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形“黑作坊”事故频发针剂假药为何屡禁不止
2017-01-27
微整形“黑作坊”事故频发针剂假药为何屡禁不止
近日,在北京市公安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手查处的多个医疗美容“黑窝点”内,执法人员发现了涉嫌未经批准进口的肉毒素等非法美容针剂。查处现场更让执法人员惊叹:无营业执照、无医疗美容资质、所谓“资深整形师”竟然是七天培训班出品、简陋且无系统消毒的手术室、一大批无批准文号的药品及医疗器械……朋友圈里形象高大上和对比效果令人心动的整形工作室,原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黑作坊”。
据调查,微商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卖面膜和化妆品,而是朝着医美方向跨界发展。微信“朋友圈”成为她们最大的揽客市场,由于此类工作室提供的价格往往比正规医疗美容机构便宜,吸引了不少爱美人士。
同时,这些非法美容针剂很多是通过海外代购等非法途径流入,最终由一些非正规医疗美容机构使用。这些非法美容针剂,给消费者带来巨大隐患。
对此,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曹伟介绍,私带非法注射材料情况并不少见,通过海外走私到国内,这类产品未经食药监部门审批,属于假药。他表示,按照正规的流通链条,进口的药品应先由生产地到包装地,再经过海关的审批后进入内地,到达正规医美机构,再到达客户层。
90%以上的整形失败都来自“三非”机构
在网上输入有关“肉毒素,玻尿酸”关键词的新闻,类似上文中的各种“医疗事故”数不胜数。微整形不同于传统意义“刀光剑影”的整容外科手术,能在短时间通过对身体部位细微调整达到美容效果,但这种效果只针对正规使用的正规产品,如果消费者贪图便宜买到假冒、未经注册的美容针剂,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最近,有机构评估出一份微整形并发症“恐怖指数”排行榜:N0.1 危及生命;N0.2 假药中毒;N0.3 栓塞脑梗;N0.4 过敏休克;N0.5 栓塞失明;N0.6 栓塞烂鼻;N0.7 奥美定毁胸;N0.8 生长因子疯长不停;N0.9 溶脂穿皮;N0.10 寿星额/欧阳唇;N0.11僵尸脸。这份排行榜表明,很多爱美者由于信息不核实、贪图便宜等多种原因,选择了非法机构,致使“扑克脸”“组织坏死”“长肿块”等多种并发症出现,最严重的是危及生命。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工作人员表示,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整形失败,都是“三非”整形所致,即非法医疗机构、非专业医师、非合格产品。目前中国整形市场巨大,大量无资质、非法从业人员在其中浑水摸鱼,甚至有的整形师都是美发师、美甲师、美容师冒充的。
“赌博”心态要不得 毕竟脸是自己的
“就像赌博,大医院太贵,又想要变美,总觉得不至于出事”,在某商业广场三层美甲店铺接受肉毒素注射的两名女子称,她们是通过美甲店老板的介绍与刘某相识,双方通过微信、电话联系询价,刘某称可提供瘦脸针的药品及注射服务,后双方约定在美甲店注射。
执法人员介绍,随着近年打击力度不断增大,从事非法医疗美容人员的反侦查意识也越来越强。为防范打击,买药、注射等大多在微信等网络平台“线上”交易,再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进行付款,不会开具收据、发票等证明,给执法部门取证带来难度,注射地多选择在公寓楼、快捷酒店或其他环境隐蔽但卫生条件堪忧的场所。
为躲避查处,有的从业者还会跟消费者提前商量好,一旦遇到执法人员,要求消费者谎称与从业者是朋友或亲属,注射为了教学演示或亲友间的互相帮忙。
执法人员认为,不少爱美人士抱着“赌博”的心态选择价格实惠的“流动摊贩”打针,也因此给了非法从业者更多生存的空间,因短时间可获取暴利,这些非法从业者明知违法违规,依然“铤而走险”。
消费者如何维权
据法官介绍,目前很多没有资质的美容机构属于商业机构,不具备相关业务和手术的资质,消费者由于没有病历挂号单据、诊疗费用收据等证据,很难通过医疗损害纠纷维权,只能追究人身损害赔偿。
法院对微信证据的采用都很谨慎,消费者如要进行美容整形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机构,而且要尽量多留存书面证据,并仔细核查对方出具的书面说明。
专家支招:非法医疗美容机构和美容针剂该如何治理?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法律事务部工作人员建议,若想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应该加快国内医疗美容产品的审批,不断丰富国内的医疗美容产品种类,同时降低医疗美容产品的各种税费,拉平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在价格、种类上的差异,使得国内消费者没必要、不愿意去使用国外产品。另外还应该加大国内非法医疗美容产品、医疗美容服务的打击力度,公安、工商、药监、卫生、信息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就源头治理而言,应建立职能部门监管、从业者举报、加强社会各界教育和关注的三重监管体系。只有政府作为、业内规范、群众支持三者都合力治理时,这种乱象才能真正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