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霖铃》教学设计

2017-01-26蒋焕芹

新课程(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雨霖铃雨霖柳永

蒋焕芹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雨霖铃》教学设计

蒋焕芹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词作以“离别”为线索,上图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图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自然,场面栩栩如生,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此词不仅具有语言形式美,且具有丰富的绘画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已学过一些诗词,但是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较差,且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法,因此,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应为教学重点,赏析艺术手法应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朗读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诗歌,所以,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既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并把握其意境。

2.品味语言,进一步掌握“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手法。

德育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缘情设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读—赏—练)

(一)情境导入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相看泪眼》,在歌声中感受本词的情调,用古人写离别的名句导入诗歌。

(二)读诗歌,悟情感

1.听读。听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入词人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之中。

2.试读。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从书面语言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范读。示范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和情感。明确本词感情基调和本词的主旨句。

(三)赏语言,析手法

1.问题引路。纵观全词,作者是如何表现“伤离别”之情的?请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

2.教师点拨。作者写景细腻生动,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并进行赏析吗?

3.学生自由赏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播放文中出现的几幅画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教师巡回查看指导,课堂反馈。

(四)扩句子,升能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评论家称为“今古俊句”,请对此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进行扩展,要符合原词意境。(50字左右)

此步骤中,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明确写作要求与步骤,学生自主写作,课堂展示。

教师展示:

一舟临岸,酒醒梦回,清风吹来,更觉凄冷。两岸的杨柳在晨曦中依稀可辨,抹着一层伤心的碧色。抬头望去,西方一弯冷月如钩。

黎明的秋风送来阵阵凉意,船停了,酒醒了,只见岸边的杨柳稀疏的枝条在萧瑟的秋风中摇动,一弯残月将尽,让人倍感凄冷。

(五)课堂总结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柳永在仕途中多次跌倒,最终在文学领域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词坛的无冕之王,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词曲。同学们在乐声中再次朗诵《雨霖铃》。

(六)课后拓展练习:比诗歌、明类别

通过不同类别的送别诗,进一步掌握送别题材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送别诗的类型: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南浦别》等。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别董大》及李白《赠汪伦》等。

3.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劝慰警示之意。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板书设计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雨霖铃雨霖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题庐山三叠泉
从“柳三变”到“柳永”
一字一句总关情
《雨霖铃》点染手法浅析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雨霖铃》教学设计
理解“画面” 把握“诗意”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