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2017-01-2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始建于 1979 年 3月,是我国在温带草原区建立的第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站。1982 年内蒙古站被接收为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重点项目示范站,1989 年被批准为中科院院级开放站,1992 年被确定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点站,2005 年晋升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 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科院授予“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2009 年被科技部授予“中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组织的 2001—2005、2006—2010、2011—2015 年综合评估中,连续 3 次获得“优秀野外台站”;在 2017 年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野外台站”。
1 内蒙古站的主要研究方向
(1)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生态学基础研究;
(2)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的长期监测和资料积累;
(3)生态系统管理,特别是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放牧和割草地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2 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
建站近 40 年来,内蒙古站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 2 153 篇,其中在 Nature,Science,Ecology Letters,Ecological Monographs,Ecology 和 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 SCI 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662 篇,出版论著 30 余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10 项。取得的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近 40 年的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长期监测和实验数据,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2)通过长期放牧控制实验,阐明了放牧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碳氮循环、温室气体排放和草原蝗虫暴发的调控机理;(3)基于近 20 年的控制实验数据和长期监测数据,揭示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变化关键驱动因子敏感性及其响应和适应机制。
内蒙古站始终坚持将研究和试验示范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建设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2001 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沙地综合治理、退化草地恢复、天然草场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植、生态草牧业等多个试验示范区,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及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的重要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成果包括:(1)围封休牧、延迟放牧与划区轮牧技术体系;(2)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草种配置与建植技术;(3)浑善达克沙地和沙化草地“三分之一治理,三分之二封育自然恢复”模式。这些试验示范成果为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李兆焯、罗富和、王志珍,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王君,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科技部副部长邓楠等先后考察和调研了内蒙古站的试验示范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3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内蒙古站自建站之初就汇聚了来自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和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年科研骨干。近年来,围绕草原生态学研究的不同领域,逐渐形成了一支由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团队、“青年千人”、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以及一批积极向上、热爱野外科研工作的青年学者组成的科研队伍。目前,长期在内蒙古站进行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共计 78人,其中国内科学家 53人,国外科学家 25人。此外,每年到站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的研究生100 余名。2010 年以来,共培养研究生 97 名,其中硕士研究生 46 名,博士研究生 51名,其中有 3 篇论文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 科研能力与技术平台
内蒙古站地处我国温带典型草原的代表性区域——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地带性草原类型为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内蒙古站站区位于锡林河北岸,背靠浑善达克沙地,占地 35 公顷,建有标准气象观测场、人工草地示范区、专家公寓、实验室和学生与研究人员宿舍等科研和生活设施。在长期野外监测样地和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内蒙古站拥有长期野外观测样地和实验平台总面积 500 余公顷,包括站区综合观测场、辅助观测场,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退化羊草草原等长期监测样地,放牧、养分添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草原火生态、降水控制、凋落物添加与移除等长期控制实验平台,疏林沙地草-灌-乔监测大样地和草原灌丛化监测与研究大样地,以及植物和土壤长期保存库、植物标本室等研究设施,能够满足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和试验示范研究工作的开展。
5 开放与交流
内蒙古站是 CERN 中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野外站,目前已经成为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的国际知名研究基地和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每年来站开展合作研究的科研院校达 10 余所,研究生 100 余名,到站开展暑期科研实习的大学生志愿者 70 余名,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 90 余人。近 5 年来共接待省部级领导带队的考察团10 个,地方政府考察团15 个,锡林郭勒盟和锡林浩特市组织的农牧民科普活动 6 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15个,企业职工科普活动 3 次,中学生科普活动 10 次。
开展国际合作是内蒙古站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特色。建站以来,900 余位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瑞士、日本、俄罗斯、蒙古国、阿根廷、南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科学家先后到内蒙古站开展合作研究和科学考察。内蒙古站还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密歇根大学、北卡州立大学、西华盛顿大学,德国基尔大学、霍恩海姆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李比希大学、德国气象研究所,以及蒙古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实质性合作关系。
6 发展目标
内蒙古站的发展和建设目标是:(1)国际草原生态学长期研究的基地;(2)草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实践“科技为先导”“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3)国内外合作研究的平台;(4)优秀科学家团队的培养摇篮。使内蒙古站在长期生态学研究和解决国家需求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在长期生态学研究和解决国家需求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