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在矛盾及其优化途径

2017-01-26

中国流通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鲜供应链农产品

李 曼

(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在矛盾及其优化途径

李 曼

(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含着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供给时间与消费时间错位、供给模式与购买模式不同所派生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针对这些矛盾与问题,结合对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状况、生产状况及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现实基础、财力条件的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建设应瞄准多层级需求构建多元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集中力量突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瓶颈,分工协作共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基础,循序渐进推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发展。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在矛盾;约束条件;优化途径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术界有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迈克尔和琼斯(Mighell&Jones)最早提出农业纵向协调概念,并称其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创新[1]。

20世纪末,发端于美国食杂店危机,学界从侧重对农产品市场的研究开始转向侧重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伯尔吉(Boehlje)[2]主张将食品供应链的研究重点从市场转移到链条的纵向协调,认为与单纯进行市场开发相比,将食品链的管理重点放在供应商、生产商及加工商三者关系的协调上更能够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需求链理论面世以前,国外学界基本上是从供给的角度研究农产品供应链。需求链理论问世以后,国外学界不仅从供给角度,也从需求角度研究农产品供应链问题。马克斯和拉姆伯特(Marks&Lambert)[3]将需求链管理界定为:从用户直至初始供应商的链接,是由提高客户价值、提供产品和信息服务等业务构成的集合。特雷维尔(Treville)等[4]将需求链定义为:相比于实现商品的有效供应,更加注重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

进入21世纪以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逐渐成为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一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纳罗德(Narrod)等[5]通过对印度等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探索,发现加强监管机构和农产品生产者的供应链合作,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管理系统,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赫伯格(Hurburg)等[6]强调农产品供应链质量追溯系统的信息共享,并据此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可溯性系统的模型。二是小农户竞争力问题。勃兰顿(Blandon)等[7]认为,小农户进入农产品供应链需要较高成本,小农户由农产品供应链进入农产品市场的难度较大。法思(Fath)等[8]提出,小型农户可以通过整合扩大规模加入农产品供应链,或者在没有能力、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农业雇佣工人。此外,还包括围绕如何进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布局规划,如何进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类与构建,如何针对生鲜农产品特性进行供应链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

我国有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2002年,张晟义和张卫东[9]首先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引入农业领域,提出涉农供应链概念。2008年以前,有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形式问题。生秀东[10]指出,农户直接参与流通的交易费用高于合作社参与流通的交易费用,合作社更适合代表农户与供应链下游客户合作。冷志杰[11]指出,农户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很重要,但难管理,农户加入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户的话语权。二是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问题。胡定寰等[12]认为,社会和政府部门对超市供应链的管理与监督成本远远低于对传统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管理监督成本,主张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并加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确保农产品安全。三是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其模式问题。孟凡胜[13]认为,实现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关键因素是系统优化、组织创新和政府扶持。邱祝强[14]分析了生鲜农产品的物流状况,研究了冷链生鲜物流网络的形成机理、布局优化以及配送优化等问题。崔彬[15]依据生鲜物流模式优化目标,提出了产销直挂、第三方物流等生鲜物流模式。魏毕琴等[16]基于对生鲜物流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优化连锁超市生鲜物流、发挥超市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主导作用的观点。

2008年以来,缘于牛奶三聚氰胺超标事件的全国性食品安全危机的爆发和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兴起,我国有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生鲜食品安全问题。周波[17]指出,由于我国蔬菜和水果在流通过程中有30%~50%的损失,应该采用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构建市场导向、反应迅速、反馈及时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李慧良和文晓巍[18]从蔬菜水果、水产品、乳制品、肉类4个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进行了研究综述,提出应针对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识别和认证方法。张蓓和杨学儒[19]指出,应将质量安全控制贯穿于农产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二是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及其优化问题。赵光洲等[20]指出,农产品电商能弥补传统贸易方式不足。王崇锦[21]依据经营主体运用电商程度的不同,将我国农产品电商模式划分为信息中介、社会化营销、交易服务与价值链整合等4种模式。王国庆和兰叶[22]提出了基于价值网整合的第四方电子商务模式与F2D2F农产品电商模式。易海燕和张峰[23]针对生鲜农产品电商行业的特征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高中端、社区、综合与同城宅配等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商的4种模式。

