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2017-01-26

法制博览 2017年6期
关键词:信仰培育法治

刘 佳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刘 佳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国家正在大力倡导法治社会的建设,法治的含义一直是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较普遍的认识是法治是良好的法律并被普遍遵守。法治社会的实现有一个重要条件,法治信仰的确立,法治信仰同样也是很难形成,容易把他与法律信仰赞同起来,其实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未来的法治社会建设中,大学生将是主要栋梁,在他们价值世形成的大学阶段,应当由高校采用各种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法治信仰教育工作。

大学生;法治社会;法治信仰

在大力倡导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谈法治信仰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对于我们今天法治社会的建设,个人认为应当将之视为一个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都是一直走在这个过程中,要达到全面建设完善法治社会这一层面,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所以,法治信仰的培育自然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一、法治的概念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话题,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我们国家都在强调法治,但是由于其重要性,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也不能轻易就能定义的概念,学界对于法治有很多说法,但没有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法治就是依法治国,也有人认为法治是法的统治,还有人说是法律至上。各种对法治的描述,不能说是错误,但也不能说是唯一的答案,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法治进行描述,有描述本质的,有描述功能的,有描述特征的。所以,法治是什么?从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思考过法治,认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一描述是目前学界多次引用的说法,也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描述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当然,这其实也不是下结论,同样也是描述特征,但这特征总结得十分凝练,因此得到后世的继续肯定,我们也将之视为解释法治是什么的较优答案,法治应当包含两个特征,一是要有良好的法律,二是这个良好的法律得到社会的普遍服从。具备这两个特征的社会状态,我们可以认为其实现了法治。这两个特征里,第一个主要是立法机关的工作,相对于第二个特征来说,良好的法律还是有可能制定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符合人性、反社会的法律终将被淘汰,制定良好的法律还是有很大机率早日实现的。但是第二个特征的满足就比较困难,他需要人民群众有较高的法治意识,甚至是法治信仰,如此才能普遍遵守国家法律,否则,你法律制定得再好,民众不接受不执行,谁也不能说这已经建成了法治社会。

二、法治信仰的含义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的最高的眷注和关怀。将这种眷注与关怀投射在法律身上,就是法治信仰。作为信仰主体的个人,自愿去信仰法律,不论是国家具体的法律规范,还是制度所体现的价值,都一如继往地遵守法律,无论法律给你带来的是利益还是损失。人人都保有这种心理,那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的法治信仰建成,法治社会建成。法治信仰并不等于法律信仰,因为法律并不具备必然正确性,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法律都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如果简单地将法治信仰与法律信仰等同起来,有可能导致百姓被统治阶段所愚弄。让人民信仰的法律,必然是正义的良法,不是毫无原则和标准的唯法律就信仰。正如法治与法律这两个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不一样,法治信仰更应比法律信仰有更多高层的表征,法治信仰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以及良法所蕴含的价值,法律信仰更多的是一种制度上的遵守,这是比较初级的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这个过程长期积累,人们会对所信仰的法律提出更多的要求,要体现民意,要追求公平正义。这时候有了良法,人们也有全身心的尊崇,才有了法治信仰。

三、培育法治信仰的困难

从各时代学者的理论探讨以及现今的社会实践来说,法治社会是各种社会治理模式里面最好的一种,他有规则可循,追求正义的价值,维护人间的善良,权力的行使都受法律的限制,比人治社会人大于法的社会秩序是稳定正常、符合人性得多。要建成法治社会,第一个条件相对容易实现,而第二个就要困难得多,所以要注重对于公民的法治信仰的培育,一个没有普遍法治信仰的社会是很难称得上法治社会。但是,法治社会之所以难于完成和彻底完善,就在于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法治信仰难于形成,不论是从理论探讨上还是实践考察,就算花费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也有可能实现不了。人的觉悟,受到所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影响,如果处于普通的生产力水平,指望人们树立起法治信仰,不管法律带给你的是利还是弊都能诚心接受,除了极少数虔诚的法律工作者,估计普罗大众很难有这样高的觉悟。人的追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而法治信仰所对应的恰恰是这样一种最难实现的自我追求。还有因为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没有非常深厚的宗教信仰,想让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信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立法、执法、司法、教育等等,都对生产力提高有影响,都会对民众法治信仰的培育有影响,立法是法治的前提,执法、司法是法治深入人心的重要环节,教育是能大范围地进行法治教育,都能帮助树立法治信仰。而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应当是教育,因为他所接触的对象都是未来国家的栋梁。

四、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主要的社会责任承担者,在法治信仰的教育中应当是一个被重点关注的群体。我们国家一直在持续建设法治社会,在搞经济发展,这些事情短时间内完成不了,那这个过程中,放眼未来,着手眼下,抓好大学生这一批未来社会生产者和法治社会建设者,现在的学生将会是未来的主人,如果他们的思想工作教育好,那么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不在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学生时期就加大对法治信仰的培育,等到他们已经进入社会,世界观已经定型的时候,再培育就已经来不及了,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他们的世界观有无限可塑性的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已经开始对社会责任有了解的大学阶段,要注重对他们的法治意识的培育。

对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的培育,国家十分重视,这应当是综合着力的事业,社会各界都应当关注。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说,高校要主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高校,由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高校在具体培育方法上应当是灵活多样,只要目标明确。从最简单的课程开设,比如法律基础,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各种法律相关社团,法律电影观看,经常性的法制宣传工作,到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理,参与各种法律实务,请相关法律工作者到校做法治讲座,如果有条件的出国参观考察其他国家司法运行的环节,都是在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这是任重道远的工程。其他的辅助的主体,比如媒体,现在大学生接触网络太频繁,而网络上所登载的新闻未必真实,难免有哗众取宠的媒体没有职业道德,扭曲事实。大学生固然是因为其思想有可塑性,所以要珍惜这一阶段对其进行法治教育,可同样也是由于其可塑性,容易受到外来信息的影响,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利于国家法治建设事业的怎么办呢?所以,社会各界也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把法治信仰培育的事情全部压到高校身上。

所以,想要建成法治国家,要有良法,要有法治信仰,而要有法治信仰,重点是在大学生,需要由高校、家庭和社会一起来共同努力,把国家未来的栋梁教育好,这才是法治信仰最可能实现的地方。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2]张曙光.信仰之思[J].学术研究,2000(12).

G

A

2095-4379-(2017)06-0280-02

刘佳(1986-),女,白族,贵州贵阳人,硕士,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史、法学理论。

猜你喜欢

信仰培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