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
2017-01-27湖北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尔肯江吐拉洪
湖北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 尔肯江·吐拉洪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
湖北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 尔肯江·吐拉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十分关心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今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部署和谋划,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7月6日,省委书记蒋超良同志主持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推出落实中央精神的湖北版。
以更高站位认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贯彻落实依靠方针的强烈信号。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自己定性为工人阶级政党,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变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两个不能、两个不容”的重要论断,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深刻阐释。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质疑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主力军作用的杂音,依靠方针在贯彻落实中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引起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把依靠方针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的重大举措,必将进一步焕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创优的热情和活力,引导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产业工人担当主力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阐述、提出新要求,描绘了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开启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征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当前,产业工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技能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制度机制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与所作的巨大贡献不相适应等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对产业工人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一工运时代主题的政治动员,其目的在于破除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种种障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作用,使之更好地担当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有生力量。
产业工人发展壮大的行动纲领。我国工运事业在党领导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同时也谱写了产业工人发展壮大的辉煌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能否抢占先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否赢得主动,不仅需要科学家和技术精英的天才智慧,更需要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实践火花。中央的改革方案和我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既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大责任,也是产业工人的光荣使命,需要广大产业工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筑牢精神新高地,铸就技能新高地,在自身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唱主角、当主体,努力成为肩负使命、引领潮流的时代先锋。
以更高标准谋划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以政治保证为根本的鲜明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突出亮点,是贯穿始终的第一要求,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首要标准。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产业工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情绪不断涌现,积极思想和负面心态交织,需要穿云破雾;社会上也存在一味夸大资本作用、容易忽视劳动价值的现象,需要正本清源。这些问题,冲击着产业工人的自我认同和思想境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融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强化和创新党建工作,健全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坚守“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方向,把产业工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以素质提高为奠基的鲜明导向。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放眼世界,人才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胜因素。立足我省,产业工人队伍日益成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关键力量。工业兴则湖北兴,制造强则湖北强。当前,我省高技能产业工人不足,技能整体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把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尽快构建起合理有效的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统筹职业教育培训,发挥技工院校作用等举措,构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体系。注重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加大创新创效扶持力度,建立网上学习机制,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拓展产业工人能力提升载体。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规范使用农民工用工管理,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选树湖北工匠、金牌工人、首席职工,引导产业工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唱响“中国梦·劳动美”的主旋律。
以制度落实为支撑的鲜明导向。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发展通道,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狭窄单一,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由于通过提升技术获得晋升的机会有限,存在技能晋升“天花板”现象;由于技术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难挂钩、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难打破,存在职业发展“独木桥”现象;在跨地区跨行业正常流动时,仍然面临户籍、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障碍,存在国民待遇“玻璃门”现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求突破,搭建职业发展的“立交桥”;在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上出实招,畅通合理流动的“绿色通道”;在改进技能评价方式、创新激励机制上做文章,推动形成产业工人持续学习、不断成长的“快车道”。
以权益维护为保障的鲜明导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旗帜鲜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关键是劳动经济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产业工人。劳动就业方面,要着力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保障就业机会公平、提高就业质量。收入分配方面,要着力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排除阻碍产业工人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社会保障方面,要着力健全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后顾之忧。安全卫生方面,要关心产业工人健康,提升产业工人健康素质。
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部署的任务,政治分量很重、改革考量很深、制度安排很全。中央从5个方面提出了25条改革举措,我省从9个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这充分说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系统性、多方位的战略性改革。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抓住重点、盯住要点、强调特点、解决难点,推出涉及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要注重发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发挥国有企业和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全面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
作为整体工程合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涉及多个部门,涉及千万企业和基层,需要各方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同抓共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在大局下谋划、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做到思想到位、机制到位、协调到位,履行好宏观指导、政策协调、组织推进、监督检查的职责,实现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政策联动,形成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
作为战略工程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涉及领域广泛、政策繁多,需要持续用力。打造产业工人大军,助力湖北制造强省,继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要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项重大任务经常抓、反复抓、深入抓。要紧扣党政工作大局,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紧扣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突出问题,使之融入企业发展壮大的全过程;紧扣影响产业工人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使之融入职工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改革任务、主要举措,要实行项目化管理,确保落细落实落地。对关键环节、难点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开出破解“良方”,集中力量持续攻坚。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把“点”的有效探索上升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结出依靠主力军、建设主力军、发展主力军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