综合上述研究状况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国内外学者对涉农供应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该类研究更多的是在农产品大类层面进行,相对于其他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显得比较薄弱。第二,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国内侧重于从生鲜食品安全、生鲜物流和生鲜电商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较少从其他角度进行研究。第三,有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供给者立场,针对特定环节、特定问题,着重于实操层面,少见有关生鲜农产品需求链管理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规划、总体布局、发展战略、发展策略等研究成果。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现状与生鲜产业的现实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有必要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和提高研究的层次。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含的特殊矛盾与问题

生鲜农产品,是指未经深度加工且在常温环境下不易长时间保存的农产品[24],也称鲜活农产品,主要包括生鲜三品,即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也包括部分食品,如蛋、奶、冷冻加工食品、熟食制品等。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也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其供应链内含着一系列特殊的矛盾与问题。

(一)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派生的信用问题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基本上是同一的,一般是生产什么就吃什么,生产多少就吃多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可以根据家庭的消费需求来组织生产,但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这一情形并未改变。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逐渐分离开来,生产者最终完全为市场交换而生产,不再是自身产品的消费者。生产者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售价,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消费者追求的则是高质量、低购价,以获得更多的消费效用[25]。随着生鲜农产品市场范围的扩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环节增多,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了经纪人、收购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一系列专门从事交易服务的中间商或中介组织,使生鲜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为严重[26]。加之生鲜农产品不像工业品那样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产品品质也不是稳定不变的,人们通过眼观、鼻闻、口尝,充其量只能判断产品的鲜度和口味,却无法甄别产品的营养成分,以及生产中是否使用抗生素、激素,农药、重金属残留是否超标等,围绕食品安全信用[27]所产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矛盾便成为常态,于是要求建立良好的生鲜农产品安全信用秩序的呼声不绝于耳。

(二)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派生的成本问题

生鲜农产品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地域性特征[28]、工业化大生产推动人口向城市的集中[29]等因素,加剧着生鲜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的分离态势。不仅如此,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交易范围的扩大,生鲜农产品不仅要销往周边的城市,还要销往遥远的城市,甚至要销往全国乃至国外。生产地距消费地的路途越长,支付的运输成本越高;生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越远,所需的运输时间越长[30],生鲜农产品的损耗越大,需要支付的保鲜费用越多。虽然工业品也存在因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所派生的成本问题,但远不如生鲜农产品那样严重。原因在于:一是与同体积的工业品及非生鲜农产品相比,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含量一般较低,其流通费用率高于工业品及非生鲜农产品;二是生鲜农产品属易腐、易损耗类产品[31],其损耗率远高于工业品及非生鲜农产品。因此,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成为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供给时间与消费时间错位派生的供求矛盾

任何生物物种都有其生长习性和生命周期,生鲜农产品也不例外。如各类蔬菜,排除人造的生存环境,都是在特定的季节播种,在特定的季节收获;各种果树,在特定的季节开花,在特定的季节结果,在特定的季节成熟;畜、禽、鱼、蛋、奶类等动物性产品的生长周期虽不同于植物,但其供给也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32]。与生鲜农产品的季节性产出不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却非季节性而是日常性的。这样,生鲜农产品的季节性供给特性与消费者的日常性消费特性便必然产生矛盾。反季节种植、订单式生产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却不可能消除这一矛盾,该矛盾主要是通过生鲜农产品大量且长时间的存储来调节。如果说,工业领域通过订单式生产尚有实现“零库存”目标可能性的话,那么,生鲜农产品生产却必然伴随着生鲜农产品的存储,存储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环节[33]。由此派生以下问题:一是进一步拉高生鲜农产品相比工业品的流通成本水平;二是加大囤积居奇等恶意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风险。因此,科学规划存储,适当存储,对生鲜农产品而言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四)供给模式与购买模式不同派生的产销矛盾

地理位置不同所导致的自然条件差异,既是生鲜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工的基础,也是影响生鲜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光照、温度、降水、地形、土质等都有明显的差别。为适应各地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生鲜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工的格局[34]。仅就某一地而言,其生鲜农产品的种类往往比较单调,供给的时间通常比较集中,上市的数量一般比较大。然而,生鲜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却具有种类多样性、购买高频次与小批量等特点,即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行为是分散的、频繁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这决定了不能将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简单的对接,而必须通过流通商将来自不同产地的生鲜农产品进行种类的组合、数量的聚散与时间的安排,使之与销售地生鲜农产品的需求结构、需求规模、购买方式、购买习惯相匹配。

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约束条件

如果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目标的确定有赖于对该供应链内在矛盾与问题分析的话,那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发展的战略、策略安排则取决于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发展约束条件的认识与判断。换言之,不仅要通过矛盾与问题的分析探明要走的路,而且要通过约束条件的分析弄清如何才能走好这条路。

