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角色探讨
2017-01-27刘丽君
刘丽君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角色探讨
刘丽君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规划是国民经济的大课题,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是保证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现的关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中国制造2025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典型问题,分析探究强化产教融合,注重工匠精神培养的职教方法。
高职高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驱动
一、基于就业与发展前提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意义
1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国发〔2015〕28号指出:“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1]。我国自1999年开始,扩大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但教育质量与扩招速度不成正比,一些学生前期文化素质铺垫不够,与高校教育衔接困难。很多职业院校是高校数量激增时的产物,专业设置没有跟上社会需求变化的脚步,与产业脱轨,与岗位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2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企业的岗位需求
中国的经济靠实体经济、智能工业与劳动力发展,企业选拔人才要求入职即上岗,企业用人标准往往有经验者优先,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弱、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不利于就业能力养成,多数不能一次性成功就业。因此,从2025中国制造的工匠的角度去研究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有效方法,是就业岗位需求。
二、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果不佳成因分析
经过三所高职院校调查走访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的原因如下:
1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需求脱节
专业设置指向不明,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视不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请企业共同参与;不能深入专业目标岗位调查走访,理论课程偏多,实践教学环节少,不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产品迭代、行业规格而适时调整,毕业考核不以技能考核为主,没有突出实践技能,导致就业难。
2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
通过对57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生走访,63.4%的人认为校内所学在工作岗位上用的少,79.2%的人认为在校学习的课程种类太多。专业课教师因为没有工厂工作的经验,在教学中对重点技能,实际工作流程讲解的模糊,甚至不能按照工作流程细节来阐述。
3学业考核中企业参与鉴定的权重几乎没有
现阶段高职院校必修学分中,几乎看不到企业参与考核与评价占比,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加大实践教学,采取“2+1”模式教学的专业,学生一年实习结束,以论文答辩的形式来进行考核的现象很普遍,因此,不能从企业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
4许多企业从既得利益出发不愿意进行校企合作
企业往往从成本考虑,企业不愿意投入精力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不愿意加大人员管理投入,宁愿从社会招聘,也不愿意预先投入。
三、促进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方法
1高职高专教育参与主体要多元化,校企联合开发课程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私营业主到校为学生提供实用的专业指导,共建课程标准,美国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在他的多部专著中都反复强调:“有三样东西是需要你牺牲的,产品线、目标市场、不断的变化”[3]。对高职高专院校一样适用,没有一成不变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只有各方联合、多元参与才能满足人力市场需求。
2行动式教学
面对目前校企泛融合的局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去挂靠地方地区企业,寻求企业合作,请企业技术人员定期指导学生,让学生深入企业拜师傅,把企业师傅请进来,校企双方动起来。从地方政府、学校教育、企业参与的角度,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合力,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
3高职院校要强化培养工匠精神
教育要立足于地方经济,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因材施教,结合政府制订的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市场设置专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创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重视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为学生争取一切实习机会。学校提供场地,让其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体验创业让学生在摸索中、在体验中培养创业者素质,培养工匠精神。
4政府出面推动校企合作
国家要给予校企合作支持政策支持。因为在国家政策层面,能发挥政府杠杆撬动作用,鼓励校企合作,甚至能设立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协调商业银行对企业金融服务力度。引导企业关注高职高专的发展,并能鼓励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对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各种实(试)验设施,真正实现双赢,才能更好、更快落实中国2025规划的具体工作。
5整合资源、利用一切机会让高职高专学生享受校企合作的融入式教育
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分层级到企业实习实践,形成“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氛围,帮助搭建“以工代学”“以工养学”的平台: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可以到工厂实习,不仅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工作成果转化成价值,可以赚钱交学费。
四、结语
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全面开创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教育培养的新局面,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中国制造2025中担任重要角色。完善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化共赢,进行政府层面的校企融合、校企合作政策保障体系改革。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2015〕28号
[2]王忠玉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著《22条商规》
刘丽君,教研主任,副教授,学士,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策划与传播、品牌与营销、服务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