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的辩证思考
2017-01-26□黄宁
□ 黄 宁
“舍”与“得”的辩证思考
□ 黄 宁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土财主背着一袋金子过河,遇到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可他舍不得,最终却舍掉了性命,一切都归于“零”。这位嗜财如命的土财主,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不懂“舍得”之道。
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既相生相依,又相逆相克,“舍”与“得”之间也存在同样的道理。“舍”与“得”,有“舍”才有“得”,道理看似简单,但很多人就是领悟不了它的内蕴和真谛。历史上有许多贪财、贪权、贪色的人,常日里,看似得到了很多,等到东窗事发,最后常常一无所获。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贪婪成性的人,恨不得把世间的所有财富都尽收于自己囊中,到头来,有的人把自由和性命都舍弃了。
正确看待“舍”与“得”,是一种积极而理性的生活态度。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首先,要厘清“舍”与“得”的逻辑联系。古人云:“欲取之必先予之。” 根据因果法则,“舍”是因,“得”是果。先有“舍”,后有“得”。只有默默地“舍”,才能愉快地“得”。其次,要处理好“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辩证关系,“我为人人”是“前提”,“人人为我”是“收获”。一个人只有通过“我为人人”的“舍”,才能换来“人人为我”的“得”。如果一个人成天想着自己,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是很难获取“得”的条件和机会的。“舍”与“得”之间奥秘无穷,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用积极而理性的心态去琢磨、感悟和把握它。
科学理解“舍”与“得”,可以得到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诠释。在尘世中生活,“舍”与“得”,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方式。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追求的人,必须修炼和涵养正确的“舍得”观,学会在“舍”与“得”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去把握其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要跳出物质层面看待“舍”与“得”。从实践意义上看,“舍”与“得”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多表现在精神层面。那些掌握“舍、得”要义的人,或舍利取义,或舍生取义,他们得到的更多是人格形象的再造和道德境界的升华。美国富豪比尔·盖茨,富甲天下,他毅然决定在辞世前将所有财富裸捐出去。这种大“舍”的背后,正是一种精神的收获和境界的升华。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却为后人留下了“守财奴”的清晰记忆,他的可怜、可悲之处就在于没有处理好物质富有与精神富有的辩证关系。
有“舍”才有“得”,能“舍”方能“得”。作为现代职场中特殊群体的领导干部,在“舍”与“得”的选择面前,必须调整好心中砝码,自觉摒弃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多一点奉献精神,少一点索取意识,用积极的“舍”、理性的“得”,去经营人生、塑造自我、实现价值,努力为职场环境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