(一)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状况

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有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之分。潜在需求,是指消费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某种原因(如缺乏购买能力)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需求[35];现实需求则是指已经存在的市场需求,是消费者不仅有消费欲望而且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伴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货币支付能力的增强,潜在需求会向现实需求转化[36]。这种转化的过程,也是人们在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的拉动下,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高级化的过程。

既然现实需求最终决定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37],那么,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同,其现实需求层次也会不同。具体说来,低收入人群的现实需求,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到能够满足自身和家庭基本需要的生鲜农产品,至于其是否新鲜、是否营养均衡、是否能够省时省力地获得,则不一定在追求之列;高收入人群的现实需求,不是以低廉的价格买到生鲜农产品,而是要以尽可能省时、省力的方式买到尽可能新鲜、环保、符合营养均衡要求的生鲜农产品,价格则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中等收入人群的现实需求,则是以较低的价格、较便利的方式买到较新鲜、较环保的生鲜农产品,新鲜度、环保性、便利性、价格等都在考虑之列,只不过他们追求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不是最廉而是较廉。

不同收入的消费者群体对生鲜农产品现实需求的层级分布[38],使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满意度的评价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同收入人群的评价结论会有所不同,甚至正相反。鉴于此,制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规划时,必须首先对由消费者的现实收入层级分布所决定的现实需求层级分布这一约束条件进行正确分析与判断[39],再依据这一分析与判断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战略、策略做出安排。

(二)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状况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包括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生产区域分布、生产时间分布、生产规模、生产结构等。其中,生产条件是指生鲜农产品的无机条件或有机条件,生产条件不同,生鲜农产品的营养品质亦不同;生产组织是指生鲜农产品的一家一户分散式生产或公司制大批量集中式生产,生产组织不同,生鲜农产品流通商与生产商的对接方式亦不同;生产区域分布是指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生产的区域分布不同,生鲜农产品运输配送的方向、路线、距离亦不同;生产时间分布是指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季节安排,生产的时间分布不同,生鲜农产品的流动方向、流动规模亦不同;生产规模是指生鲜农产品产出量的大小,生产规模不同,生鲜农产品的流通量亦不同;生产结构是指同一区域所生产的不同种类的生鲜农产品量的比例,生产结构不同,不同区域之间需要调剂的生鲜农产品的种类及调剂量亦不同。概言之,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流通状况,从而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建设形成约束。

既然生鲜农产品生产状况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的约束条件,那么,制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规划便离不开对生鲜农产品现实生产状况的分析。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信息化程度等固然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目标界定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无疑是适应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现实生产状况及其发展需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的现期目标,既不能滞后于生鲜农产品的现实生产状况及其发展需要,也不能过度超前。

(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条完整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包括良种培育、生产技术研发、生产资料供应、种植或养殖、物流(加工、包装、存储、运输、装卸)、品牌营销和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基础,既包括生鲜农产品的集、散、存储、运输、交易、配送等活动所必需的城乡路网建设、运输工具体系建设、集散配送体系建设、交易市场建设、电子信息平台建设等硬基础,也包括生鲜农产品生产或流通所必需的种植或养殖技术、保鲜技术、储藏技术、运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软基础。上述硬软基础的状态无疑决定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存在状态,制约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水平。

因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赖以存在的硬软基础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展开过程,所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也必然要历经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目标的设定和规划方案的编制,必须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基础出发,脚踏实地,稳妥安排。

(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财力条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不仅受制于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状况、现实生产状况、建设的现实基础,还受制于建设的财力条件。当然,这里所说的财力条件并非仅指建设者的自有财力,还包括建设者的筹资能力,是建设者的自有财力与筹资能力的综合。

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现实约束条件分析

既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受制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状况、生产状况、现实基础与财力条件,那么,对相关现实约束条件的分析便自然成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的起点。

(一)生鲜农产品现实需求分析

如前所述,对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最终决定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因此,对消费者收入层级结构的分析便成为生鲜农产品现实需求分析的切入点。

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低工资标准的调升与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逐渐提升,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的比重有所扩大,但低收入人群居多数的金字塔状的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40],这就决定了我国生鲜农产品现实需求结构与购买方式的主体仍是低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需求的基本特点是价格低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居于首位,而品质、便利、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居于次位,或者说,他们的货币购买力还只能用于基本生活品和基本服务的购买。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的扩大,对生鲜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品质需求、便利需求与环保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还有一批高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便利与环保的追逐甚至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把消费无污染的高品质的生鲜农产品不仅视为健康生活的需要,还视为自身富有、尊贵的象征。中、高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尽管尚未成为我国生鲜农产品需求的主流,却在引领生鲜农产品需求的潮流与方向。

