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点空白给孩子
2017-01-27
留点空白给孩子
当妈的无一例外没有不唠叨的,可家长们也真心不愿意这样,怎么做,才能不用唠叨,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
前几天一些朋友聚在一起,闲话没聊两句,话题很自然的就转向了教育孩子,大家正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一旁的老五突然插话:“真羡慕你们,家里孩子都听话。我家那小子拿我说话当耳边风,说急了就跟我呛,有时候真是把我气得半死,我觉得他才是爹。明明说的是对的,也是为他好,可他怎么就不听呢?”
01 你总是威胁他,说狠话又做不到
美国虎妈蔡美儿,大家熟悉吧?对!就是那个把两个女儿送进了哈佛耶鲁,为了让孩子跑赢,事事第一,不惜以各种强迫、委屈、甚至采用高压手段的妈妈。但即使是她这样手段强硬的妈妈,碰到女儿不听话,有时候也没辙。
在她的畅销书《虎妈战歌》里,她讲述了一件发生在自己和女儿身上的事儿。
女儿露露 3岁的一天,她用各种方法迫使女儿练钢琴,但是露露却拒绝合作。于是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蔡美儿威胁女儿,如果再不练琴,就把她扔到寒风刺骨的门外。
原以为这一招能让女儿害怕乖乖就范,可没想到倔强的露露真的打开门,穿着单薄的衣裳踏了出去,出门前还挑衅的看了她一眼。
计划没得逞的蔡美儿一时没了对策,尴尬之下只能自己找台阶下,她说“露露,看来你已经开始想做个乖孩子了,你可以进屋了”。谁料,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露露,坚决不肯进门。无比被动的蔡美儿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才最终把女儿哄进了屋里。
面对固执不听话的孩子,用“狠话”威胁他们,这事儿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轻车熟路,“再不走,就把你一个人扔在这里”、“再这么疯跑,以后再也不带你出门”、“再敢顶嘴就把你的屁股打烂”……“狠话”一飙出,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敛,比我们巴拉巴拉的劝说半个小时都有效。
但是 ,这个“大 招”它有“ 后 遗症 ”。使用的越频繁,失效的也就越快。那些经常受威胁的孩子,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缺乏安全感,要么逐渐练成金钟罩和铁布衫,对我们的威胁不再惧怕,我们说出来的话,越来越没分量,管教效果自然也越来越差。
02 你总是唠叨他,话语被削弱了力量
我表姐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工作后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对小外甥的成绩特别在意。我小外甥也是争气,成绩稳定的保持在年级前三。
前段时间,我小外甥迷上了玩游戏,经常偷偷去网吧,成绩下跌到了十来名,拿着成绩单,表姐边哭边骂,足足1个小时。小外甥也觉得很内疚,就保证以后绝对不玩儿游戏了。
几天后,表姐看到小外甥没写完作业就电视,立马火冒三丈,开始了轰炸式的说教,从上次考试失败原因,说到今天让人失望的表现,又预测下次考试失败场景。小外甥听完后,默默回自己房间写作业了。
前天,我们家庭聚会,不知道谁问了一句什么,表姐又把小外甥上次没考好的事,拿出来叨叨,并让弟弟妹妹千万别学他。小外甥放下筷子就冲着她嚷嚷,“妈,你有完没完,咱能不提这事了么,唐僧都没你唠叨!”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超限效应”,关于它的解释是这样的: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说白点,就是:“要想说出的话有力量,就别唠叨”。
新加坡的电影《小孩不笨》里,小主人有段经典台词,是对父母唠叨这件事儿一个很好的回应。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自己就假装在听。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你看我们被他们的口水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 化 的道理呢?”
试想下,如果父母、爱人、同事因为一点错误,三番五次的唠叨,我们也会烦吧?也会逆反和爆发吧?
亲子之间的沟通是最考验智慧的,有时它无需千言万语,只要“点到为止”就好,适当地留点面子,留点“空白”给孩子,他们自己就会去思考,去反省,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03 你总是批评他,但是你自己也没做到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俞敏洪大力推荐过一本叫《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书,这书的作者贾容韬原本是个事业有成,但是“糟糕透顶”的爸爸。
他儿子是个“深度网瘾少年”,学 习成绩倒数第一,数次参与打群架,两次被学校劝退。
对这个儿子,贾容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甚至跑到学校里闹。
但是他儿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在网吧里彻夜不归,不再去上学。
失望透顶的贾容韬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他关掉自己辛苦打拼建立起来的企业,回家专心陪儿子。
回家后,他恶补各种教育知识,努力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他不再采取暴力解决,而是耐心的努力沟通;孩子邋遢不讲卫生,他先从自己做起,每天将所有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孩子不爱学习,他每天坚持大量阅读,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看到努力改变的贾容韬,他的儿子被感动,开始减少了去网吧的次数。一天儿子在同学的鼓动下又到网吧玩了一个通宵,直至第二天清晨才低着头走进家门。
贾容韬不但没有批评他,还端上热饭热菜,说:“孩子,虽然你又去了网吧,但你的进步是惊人的,进网吧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这证明你是有毅力的人,离成功不远了!连网魔这么强大的敌人你都能战胜,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最终,贾容韬的儿子彻底戒掉了网瘾,努力学习,高考考上了重点大学。
有句话说得很好,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当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也就跟着好了。
04 你总是高高在上,不尊重他
看了几季《爸爸去哪儿》,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萌娃,还有一个人就是“村长”李锐。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节目中,孩子们或多或少对自己的爸爸表现出不满,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很喜欢李锐。他有什么魔力?
后来在一些零星的画面里,才找到答案。李锐的法宝就是——“蹲下来”。
不止是动作上的下蹲,让孩子可以看着他的眼睛说话,而且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
这一代孩子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他们就对尊重、平等有着更强烈的要求,如果我们还用上一代对待我们的那一套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摆起大家长的架子,那么,亲子冲突势必难免,放低姿态反而令事情变得更简单。
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当我们放弃了作为大人的“优越感”,不再高高在上地指手画脚,咄咄逼人,孩子自然也会柔软下来,打开耳朵。
每个孩子就像是一台调频收音机,自带“选择性收听”的功能,他们愿意听的,才会听,才听得到,不喜欢、不愿意听的、潜意识就会自动屏蔽掉。作为父母,我们想要留住他们的耳朵,让他们听得进去我们的建议,就得学会耐下性子来调整心态,寻求有效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因为,我们会说,孩子才会听。编辑 /徐金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