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提升党报时政新闻竞争力
——以《聊城日报》的实践为例
2017-01-26曹天伟
□曹天伟 张 洁
(聊城日报社,山东 聊城 252000)
在创新中提升党报时政新闻竞争力
——以《聊城日报》的实践为例
□曹天伟 张 洁
(聊城日报社,山东 聊城 252000)
对地方报纸而言,时政新闻主要指对领导活动、会议、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及政策信息等内容的报道。一直以来,时政新闻报道都是地方党报媒体的“新闻富矿”,是党报与其它类报纸竞争的“拳头产品”。但同时,由于长期墨守成规的报道模式,时政新闻报道很容易给人留下空洞刻板的印象,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削弱了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在新的媒体发展环境和传播语境下,《聊城日报》积极推进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富有生气、聚集人气,以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准确客观与鲜活生动相结合,提高时政新闻可读性和感染力
时政新闻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客观,但时政新闻不等同于单纯的工作报道,只有更加鲜活生动才能吸引读者阅读。要实现两者的结合,既要牢牢把握方向,确保立场方向不出问题,又要做到眼睛向下,找准党的主张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指导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在这方面,《聊城日报》重点推进“三个创新”:一是文风创新。针对过去时政新闻“冷、横、硬”的问题,鼓励记者转变话语方式,把教导式语言转化为白话式语言,倡导简、实、新的文风,让读者喜闻乐见、爱看爱读。二是内容创新。创新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要求记者在做好常规报道的基础上,善于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捕捉新闻点,站在群众和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挖掘线索,增加时政新闻信息量。例如,2016年3月21日,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军继率队赴北京首农集团洽谈对接合作事宜。按照以往惯例,这一新闻一般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时政消息。但我们的记者敏锐捕捉其新闻点,以“市长进京推介农产品(引题)聊城蔬菜直供北京‘餐桌’(主题)”为题,报道了聊城市把优质农产品作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使聊城蔬菜成为北京各大市场、超市及部分驻京高校、机关单位的抢手货。文章标题新颖,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三是渠道创新。改变传统党报单一式、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及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迅速、受众面广的优势,及时推送时政新闻消息及深度解读报道等,扩大时政新闻覆盖面。如2017年4月22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到2030年的《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这是聊城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对这一“大新闻”,《聊城日报》不是简单地在报纸上刊发消息了事,而是在聊城新闻网、聊城日报官微、掌上聊城手机客户端连续推送,并推出系列深度报道,将新闻事件的影响最大化,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宏观事件与微观视角相结合,提高时政新闻贴近性和影响力
与一般性的社会、民生新闻相比,时政新闻的内容主要是党政领导活动、党委政府政策发布、中心工作推进等,主题较为重大,也更容易走进“大而空”的圈子。《聊城日报》坚持把宏观事件与微观视角相结合,注重从小人物、小典型、小故事入手,反映大的新闻主题和事件,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在重要会议报道方面,改变陈旧的新闻观念和新闻操作技巧,注重加强新闻策划,挖掘新闻热点,以强化内容传播效果。聊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做好大会宣传,《聊城日报》提前介入、加强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重头稿件和新闻专栏。2017年2月13日大会开幕当天,在头版刊发了重点稿件《科学发展谱华章》,从综合实力、改革开放、城乡环境和生态聊城、保障和改善民生、依法治市、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全面展示了过去五年来全市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大会召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会期间,在做好常规程序性报道的基础上,开设了“连线盛会”专栏,对党代会报告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解读,真正回应群众关切、反映群众心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和典型,以“小人物”的视角讲述“大道理”。2017年5月起,聊城市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聊城日报》在《民生在线》版开设“身边楷模看文明”专栏,重点报道在创城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这些人中,既有机关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既有清洁工人,也有城市白领;既有社区老住户,也有外来务工者。通过他们的平凡小事,展现出百姓群众对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努力,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润物无声中提高了群众对创城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编辑: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