(二)生鲜农产品现实生产状况分析

我国生鲜农产品现实的生产状况是千差万别、极其多样的。就生产条件而言,既有在无机条件下生产的生鲜农产品,也有在有机条件下生产的生鲜农产品,还有在无机与有机混合条件下生产的生鲜农产品。就生产组织而言,既有分散的小农户,也有家庭农场,还有农业生产公司,其中以分散的小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目前仍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就生产区域分布而言,南方的生鲜农产品种类繁多,生产的时空分布比较均衡;北方的生鲜农产品种类比较单调,生产的时空分布也不均衡。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则与生产的时空分布密切相关。南方生鲜农产品因生产的时空分布比较均衡,其供给结构也比较协调;北方生鲜农产品因生产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其生鲜农产品的供给通常是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伴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监控力度的加大,我国小农户生产的生鲜农产品比重在逐渐缩小,有机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在逐步扩大,反季节生产的范围在不断拓展,但以小农户生产、无机生产、南北跨地域调剂为主的生鲜农产品生产与供给格局并未改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污染性生产[41]与健康诉求的矛盾等所导致的产销不畅仍十分突出。

(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现实基础分析

如前所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基础是与生鲜农产品的集散、存储、运输、交易、配送相关的城乡路网建设、运输工具体系建设、集散配送体系建设、交易市场建设、电子信息平台建设等硬基础和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所需的生产技术、保鲜技术、储藏技术、运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软基础的综合。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大市场流通,完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加快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网络商品平台向农村方向延伸,积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搭建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推进农产品网络集中交易活动,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传统市场向网络化、平台化市场升级转型。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转型升级,推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在政府大力推动与积极作为下,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基础显著加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53.2%[4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城市普及了宽带,99%的乡镇地区联通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日渐优化。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方式从陆运+水运的平面式运输发展到陆运+水运+空运的立体式运输,从常温运输发展到冷链运输[43],从短线运输发展到长线运输甚至跨国运输。但是,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基础仍然还很薄弱[44]。在生产环节,大多数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意识,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过多残留;在加工环节,加工设备设施落后,缺乏统一的加工标准,加工产品良莠不齐,与标准化生产差之甚远;在运输环节,冷链运输尚属凤毛麟角,且成本高企让人望而却步;在交易环节,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规模虽近万亿元,但电商渗透率却不足3%[45],生鲜电商仍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在配送环节,“最后1公里”尚待统筹规划,合理布点,以尽快摆脱散、乱、无序的窘况。

(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现实财力条件分析

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基础需巨额的资金投入,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大量的生鲜农产品生产商、流通商还是分散的农户和小本经营的商家,其个体财力显然无法满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哪怕是其中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组成部分的建设需要。尽管也有一些财力雄厚的大商家涉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软硬件基础建设,但仍难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

五、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途径

(一)瞄准多层级需求构建多元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既是推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基本动因,也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根本目标[46]。既然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具有低收入人群需求、中等收入人群需求、高收入人群需求等多个层级,那么,与之相匹配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也应该涵盖低端供应链、中端供应链、高端供应链等多个类型。由于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体需求,所以,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供应链仍是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首先予以关注,并作为重中之重的民生工程来建设。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正在转化为中等收入者,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正在转向橄榄型社会结构[47],中等收入人群的需求正逐步成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体需求。如何打造既区别于低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又区别于高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中端供应链,以适应中等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特点,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至于与高收入人群需求相对接的高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虽然不是重点投入的对象,却要精心打造,以充分发挥其引领与开拓作用。

(二)集中力量突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瓶颈

按照木桶原理,决定一只木桶容量的不是构成木桶最长的板子,而是最短的板子[48]。同样,决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的不是构成该供应链状态最佳的要素,而是状态最差的要素。故此,有必要瞄准制约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瓶颈因素,加大投入,予以突破,以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构成要素的高度耦合,进而提升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瓶颈因素的分析,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总体的角度,二是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个类的角度。

