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的“升级”看团场变迁
2017-01-26邹艳辉
□邹艳辉
从车的“升级”看团场变迁
□邹艳辉
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我,小时候母亲常对我们说: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就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在当年是我们父辈和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那时我也总在脑海里勾勒着美好未来的画面。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就算得上“富人家”了。那时候父母每月工资只有32.8元的父母省吃俭用买了一辆二八式自行车,家里把这辆自行车视为“宝马”一样的“宠爱”,母亲为自行车专门缝制了车座套、大杠上用布全部缝裹住,父亲则把车子视为掌上明珠般的每天都擦洗得干干净净。
在那个挣工分的年代,初春的一天,在大渠上干活的母亲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赶回家给未满周岁的姐姐喂奶,准备骑上自行车回家,不巧自行车的锁又打不开了,情急下母亲用路边的大石头砸开了车锁,车锁上落下了道道的砸痕,回家后父亲大发雷霆骂母亲是“败家子”,俩人因此大吵了一番。
1990年,我们姐妹陆续上了中学,因为中学在离家18公里外的团部,夏天每个星期六回家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父亲花了400多元钱给我们姐妹一人买了一辆二八式飞鸽牌自行车,当时父亲还很郑重的说:“给你们买得新自行车都要爱护好,以后它就是给你们的陪嫁了”。而我们姐妹似乎也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每个星期回家都会把自行车认真地擦洗一遍,生怕由于自己的不爱惜使自行车有所破损。
岁月如梭,时代在经济的发展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93年由于我们家经济收入的逐渐增多,父亲在电视上看到被称为“电驴子”的无级变速的小摩托车,用脚一踹,油门一加就走了,不像自行车要使出全身力气去蹬着才能走,遇上大风天气更是费尽力气还是走不了多远。于是父亲花了1100元买了全连第一辆建设50型的轻骑,全连的人像看稀有物品一样议论着、尝试着。
渐渐的人们淡忘了自行车的作用,把它停滞在角落里落满了灰尘。我们昔日爱如珍宝的三辆自行车也同样是如此命运。那时连队已有许多年轻人骑上了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地头,享受着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1998年,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奏响,国家对西部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职工的收入也不断增加。2002年在富民政策下家里又买了一辆价值6万元的农用运输车,农忙时不仅可以拉运化肥种子,农闲时家人出行还可以派上用场。
如今时代在变迁,买高级轿车已经不是以往只能想想的事了。团场人从最初的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如今的本田、奇瑞等私家车,住上了楼房,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团场城镇化建设使职工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些无不见证了团场人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