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森林公安林区防控能力

2017-01-27李晓刚强中将

森林公安 2017年3期
关键词:公安林业森林

李晓刚 强中将

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森林公安林区防控能力

李晓刚 强中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在引领一场警务机制的新革命。在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时期,作为专业警种的森林公安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森林公安应对复杂的林区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和水平。

一、森林公安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从上世纪末开始,以八大资源库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安部“金盾工程”一期启动建设,各警种部门的各项业务、实战应用系统全面开花,纷纷投入财力、人力等研发应用。随着“金盾工程”二期建设开始,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入了深化阶段。随之也出现了因职能不同、需求不同、功能差异,导致内部数据各自为政,出现纵向数据不通畅、横向数据不共享、专业应用系统功能重复,形成大小各异的数据孤岛、数据烟囱的尴尬局面。

而森林公安不论是从过去作为林业部门的内设机构,还是到现在被管理的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的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上一直处于掉队状态。从建设发展的规划、投入、实战应用等已与智慧林业、公安大数据等建设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复杂的林区治安形势远远不相适应。从近年四川各地先后依托林业、公安开展的一些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天网监控系统建设及有关权限开放等情况来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林地利用保护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森林分类经营规划等对森林公安使用价值大的数据,在林业与公安部门间缺乏顶层设计,数据孤岛无法连通,数据烟囱无法破除。同时,资金投入得不到充分保障,在应用和建设上,森林公安长期在两个管理部门和财政、发改等部门之间协调游走,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

二、森林公安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

1.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总体目标、统一规划不明确。由于全国各地情况不尽相同,信息化工作存在着“条块不分,各自为政,依靠借用,自主研发”的现象。具体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怎样实现、用多长时间实现、发展步骤如何等问题,目标和规划不够明确。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信息化工作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格局,同时,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思路影响下,一些森林公安机关快速上马研发应用系统,缺乏与地方、林业等数据对接思考,需求缺乏业务上对信息化的深入思考,造成资金、人力浪费,出现“自娱自乐”局面。

2.数据共享难,各系统建设分散,整合共用难度大。受“金盾工程”一期建设的影响,以公安业务条线的方式开展业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以后的横向集成造成了困难。“金盾工程”二期建设时,通过顶层设计、任务分解等方式,公安部、省公安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但具体到森林公安,因受体制影响,公安信息化建设未纳入地方,权限未开放,林业信息化建设森林公安数据类别单一,所需要的林业数据未实现与公安数据的连通和整合叠加。仍是条线系统林立、建设分散、数据横向集成困难。

(二)信息化应用不足

1.不会用的问题。民警对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缺少深入、全面的了解,对新技术、新应用缺乏求真、求解的进取意识,因而无法摆脱传统的工作方式,在面对新技术、新应用时无所适从,不进行实际的学习和操作,遇到实际问题不去追根问底,往往以自己不懂、不会而将问题束之高阁,也就不知道该怎么用。

2.不愿用的问题。民警没有从社会快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高度,去认识和分析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存在因循守旧、习惯于“等、靠、要”的消极观念,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也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导致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3.用不好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民警找不到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切入点,不掌握、不知道目前公安信息化各种手段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缺乏利用信息化的主动意识,在安排部署工作中,还是延续老路子、老办法,在向地方努力协调开放一些权限后,对已建成的新系统、新应用不会用、不愿用,使用率低下,不能有效投入使用,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信息化专业队伍和实战运用缺乏

1.专业人才匮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安、林业等先后建立了科信部门,招录了专业人才。而森林公安受编制少等原因,无法组建专业队伍,专业人才招录困难。现有人员基本是一肩数职的“多能人才”,成为凡是“带电源插头”的,他们都能管的通才。

2.实战运用率低。公安、林业部门或外聘公司在作为技术支撑和保障上,对森林公安业务无法全面了解熟悉,实战人员因森林公安案件类别单一,数量低下,对各业务系统应用严重不足。信息化开发单位和林业、公安均有各自专业性,短时间内不能深入到对方的业务中,造成一方面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开发出的系统脱离工作实际,另一方面有办案经验的民警又因为缺乏信息化知识而找不到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技术上在进行信息化转化过程中很难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只能简单地将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直接搬到计算机中去,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停留在就建设说建设、就技术说技术,造成业务、技术“两张皮”的现象。

