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下出版业走出去

2017-01-26李翠平王加俊

中国出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实力一带一路

□文│李翠平 王加俊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根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显示,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的份额是: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中国加上其他亚太国家虽然人口众多,合计仅为4%。[1]这种差距与我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我国在国际上应有的政治和文化地位相比,明显不对称。

一、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话语权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大问题,也是老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仅难以展现,也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是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对外文化影响力还相当贫弱。很多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肤浅认知多源于有限的西方大众传媒。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并不仅仅源于政治上的偏见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在于彼此缺乏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交流,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及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适应,也与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的交流、交锋、交融更加频繁的形势不适应。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我国现在是文化大国,只有真正“走向世界”并占有相对较高的份额,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图书、影视、数字作品及其他文化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相互沟通、彼此了解的载体。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营造对我国有利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出版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历史赋予出版人的应尽之责。它既有利于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近代日本正是积极吸取了西方先进文化,才快速走上了革新之路,进而变成了世界强国。为此,我们应有更广阔的胸怀,头脑清醒地“放眼看世界”,加强出版企业的国际化,将先进或特有的科学知识、文化特色,传播到世界各国,为各国人民所接受。这是祖国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打开世界先进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一带一路”助推出版企业走出去

出版产业,说到底是内容产业,也是创意产业。出版企业面对的是高度完备市场化的国际环境,还有许多课题需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国际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各项制度还没有建设完备,“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切都必然影响到内容产业走向世界的步伐。然而笔者认为,这一切并不是真正阻碍中国出版产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的根源。因为,上述这些因素只是宏观的、动态的环境因素,是可以通过国际文化交融相互磨合解决的。真正的障碍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政客和西方媒体的政治偏见和文化封锁。

实施“一带一路”发展布局,无疑是大时代催生的大智慧。它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与以往所有布局最大的不同,是清晰地向全世界画出了我国经济走向的线路图。它是在国际视野下打破原有的区域发展模式,从海陆空纵横发展,贯穿东中西部近60个国家、44亿人口的主要港口城市,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互通网络。这种以点带面的大联通式,必然随着彼此互利合作的经济交往,带来文化上密不可分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任何政客和媒体都无法阻挡的,因为它源于沿线国家自身的驱动能和发展需求。在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观念也必将随着经济建设走进经济大走廊。出版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天然属性也必然随着这一历史进程走入沿线国家,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带和文化互通新景象。

过去我国的走出去发展规划,一直把工作着眼点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今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布局,使我们的视野跳出了欧美,在更广阔的大背景下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同时通过文明互鉴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内涵。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再次就“丝路书香工程”项目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引领,以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对外战略为基本任务,加强内容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布局布点,打造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务实合作,增强出版企业在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新闻出版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独特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围绕着“丝路书香工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出版走出去布局提供了重点资助和项目各项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支持不仅限于国有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也包括相关民营文化机构。支持的范围不仅限于出版,还包括人才培养、作品翻译、平台建设、海外分支机构项目、渠道建设和跨国经营项目等。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走出去时,应考虑多角度、全方位的走出去。可以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本身,就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双重考虑。

三、出版企业应加快走出去步伐

出版企业做强做大是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第一步。位居全国前列的大型出版企业应借助自身一定的经济和产业实力以及在出版业的影响力,积极发挥全国领头羊的作用,率先走在全国出版业走出去洪流的前列。“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此外,中央财政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文化产业项目。这些都表明我国政府在文化扶持的力度在加大,这为大型出版企业率先实施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经济保障。

2009年4月14日,《关于长三角区域新闻出版合作发展的框架协议》在上海正式签署。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已经率先启动了跨地域的新闻出版合作,以提高区域性新闻出版业的竞争力。[2]长三角地区文化出版交流与合作发展框架虽然已经启动,但是在建设合作平台和相关理论的配套方面尚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还更多局限于在国内的打击盗版、开展联合经济和集团兼并及企业重组方面,对于开展文化产品创建走出去平台尚没有专项讨论和建立。此外,就全国范围内而言,也没有跨地区成形的办法和更多成功的经验。

为此,开展区域协同发展文化出版产业走出去专项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它既有利于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也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出版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新闻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拥有大量优秀的作者群和学者群,这为出版企业实施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文化保障。

有条件的新闻出版集团或企业,应该通过合作、收购、新设等方式,到境外设点开店,实现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的落地和本土化的相关内容。出版企业也应积极与国际著名文化经纪、制作、营销机构合作,建设以欧美和周边国家,特别是台港澳地区为重点的市场营销网络的相关内容。在出版物和版权走出去的基础上,实现出版资本走出去、品牌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历史性发展。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实力一带一路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简介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山东将推十个新闻出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