从总体角度看,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无论是面向低收入人群,还是面向中等收入人群,抑或面向高收入人群,均存在生产信用瓶颈和产销衔接瓶颈。其中生产信用瓶颈是指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如2015年的“毒西瓜”“问题鱼”“荧光肉”“速成鸡”[49]等,该类事件接二连三地敲击着消费者脆弱的神经,引发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生产的普遍不信任与非议,进而导致生鲜农产品消费效用的普遍低估与损失。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生产信用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会越来越敏感[50],突破生鲜农产品生产的信用瓶颈约束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产销衔接瓶颈[51]是指生鲜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不同程度的脱节所导致的“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并存的情形。2013年春节前后,新华社发起的“帮菜农问菜价”活动显示,果蔬从农户到达不同地区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已上涨了5至20倍[52],一边是农民手中的果蔬价格过低且严重滞销,另一边却是果蔬售价高企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攀升,而产销价差的相当部分则流入了借产销对接不畅而囤积居奇的不法中间商手中。要扭转上述局面,根本路径在于突破生鲜农产品产销衔接的瓶颈。

从个类的角度看,不同类别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还有其特殊的瓶颈。面向低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瓶颈是农贸市场建设的滞后。一是农贸市场布点较少且分布欠合理,难以给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买服务;二是相当部分农贸市场场地狭窄、设施设备简陋、卫生环境不堪、安全隐患颇多,难以给消费者提供有尊严的购买服务。面向中等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瓶颈是质量与价格的失衡:高档超市出售的生鲜农产品被誉为绿色、有机、环保却价格高昂(为农贸市场的数倍),中等收入者想购买却无力购买;农贸市场(或低档超市)出售的生鲜农产品虽价格低廉却质量无保障,中等收入者有力购买却不想购买。突破这一失衡瓶颈,应打造这样的一类供应链:它所供给的生鲜农产品,虽然不是零污染,但污染必须控制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之内;虽然不是非常新鲜,但要比较新鲜;其获得虽然不是非常快捷与便利,但要比较快捷与便利;其价格虽然可以高于农贸市场,却必须低于高端市场。面向高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瓶颈,是高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高品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包括高新鲜度需求、零污染需求、个性化营养配方需求、应需及时配送需求等。该瓶颈若得不到突破,面向高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就是空谈。

(三)分工协作,共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基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硬软件基础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级组织的合力。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或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组织创新、生产与流通区域规划、制度政策环境、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及其他基础平台的建设。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公共性服务的提供者,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人员的培训,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技术的交流与推广,生产与消费、生产与销售、销售与消费等对接平台的搭建。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作为雄厚财力的拥有者,应侧重于线上线下大型交易平台的搭建,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关键技术的开发,大型生产基地、冷链运输网络、配送网络、连锁销售网络的系统建设。中小微企业凭借其分布广、灵活、机动的特点,应侧重于生产网点、运输网点、销售网点、配送网点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配套建设。村县作为农户的聚集地,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生产者联盟建设,并为流通与生产的对接提供全方位帮助。社区作为居民的聚集地,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消费者联盟建设,并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辅助性支持。

(四)循序渐进推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发展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需要相应的基础,投入巨额的资金,必须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首先,应切实加大面向低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力度,加速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生鲜农产品的基本安全保障、农贸市场布点少与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民众对生鲜农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其次,适度关注面向中等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使中等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再者,打造面向高收入人群的精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提升该类供应链所供给的生鲜农产品及相关服务的质量,在满足高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特殊需求的同时,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从低端向高端的发展积累经验。

[1]BHUYAN S.Impact of vertical mergers on industry profit⁃ability:an empirical evaluation[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1):61-79.

[2]BOEHLJE M D.The macroeconomics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merica:a discussion[J].European politicalence,1988(2):261-262.

[3]MARKS N F,LAMBERT J D.Marital status continuity and change among young and midlife adults:longitudina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998(6):652-686.

[4]TREVILLE S D,SHAPIRO R D,HAMERI A P.From sup⁃ply chain to demand chain:the role of lead time reduction in improving demand chai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4(6):613-627.

[5]NARROD C,ROY D,OKELLO J,AVENDAÑO B,RICH K,THORAT A.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high value fruit and vegetable supply chains[J].Food policy,2009(1):8-15.

[6]HURBURGH C R,ROBERTSON A,MUNKVOLD G.Quali⁃ty issues related to hail damaged crops[EB/OL].(2009-09-10)[2017-05-02].http://lib.dr.iastate.edu/cropnews/547.

[7]BLANDON J,HENSON S,CRANFIELD J.Small-scale farmer participation in new agri-food supply chains:case of the supermarket supply chain for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Hondura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9(7):971-984.

