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病学

2017-01-2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钱赓,王峙峰,刘宏斌,等

心血管病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钱赓,王峙峰,刘宏斌,等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初次发生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自1995年至2010年解放军总医院明确诊断为SLE共3911例患者,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初发冠心病的共26例,对照组选自2010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初发冠心病患者并排除所有结缔组织性疾病共552例,对各组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第一次心血管事件发作时的情况、血生化指标、SLE的活动和治疗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SLE组按是否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首发表现分为ACS亚组(16例)和非ACS亚组(10例),进一步进行组内比较。结果:与单纯冠心病组比较,SLE组初发冠心病时年龄较小[(50.4±15.2)岁比(60.6±11.6)岁,P<0.01],传统危险因素较少[(1.11±1.18)个比(2.50±1.28)个];而SLE合并早发冠心病亚组(20例)的传统危险因素更少,仅为(0.75±1.02)个,其中13例(65.0%)以ACS为首发表现。SLE并发ACS亚组的激素使用累计时间[24.00(3.75,57.00)个月比1.00(0.00,2.00)个月,P<0.05]和24 h尿蛋白定量[(1.93±1.97)g比(0.76±0.75)g,P<0.05]明显高于SLE非ACS亚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SLE合并冠心病组仍以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主要表现[76.9% (20/26)],且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比例[30.8%(8/26)]高于单纯冠心病组[11.8%(65/552),P<0.05]。结论:SLE初发冠心病患者传统危险因素较少,且以ACS为主要首发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比例明显增加。为预防心血管事件,在治疗SLE的过程中应注意合理使用激素并设法减少因SLE导致的蛋白尿。

红斑狼疮,系统性;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5): 378-381

入选年份:2014

B型利钠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邓新桃,石桂良,王如兴,等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62例CHF患者初次入院后测定血液BNP水平,并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BNP水平高低分为高BNP组(BNP>1500 ng/L)和低BNP组(BNP≤1500 ng/L)。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数据及2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再按随访2年内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与非事件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BNP组和低BNP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0.9±5.6)%和(44.0± 5.9)%(P<0.01)。高BNP组和低BNP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9.1%和21.0% (P<0.01)、心原性病死率分别为25.5%和9.0%(P<0.01)。事件组和非事件组BNP水平分别为(2875.4±325.7) ng/L和(1136.9±298.6)ng/L(P<0.000)。事件组BNP水平与组织多普勒心肌做功指数(TDI-Tei)呈正相关(r=0.793,P<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LVEF、TDI-T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BNP水平预测事件组CHF患者2年内发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以事件组患者BNP水平均数1910 ng/L作为分组的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作BNP不同水平患者在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曲线,计算Log-rank为24.11(P=0.000)。结论:BNP水平是CHF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BNP水平对CHF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界值超过1910 ng/L的患者预后较差。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利钠肽,脑;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6): 462-466

入选年份:2014

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治疗重度二尖瓣反流的初步经验

葛均波,周达新,潘文志,等

摘要:目的:评估运用MitraClip系统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治疗重度二尖瓣反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初步的手术经验做一总结。方法:2012年5月,使用MitraClip系统对3例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实施TMVR。其中,二尖瓣脱垂(器质性)1例,功能性二尖瓣反流2例。分析3例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总结相关的手术经验。结果:3例患者均完成TMVR,顺利出院。介入治疗后,2例患者的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1例患者的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提高2级。手术时间(105±38)min,X线曝光时间(10±4)min。二尖瓣夹合器释放即刻,主动脉平均压由(62±18)mmHg(1 mmHg=0.133 kPa)升至(75±14)mmHg,左心房平均压由(15±10)mmHg降至(9±5)mmHg。术后第3天,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由(63±11)mm降至(59±10)mm,左心房内径由(59±11)mm降至(51±8)mm,N末端B型利钠肽原由(4292±1137)mmol/L降至(1187±489)mmol/L。3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初步经验显示,使用MitraClip系统对经过选择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行TMVR安全、有效,但中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关键词:二尖瓣闭锁不全;心脏导管插入术;治疗结果

来源出版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2): 99-102

入选年份:20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

方向阳,吴金玲,牛红育,等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19例,平均年龄(75.6± 7.0)岁,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指标,以cfPWV >12 M/S为标准,把所有患者分为2组,cfPWV >12 m/s组,共70例,cfPWV≤12 M/S组,共49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并测量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cfPWV >12 m/s为因变量,以颈动脉粥样斑块、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校正了体质量指数、性别、脑卒中、空腹血糖等因素后,影响cfPWV的因素有年龄、收缩压、脉压、冠心病、糖尿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糖化血红蛋白,其中以年龄与收缩压危险度最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冠心病、糖尿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糖化血红蛋白密切相关,其中以年龄与收缩压危险度最大。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动脉僵硬度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 17(8): 716-719

入选年份:201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

陈继升,吴延庆,彭强,等

摘要:背景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以数字表达的红细胞大小变异度,有报道认为RDW增加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之一;RDW与C反应蛋白一样,是机体炎症水平的一个标志。可能预测非冠心病及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心功能分级(NYHA)、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2例,其中冠心病患者16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者136例、原发性心肌病者47例、心脏瓣膜病者59例,分别检测RDW,BNP、HS-CRP、LVEF等指标并临床评价NYHA。结果:随NYHA级别的增加,RDW逐渐升高。RDW值(%)分别为1级(13.4±1.1)、2级(14.0±2.2)、3级(14.9±1.5)、4级(15.8±2.0);RDW与BNP(R=0.567)、NYHA(R=0.439)、HS-CRP(R=0.165)呈正相关(均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332,P<0.01);RDW值随年龄增加略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与BNP、NYHA、HS-CR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且随心功能的恶化,RDW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脑钠钛;高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 17(6): 541-545

入选年份:2014

编辑:张宁宁

猜你喜欢

充血性心力衰竭
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估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87例临床疗效分析
BNP、甲状腺激素水平在老年心衰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婴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参附汤加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临床观察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RDWTNF-α及UA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