三、解决好信息化怎么建,是提高防控能力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森林公安信息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当前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成为本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头人。领导重视是工作的有力保障,领导的思想认识是定位关键。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组织强有力的建设班子,广纳专业人才,加强学习研究,举全警之力,注重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为本地的信息化建设掌好舵、定好位,依托林业、地方,不走弯路。

(二)深化顶层设计,打通信息壁垒

在国家层面,公安部从2000年到2012年,先后出台科技强警的文件政策。2015年,出台的公安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公安装备建设“十三五”规划》《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深化森林公安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公安部《关于推进公安信息化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等,虽然已经在顶层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撑,解决了各自的发展规划、规范基础信息采集、推动资源联通共享等问题。但是,林业部门的森林资源数据、湿地资源数据、荒漠化土地资源数据、生物多样性数据、林业产业数据、林业地理空间信息库、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各类数据,都是森林公安机关在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打击破坏森林、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上需要使用的,这些数据要完成加载到公安机关已建成的大数据中,在技术上已没有太大障碍,但在政策支撑上仍缺乏有力依据。如何把两者之间的数据融会贯通,仍然缺乏一个顶层的政策平台和统一的技术平台。四川在省级的森林公安与地方科信部门虽然先后出台了一些文件意见,但涉及核心利益的大数据方面的信息孤岛仍未连通,使森林公安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上方向不定。

笔者认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发〔2016〕51号)和国务院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已明确指出:加强网络互联、促进信息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和共享,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同时,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指出,信息孤岛要坚决打通,起码政府系统不应再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必须实现有效流通和共享,才谈得上“化”。森林公安应该抢抓这一有利时机,主动作为,搭建好林业、公安两家互通互享数据的政策平台,推进数据应用平台系统建设,真正实现共享。

(三)统一数据标准,强化专业队伍

严格执行林业和公安通用的信息化标准,从国家层面,已经建成了一批标准体系,但还不够完善。如当前省公安厅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将现有林业上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数据加载进去,就遇到了林业上的基础地理信息中的一些地块图形不匹配,而林业上的标准体系也不够统一和完善,从而增加了数据共享共用的难度。森林公安应自上而下,完善业务体系内的标准,统一各项信息数据的标准和代码,规范信息采集流程、渠道和接口,避免多头录入、重复建设、条块分割。同时,充分依托林业、公安机关的科信技术人才,采取信息交换共享、分工负责、合作开发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来推动森林公安业务系统建设。在资金保障有力的情况下,与林业、公安等已在合作的开发团队进行深度合作,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或合作开发推广的方式,研发、拓展业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事业机构和招聘事业文职人员,并在政法空缺编制使用和警务辅助人员招聘工作上,积极招录和引进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相对固定的队伍,并深挖内部潜力,把懂技术和工作理念的复合型人员,组织专门的信息化培训,提升技能,建立奖励激励政策,以充分保障人才稳定。

四、解决好信息化建什么,是提高防控能力的保障

立足基层需求,依托地方公安,争取林业支持,搭建应用平台。建一个数据库、制作一张图,搭一个大平台、形成一张网。

(一)以精准数据采集为基础,建立森林生态数据库,用PGIS构建一张图

探索应用数据采集建模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开发森林生态数据采集软件,通过市场上普遍使用的Android、ios等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与数据模型相结合,依托地方公安“一标三实”等公安采集软件,实现多种专题数据快速采集。对森林资源、森林公园、绿地、湿地、道路绿化、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涉林企业行业、林地权属、资源生长状况、管护情况等所有涉林及城建、国土、环保等部门生态建设方面的数据,进行调查和整理入库,建成森林生态图文一体的电子档案,统一纳入政务信息共享资源,融入公安大数据。在实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电子化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及5M等高线等地理信息数据,对林地使用审批、林木采伐、林权信息、森林变化信息进行更新,形成准确、及时的数字化森林资源一张图。并基于1:500地形图,探索三维影像图采集,拓展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形成一张图展现,利用这张图,森林公安民警可实现数据查询、案件对比分析、面积测绘、案事件人员追踪布控、关联查询等。

