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全面提高质量的 PEST 分析及工作建议
2017-01-27宁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索爱锋
宁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索爱锋
抓全面提高质量的 PEST 分析及工作建议
宁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索爱锋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党和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是今年全国质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试图运用PEST 分析法,分析质检部门推动全面质量提升的外部宏观环境,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一、质检部门推动全面质量提升的 PEST 分析
(一)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在促进质量发展的政策方面,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 年—2010 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着力推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是抓好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明确提出要把夯实基础作为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推进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以及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2016 年的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做好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于质量法律方面,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 年 2 月 22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 199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2000 年 7 月 8 日作了修订。旨在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全面质量提升,包含了产品质量,也包含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以及人们对精致化生活质量的追求,提升服务质量对提高消费水平、满足人们质量获得感越发具有重要意义,亟须完善法律体系,重新修订质量法。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目前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形势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改革开放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凭借着劳动力成本低等要素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模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821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8.4%,实际增长 6.3%;同时,据浦东创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6 年中国主要城市企业用工成本趋势预测报告》,预计 2016 年全国用工成本较 2015 年上涨 8.68 个百分点。受宏观经济形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整体用工成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结构需要持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三)社会环境(Sociocultural Factors)。
我国人口寿命及收入预期保持平稳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末我国总人口 13.74 亿,其中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1.44 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6.34 岁。我国连续多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及养老金水平,2013—2016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7.45%。人口预期寿命和购买力持续增强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人们在心理和物质基础上真正开始了“质量觉醒”,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近年来消费品“海外购”大潮的兴起。
我国社会具有深厚的质量文化背景,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开始,为发展质量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制度传承;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客观上为质量发展注入了公平、正直、诚实、信用的文化基因。
人人重视质量、关注质量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每年央视的 3·15 晚会曝光、震慑质量违法行为,成为人们关注并热议的质量话题之一;“质量月”活动宣传质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引发良好反响;新时期,人们对精致化生活的追求和对“工匠精神”的尊崇,为发展质量工作注入了直接动力。此外,中国质量大会的举办、各种质量奖评选活动及质量教育学科建设等,都为发展质量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质检部门开展质量工作的技术环境方面,主要讨论质量技术基础: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2005 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共同提出 NQI的理念。2006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总结质量领域一百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正式提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包括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共同构成国家质量基础(NQI),指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是政府和企业提高生产力、维护生命健康、保护消费者权利、保护环境、维护安全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制造强国,都对国家质量基础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出台专门的政策。如美国国会颁布质量促进法案,将计量、标准列入国家全球战略;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国策和“工业 4.0”计划,将标准作为核心战略 ;日本实施“质量救国”政策,研究制定“知的基盘”政策体系构架,首相牵头研究制定日本国际标准综合战略;韩国提出国家质量经营战略框架,总理担任国家标准理事会理事长。
我国一直十分注重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国家质量基础呈现出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参与国际活动能力不断增强等特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以及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中国制造 2025》强调质量为先,专门就“夯实质量发展基础”进行了部署。“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也明确要求加强 NQI建设。此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已经写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被以专栏的形式写入《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二、质检部门推动全面质量提升的逻辑路线建议
质检部门作为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应重点把握好三种关系、加强四方面工作。
(一)把握好三种关系。
把握好上层建筑与基础建设的关系,同步推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与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产品(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主体作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争取在质量发展指数设定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以点带面的质量发展效应。
(二)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全面质量提升的上层设计。搭建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法律体系,强化全面质量提升的法制化建设,积极协调推进,促成涵盖产品、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质量法的修订工作。坚持立、改、废并举,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修订工作,全面推进国家标准免费公开。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引导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二是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深刻认识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在全面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地位,大力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和融合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步伐,加大政策支持,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设立质量技术基础研究机构,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三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并引导需求。发挥市场参与者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采用更高标准提供产品和服务,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加大宣传引导,增强消费者对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信心,让“质量强国、质量第一”理念深入人心,让“追求质量、崇尚卓越”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四是推动重点突破。加快工作步伐,尽快推出考核地方政府质量工作的科学、合理指标,诸如质量发展指数、质量竞争力指数等;加快消费品质量提升,大力推广消费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提振消费信心,引导相关消费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