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架起政情民意沟通桥梁
——《宝安日报·声音》版的创新实践
2017-01-27张必洋
□张必洋 杜 贺
(宝安日报社,深圳 宝安 518000)
用“声音”架起政情民意沟通桥梁
——《宝安日报·声音》版的创新实践
□张必洋 杜 贺
(宝安日报社,深圳 宝安 518000)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报业竞争的白热化,社区型党报越来越因其扎根社区、营收稳定而受到重视。据统计,中国目前城市主流日报新闻50%以上重复,而居民真正需要的社区生活新闻,尤其是许多细微的诉求,却乏人关注,基层政令传播渠道亦过于单一。为了畅通政情民意沟通的渠道,2015年7月6日,作为宝安区委机关报的《宝安日报》全新推出了《声音》版。《声音》版每周五期,设有“民声”“政声”“观网”“出行”等栏目,周四主要刊登“市民热线”。经一年多时间实践,《声音》版逐渐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并在普通市民与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议事、问政生态。
民声——巨细靡遗反映社区居民诉求
截至2016年底,位于深圳市西部的工业大区宝安区有常住人口约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与不少地级市相当;而全区总面积不到4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极高。这一方面使得辖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极多的细微诉求,另一方面又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为此,《声音》版从畅通市民反映诉求渠道的角度出发,开辟了“民声”栏目,并将其置于最显眼的位置。
开办之日起,《声音》版坚持每期在显著位置放上联系方式,邀请广大读者加入“家在宝安”QQ群、微信公众号,反映问题、表达诉求、讨论大事小情。经过几个月的积累,目前“,家在宝安”QQ群、微信公众号已汇聚了近万名忠实读者。
在稿件的选择方面“,民声”栏目一方面坚持紧贴市民生活和当下热点,遴选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诉求,如2016年3月24日,一场大雨使得宝安多处积水,“民声”栏目便以“大雨来袭人难畅其行车难畅其流”为题,反映了一组稿件,推动相关部门维护相关排水设施。另一方面,“民声”栏目还着重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2016年1月,宝安区出台《城市管理治理年宝安区“序畅宁绿洁美”行动方案(2016-2018)》,作为2016年区委区政府1号文,提出用三年时间,使宝安变得更加有序、更加顺畅、更加安宁、更加美丽。2016年3月10日,为推动宝安区“序畅宁绿洁美”行动开展,《声音》版进一步开设了“序畅宁绿洁美曝光台”栏目,鼓励市民反映身边的城市管理短板。该栏目所反映的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问题的解决,继而又推动了中心工作的开展。截至2016年底,《声音》版共开设“序畅宁绿洁美曝光台”150个,曝光问题400多条。
所反映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着“民声”栏目能否在市民心目中获得真正的影响力。据统计,在问题见报当天,绝大多数责任单位便及时前往现场核实整改,有的通过《声音》版答复读者整改情况。在已刊登的内容中,相关部门共刊登回应300多条,而市民则对整改情况发回点赞100多条。这形成了反映——解决——继续反映的良性循环,促成了市民和相关部门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增强“民声”栏目的影响力。在《宝安日报》近期开展的一项读者调查中,“民声”栏目的满意度位居前列,已成为宝安人反映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渠道。
如果说平时的“民声”为市民与相关部门之间构造了一种点对点的联系,每周三的“市民热线”则为众多市民与单一部门之间提供了一个集中反映问题的平台。次日,《声音》版会刊登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对于市民问题的回应。《市外无房不影响在深申购安居房》《小微企业可享受所得税减半新规》《拟分三年实施老旧电梯更新补助》《力争4年后全区公园数超200个》……通过呈现回应亮点,不少政策得以广布,不少规划、工程为市民所知悉。
政声——声情并茂传递党委政府声音
由于受到篇幅、新闻性等方面的影响,新闻稿件往往对领导讲话进行了大幅删减,既删去了不少信息,也去掉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语气用词,而这些正是基层干部希望能谙熟掌握的。为此,《声音》版开辟了“政声”栏目,与“民声”并行而列,位于版面右上方。而相较普通政务稿件,“政声”在传递领导讲话、推动基层工作方面亦是展现出不少优势。
“政声”的优势之一是内容全面、指导性强。该栏目将目光聚焦在区主要领导尤其是区委书记、区长上,每日对当日的政务活动按重要性进行排序,并选择系统性高、指导性强的讲话进行刊发。“利用代码化、编码化思路制定网格化管理标准规范化方案”“以数字化、表格化、责任化推进宝安重点工作落实”,这些讲话针对性强、思路明确,可以有效帮助基层干部落实工作。
“政声”的优势之二是原汁原味、声情并茂。政务版由于受到标题和稿件字数的限制,往往删去了领导富有个性化的感情用词,“政声”栏目将标题字号设小,给了编辑充分的发挥空间。《让老百姓找到大厅就能一站式办理所有事项》《不论白天黑夜确保政府监管责任到位》《让老百姓有平安感获得感公平感温暖感》这些稿件不仅读来形象,引人入胜,更凸显了区领导心系民众的形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于是,在一期又一期的积累下,“建设‘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全面铺开‘街道发展战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先进工业产业”……这些浓缩了宝安未来发展方向的铿锵之音,从区委区政府的会议现场,传递到了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所有社区,并转化为推动基层工作的有力抓手。一名基层干部即说,“我们虽然没有全面参加区里的各项工作会议,但通过这个栏目,第二天早上就能立即了解到区里最新的工作部署和精神”。
观网——媒体融合扩充报纸“朋友圈”
新媒体时代,网络对于媒体而言,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提供原料的工具,也可以作为一种媒体的形式。“观网”和“宝报朋友圈”便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网络讨论胜在方便快捷、内容丰富,劣在鱼龙混杂、互不相闻。为此,“观网”栏目聚焦于宝安本地性的话题,将网友关于此话题有建设性的意见提炼出来,以报纸的形式放大处理,收到良好效果。2016年5月10日,一场暴雨导致宝安多处积水,当时有不少声音质疑宝安区正在进行的管网建设的成效,“观网”栏目便刊发了《暴雨袭宝城有的该改善有的应点赞》一文,选取了众多网友的发言,既客观地点出了一些道路工程取得的良好成效,也不避讳网友发现的问题,抒发了民意,推动了工作,也引导了舆论。
对于新媒体,《声音》版设立伊始,便抱以不分彼此的态度,使得双方形成深层次的互动与融合。以微信平台为例,一方面,众多粉丝在“家在宝安”微信平台反映问题,发表意见,为声音版提供了充分的养料;而“家在宝安”微信平台则充分依托报纸信息,收集整理记者、编辑的意见,推送了不少活泼有趣的文章,进一步扩大了《声音》版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声音》版还结合宝安日报社融媒体建设,与宝安日报、产业名城等微信公众号形成互动。“产业名城”微信公众号为宝安日报社管辖的一个服务宝安区产业经济工作的微信平台,2016年3月21日一经本报报道推出,当天便增加到近千粉丝,随后,《声音》版以“产业名城一天吸千粉网友戏言宝安新花名”为题进行了报道,既丰富了《声音》版的内容,又进一步扩大了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
简而言之,《声音》版立足于宝安区区情和社区型党报的定位,一方面集纳市民诉求、推动相关问题解决,获得广大读者认可;一方面声情并茂地传递领导讲话,成为基层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并与微博、微信平台、QQ群形成互动,逐渐在普通市民与相关部门之间建起一种新的议事、问政生态,从而充分发挥了扎根社区、服务大局、网罗读者的作用,为社区型党报如何提高竞争力做出了有益探索。
(编辑: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