(二)以现有公安业务平台为基础,开发拓展森林生态业务系统,编织一张网

1.要依托警综平台系统,加快应用升级。目前,四川森林公安机关在省公安厅的支持下,在警务综合运行平台上加载开发了森林公安案事件网上流转版块,将接处警、刑事和治安案事件数据录入后共享共用。基本实现了“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培训网上进行、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目标,但是承担的林业行政案事件仍未开发应用。近日,省政府批准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全省森林公安将作为执法主体,承担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5类74项的林业行政处罚权和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这在执法主体上明确了森林公安职责,也为在警综平台上拓展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案件版块,打通政策屏障奠定了基础。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业务功能、升级应用模块,并与纪委监察的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对接,打通相关平台接口,实现一次性登录操作、基础数据集中采集、信息共享综合应用,满足警种业务系统在专业信息采录、研判分析、案事件串并等工作过程中对警综合平台提出的数据需求,避免重复多次录入不同系统,数据不能共享共用。

2.要借PGIS系统拓展建设,推进应用平台开发融合。当前,在省公安厅科信部门的支持下,省森林公安局正在推进全省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建设,并开始进行试点。当前,试点的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林地利用保护规划等林业数据已按程序提交省公安厅科信办,即将开展数据代码、标准的格式转换,加载到PGIS,构建森林公安业务图层。下步将继续依托林业部门数据进行融合,对涉林犯罪、涉野生动物犯罪、林业资源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定量化监管。以PGIS为支撑构建的平台,可以有效帮助森林公安完成犯罪分析、警力派遣、战术预案分析、路径优化等任务,将数据准确定位到电子地图上,服务于实战。同时,应长远思考,充分依托公安机关情报平台、治安防控平台、图侦平台和林业部门的资源管理、行政审批许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等系统平台,推进边界接入平台,打通信息壁垒,解决数据共享。并结合业务工作研发执法记录仪信息管理平台、受立案平台、容灾备份系统建设和移动警务终端建设,做到边用边建、以用促建,为基层民警提供一个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采集录入便捷,查询功能强大的综合平台,将民警的信息化工作环境由办公室延伸至林间山头,民警工作中可随时随地的通过无线网络调取相关信息资料,在林区治安防控上形成一张网。

3.要争取应用平台授权,建立容灾备份系统。依托“警综平台”“大情报”“公安云”“基层基础数据采集工具”等,大力开展信息化普及应用和专业化深度应用,在地方公安“一标三实”、基层基础重点数据、大要案情报分析系统(SIS)、四川省指纹比对系统(NEC)、全国DNA系统、网聚、网吧5.0后台、网吧7.0后台、公安部云搜索、省厅“一键搜”、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四川公安情报合成作战工作平台、车辆驾驶人员信息系统、违法犯罪人员、在逃人员等信息系统应当实现关联查询,并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相应数字证书权限,建立严格管理使用制度,以便于案件侦查应用。同时,必须同步推进数据容灾与备份系统建设,通过在异地建立和维护一个备份存储系统,利用地理上的分离来保证系统和数据对灾难性事件的抵御能力。充分考虑备份或恢复数据量大小、应用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和传输方式、灾难发生时所要求的恢复速度、备援中心管理及投入资金等,进行系统规划,建设相应等级的容灾系统。

五、解决好信息化如何用,是提升打击能力的关键

(一)数据采集录入要应采尽采

孟建柱书记指出:“谁率先拥有大数据、善于利用大数据,谁就能掌握主动、赢得未来。数据就是生产力,让数据跑腿,民警就能少跑腿。”建立完善数据质量责任制,落实信息采集民警与应用民警同功同奖机制,切实增强民警采集、更新信息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已建成投入应用的系统平台,从接处警情开始,围绕森林公安警务工作中“人、地、物、组织、事件”等特征信息,在受立案环节,对违法犯罪嫌疑人生物检材信息等全部采集录入。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开展“地毯式”信息采集,将各类信息采集工作逐一落实到每个人,全面规范信息的采录工作,特别是对指纹信息、现场勘查信息、案件信息、高危特管人群信息、不稳定因素信息等严格分类,促使信息收集触角延伸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村组学校、社区林区等各个领域,涵盖涉林重点人员和行业场所等基础信息,实现与其他公安业务数据库联网比对,提升林区治安管、防、控、打综合能力。

