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英译研究范式的转向
——评朱振武等著《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

2017-01-26邬静洁

中国出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汉学家历程英译

□文│邬静洁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范式理论源自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意指某一学科的研究者共同遵从的研究模式。范式决定了某一科学研究的基本意向与发展趋势。从学理上说,中国文学英译研究范式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国家战略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领衔撰写的《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下文简称《历程》)的适时推出,促成了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的三大转向,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我”为主转向“他者”为主。中国文学英译研究主题多样,但始终沿袭从“我”出发的研究范式。就研究的最终宗归看,“他者”才是中国文化传播的终端对象。《历程》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创造性地将汉学家作为重要对象进行研究,从“他者”视角通过个体研究找出共性。全书以平实的语言翔实细致地描述汉学家的成长、英译历程,材料真实可靠。比如通过深究细挖发现,长时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使他们真正理解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真正读懂原作,译作才能原汁原味地表达原作的精髓。

微观为主转向微观、宏观并重。《历程》首次以传记体形式对英、美、澳21位汉学家独特的成长历程、英译历程、贡献等展开全面研究,并置之于一个宏观背景中条分缕析,以求英译研究的共性规律和启示,如“我们需要心怀文化自信的译者;我们更需要心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学者”等。通过分析一个个成功英译案例,作者肯定了汉学家对中国文学英译作出的重要贡献。作者还见微知著,对汉学家的翻译策略等微观问题做具体的实例分析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述。如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经常直译加注是《边城》的英译者金介甫惯常采用的翻译策略,既保留源语的内容,又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本质,让译入语读者接触到真实的中国文化。可见,正因为汉学家了解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译文就更容易在异文化环境中扎根生长。同时,作者对中国文学英译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予以说明和回击,认为葛浩文的成功打破了归化和异化的窠臼。综观全书,作者论证严谨,既契合微观事实又体现宏观逻辑,融学术性与生动性于一体。

静态为主转向动态为主。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项涉及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动态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地掌握复杂的因果关系与发展趋势,书中提到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正确解答。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把握目标语读者有关中国文学的阅读习惯等真实客观而又动态变化的情况以便做出相应的对策。《历程》对汉学家的英译历程按过去、现在、将来的维度做全面的动态研究,它为“译什么”“怎样译”“谁来译”等英译研究核心问题的动态解答奠定了现实可能。当然,《历程》一书并非完美无缺,其所考察的汉学家仅限于现当代且仅来自主流英语国家。此外,21位汉学家的英译历程由不同作者撰写,行文质量略显参差。我们期待作者今后能推出更全面、质量更高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相信,受《历程》影响,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正在走向一种全新的范式,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春天正在悄悄地来临。

猜你喜欢

汉学家历程英译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摘要英译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海外汉学家影廊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