[8]FATH S,BAUER A P,LISS M,et al.Multiparameter RNA and codon optimization:a standardized tool to assess and enhance autologous mammalian gene expression[EB/OL].(2011-03-03)[2017-03-21].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rv.0017596.

[9]张晟义,张卫东.供应链管理:21世纪的农业产业化竞争利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5):62-66.

[10]生秀东.订单农业的契约困境和组织形式的演进[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35-39.

[11]冷志杰.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10):25-27.

[12]胡定寰,FRED,GALE,等.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39.

[13]孟凡胜.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5.

[14]邱祝强.基于冷藏链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及其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15]崔彬.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探讨[J].江苏商论,2008(6):14-15.

[16]魏毕琴,姚顺波.连锁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优化研究[J].农村经济,2008(10):31-34.

[17]周波.基于供应链的生鲜农产品产销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27):1-3.

[18]李慧良,文晓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可追溯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09-212.

[19]张蓓,杨学儒.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多维模式及实现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46-51.

[20]赵光洲,王玉芳,蓝宇洁.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2(12):37-39.

[21]王崇锦.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2]王国庆,兰叶.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模式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4(31):56-57.

[23]易海燕,张峰.基于冷链物流的生鲜电商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26-27.

[24]宣亚南,易福金,陈志颖.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18-20.

[25]崔彬.消费者选择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的行为分析——基于消费者效用的理论解释[J].经济问题,2009(3):106-108.

[26]WANG J,JIA J.A study on the impact o f uncertain factors on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05(1):2-11.

[27]刘畅,安玉发,中岛康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有序度评价研究——日本生协数据的实证分析与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5-12.

[28]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集团经济研究,2007(7S):183-185.

[29]辜胜阻.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口城市化理论[J].江汉论坛,1993(2):11-16.

[30]TOWILL D R.Time compressio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guided tour[J].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6(1):15-27.

[31]李晔,秦梦.基于“农超对接”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耗损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5(4):54-60.

[32]唐泓莉.农业部提出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8(18):27-27.

[33]但斌,陈军.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08(5):42-49.

[34]冯伟,蔡学斌,杨琴,石汝娟,夏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与产业集聚[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8):97-102.

[35]袁秀珍.潜在市场与现实市场[J].经济问题,1994(2):57-58.

[36]杨碧云,张凌霜,易行健.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决定因素——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4(6):122-136.

[37]易培强.关于消费需求制约因素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73-77.

[38]吴林海,高宁,朱淀.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层次可追溯食品的需求研究[J].财贸研究,2013(5):39-45.

[39]张相斌,林萍.基于逆优化方法的供应链资源优化配置[J].系统工程,2015(7):52-57.

[40]曾小彬.我国中等收入者收入区间的界定及其比重变动趋势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3(1):4-11.

[41]张庆文.小农户生产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04(12):10-11.

[4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7.

[43]王继祥.农产品冷链运输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E01):31-33.

[44]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7-19.

[45]纪汉霖,周金华,张深.生鲜电商行业众包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93-95.

[46]刘畅,安玉发,中岛康博.日本生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变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10):88-92.

[47]李强.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对于中产阶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6(8):4-11.

[48]邵建平,王玲.“拉长板”木桶原理及其运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4):159-161.

[49]费威,夏春玉.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研究——以“速成鸡”事件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48-49.

[50]曾一剑.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问题和决策[J].粮食流通技术,2016(10):32-34.

[51]朱江梅.基于系统性视角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4(6):98-101.

[52]王晖余,魏骅,王自宸.新华社邀网友“帮菜农问菜价”不同地区倍增5至20倍[EB/OL].(2013-02-24)[2017-04-10].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3-02/24/c_124 380704.htm.

责任编辑:方程

On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Supply Chai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ts Optimization Approach

LI M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Guangzhou,Guangdong510320,China)

The supply chai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ntains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the separation of production regions and consumption regions,the mismatch of supplying time and consumption time,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pply mode and purchase mode.To 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combining with the realistic demand situation,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and the realistic basis,and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of th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th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first,we should aim at multi-level demand to build a diversified supply system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second,we should focus on breaking through bottleneck of supply chai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third,we should collaboratively build a solid basis for fresh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and fourth,we should gradually promote the optimized development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internal contradiction;constraint condition;optimization approach

F274

A

1007-8266(2017)07-0046-09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7.006

李曼.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在矛盾及其优化途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7(7):46-54.

2017-05-11

李曼(197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华南商业智库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生鲜供应链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生鲜灯的奥秘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