(二)信息化应用培训要全警覆盖

再好的设备和系统,领导干部不重视、不了解,民警不会用、不愿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就成了摆设。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全面加强信息化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认识,对公安信息化与警务变革、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邀请科信、情报、治安、刑侦、技术、网安等部门业务专家,有针对性的强化执法办案民警信息采集、准确录入、分析研判及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操作等能力培训,形成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实战的强化应用常态工作机制,发挥信息化作用。将目前林业、公安及森林公安内部开放的信息系统熟练掌握,按上级要求做到“三懂”即懂基础业务、懂平台功能、懂网络用语,“四会”即会上网、会查询、会录入、会研判,“四熟练”即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公安各类信息资源库查询操作、熟练掌握森林公安基础信息采集录入操作、熟练掌握综合信息分析研判技能。充分应用建设成果为森林公安工作服务,创新警务实战模式,推动和倒逼基础管理、侦查破案、情报研判、执法规范、队伍建设和警务机制改革。

(三)实战技战法要深化创新

以上级顶层设计为基础,在用好当前已建用系统前提下,结合业务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共同努力,以条件成熟县区为试点,构建推广以扁平化指挥系统、PGIS为核心的可视化立体防控体系。

在通信指挥方面:做到“看得清、听得见、呼得应。”协调林区重要地段“天网”固定点位、社会化视频监控、森林防火监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控)、4G车载和单兵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的建设,接入扁平化指挥系统平台,做到“看得清”。以警情高发、案件频发的空间分布为依据,探索建立以红色、黄色区分的颜色覆盖体系,采取移点、改建建议和自行增建等方式,保证红色的警情高发、案件频发区域固定点位高密度分布,保证黄色的警情、案件接近警戒线的区域固定点位重点分布。探索建设集无线通信、图像采集及传输、计算机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通信指挥体系,实现指挥中心、指挥车、现场民警三方通信联络可视化、指挥“面对面”。借鉴人像识别、车辆车牌识别(查缉布控)等成果,建立涉林违法嫌疑人员、车辆等全网预警、全网联动机制,形成点、线、面、圈等立体化动态防控模式,依托、研发各类智能化分析工具,对全网数据进行自动碰撞、关联、比对、分析等深挖线索,发挥信息化作用,实现精确打击、管理、防范。

同时,加强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设,实现扁平化指挥通信,做到“听得见、呼得应”。目前,模拟的350M无线通信设备仍有部分县区未开通,地方已经开始了模改数的建设,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试点地方已完成搭载无线通信模块的单兵、制式警车的北斗GPS定位系统,配备一线民警,并接入了扁平化系统(警务地理信息系统)。各地应紧跟地方数字无线通信系统的换代升级步伐,依托和协调林业森林防火通信保障,搭建单兵北斗、GPS系统,完善车载北斗、GPS系统,搭建基于扁平化指挥平台的IP视频电话系统,为扁平化指挥平台提供指挥决策依据,做到“听得见、呼得应”,实现对一线作战单元、执勤警力“点对点”的指挥。

在实战支撑方面:做到“看得清、查得到、分析得出结果”。协调开放视频监控系统权限,推行图像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各类监控图像资源的整合,为指挥决策、打击犯罪、治安维稳等公安业务工作提供一站式视频调度服务,实现“天网”、无线图像、森林防火等社会监控资源的同平台调度,能够实现可疑路段、场所回放、研判、拷贝,做到“看得清”。协调在一定范围内授权大数据平台分析服务,实现基于海量公安大数据的深度整合和挖掘分析,提供全方位的大数据支撑,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和各警种业务的深度融合应用,建立研判、应用、反馈一体化新机制,做到“查得到,分析得出结果”。协调推行移动警务系统建设应用,在全省移动警务平台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在保障公安信息网安全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融合智能的本地化特色应用,满足动态信息采集,可视指挥勤务、移动执法办案等业务目标。为信息查询、信息采集录入、案件录入、网上审批等公安业务应用提供服务。

信息化是现代警务的有力支撑,也是一项全警参与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林业、公安、财政、发改等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信息化整体工作以需求为导向,以规范采集为基础,以整合共享为突破,以实战应用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大力采用新技术,强化信息化机制创新,紧紧围绕实战应用,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森林公安林区社会面动态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公安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和深度应用,使森林公安工作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充分发挥公安信息化对提升整体战斗力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面向未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

(作者单位 四川省绵阳市森林公安局)

(编辑 赵文清)

猜你喜欢

公安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land produces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