申明:“我不要在这个班了,班级乱得不像话。一个上午有的小朋友豆浆都没有喝完,而且小朋友端着茶杯到处走,泼泼洒洒的,教室的地上到处是豆浆,我一个上午跟着打扫都来不及,其他事儿都没时间做了。还有,班上要洗那么多的豆浆壶,班级的卫生工作明显比其他班级增加了很多。”这个班所在的年级组组长也找我“诉苦”:“他们班到做早操时不做,我们上课时,他们在放音乐做操,不是成心捣蛋吗?太没有大局观念了。”其他班组的教师也来提意见:“该我们户外活动时,他们班也到户外活动,幼儿园就这么大,让我们怎么办?”
听了大家的想法后,我逐一向他们解释,并请大家给这个老师一段研究尝试的时间。同时,我在征求老师本人同意后,提早让大家到这个班去观察班级的实际情况,然后组织所有人员展开讨论:什么是开放?这样的状态是我们追求的吗?要不要开放?怎样开放是适宜的?
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以下共识:
开放是必要的,但是开放不等于放任,应有所限制。开放必须是在保证不影响他人利益前提下的自主和自由,开放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率的,充分考虑到教师自身的驾驭能力、幼儿发展水平、园所班级空间等资源条件。在我园现有空间环境条件下,小班的喝豆浆环节,应当做以下限制:
1.豆浆的量必须有限制。豆浆量是儿童保健部门依据儿童在园生活必需的营养量和饮水量要求制定的,所以,每位幼儿都要喝,且有底线要求,如每个人都要喝半杯。但是,超过半杯,喝一杯、甚至两杯都是可以的,因为每位幼儿入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吃早饭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家远,父母上班又早,吃早饭比较早,到上午喝豆浆时,已经饿了、渴了,他的需求量就比家住得近,早饭吃得晚的幼儿大。所以,量向上不封顶,向下有底线,即有限制地开放。
2.喝豆浆的时间应有限制。喝豆浆的起始时间开放,幼儿入园后就可以自主地去喝豆浆,也可以玩一会儿再去喝豆浆,至于玩多长时间去喝、喝多长时间,教师都让幼儿自己决定,但结束时间一定要有限制。考虑到小班幼儿不认识时钟,所以,教师和幼儿可通过讨论决定:在做操前5分钟所有人都要将自己的豆浆喝完,保证不让其他班级小朋友等我们做早操。为了帮助幼儿自己看时钟掌握时间,教师在8:50上做了标记,即在长针指到8:50的位置上贴了个鲜红的五角星,帮助幼儿自己看着长针控制时间。
3.喝豆浆的空间应有限制。教师和幼儿商定喝豆浆的地方只能在生活区内,每位幼儿都要到规定的地方喝豆浆,且要坐着喝。这样保证玩游戏的小朋友不被打扰且不被豆浆泼到,地上也没有泼洒的豆浆,保障小朋友的安全,也保证教室环境的卫生。
4.应建立轮流等待的规则。教师在生活区的桌上准备两把小茶壶,由于幼儿喝豆浆的时间不集中,一般两把足够了。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规则:若是别人在倒豆浆,没有空余的豆浆壶,自己就稍微等一下,等待他人倒好后自己再倒。同时,若是看到生活区的人满了,没有空座位时,自己先到其他区玩,待有空位时再来喝。这些规则的建立,不仅让幼儿形成了等待、轮流意识,同时也让幼儿知道了要节约资源。
在达成共识后,这个教师又在班级实践,然后请大家去观摩。这次,大家看到了一个有序、自主喝豆浆的环节,每位幼儿都愉快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整个晨间不仅没有听到幼儿的声音,也没有听到教师的声音。原来,教师不仅吸纳了大家的共识,而且又进行了深化,让幼儿对自己喝豆浆环节进行评价:按时喝完一颗星,按量喝完两颗星,喝得干净没有泼洒三颗星,幼儿自己拿着五角星的印章在自己照片后盖星。每位幼儿都积极主动地遵守共同的约定,进行自我管理。
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案例的讨论,教师们明确了开放是有限制的,限制是为了更好地开放,更有质量地开放,更有效率地开放。至此,开放与限制成为开放性园本课程的核心概念,也是指导教师们建构课程、实施课程的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