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农业新范式
——“农业综合体”的浙江创新与实践
2017-01-25冯洁实习生万莼
□本刊记者/冯洁 实习生/万莼
锁定农业新范式
——“农业综合体”的浙江创新与实践
□本刊记者/冯洁 实习生/万莼
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盘根错节,仅依靠单一解决方案并不能根除顽疾。
打好组合拳,构建综合性的平台和载体,才能从根本上补齐“三农”短板,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绝佳切入点
今年年初,“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五年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剑平院士就提出了“农业综合体”概念,其内涵与“田园综合体”可谓是异曲同工。让自然生态更美丽、社会生态更和谐、产业生态更强劲,是农业综合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发展农业综合体,既为现代农业提速升级找准了新的发力点,也为破解“三农”问题找到了一个全新范式。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农业综合体”理论的创始人,刚刚辞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的陈剑平院士。
缘起:农村女孩的心愿
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室里,我们见到了陈剑平——这位正值盛年,却毅然辞去院长职务、投身农业综合体的院士。在公众眼里,他是位杰出的植物病毒学家——27岁破解困扰国际植物病毒领域30年的科学难题,并凭借在该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29岁晋升研究员,48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9岁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什么让他甘愿在事业鼎盛期卸下一身“戎装”?“远了说,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三农’问题;近了说,是一个农村留守女孩的心愿,让我下决心潜心研究农业综合体。”
2012年初,身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的陈剑平到浙江淳安农村扶贫,在一个农户家里,陈剑平见到了一个小女孩,因为这个小女孩和自己的小女儿岁数相当,让陈剑平颇有亲切感,他便主动上前攀谈。交谈中,陈剑平问小女孩最向往什么?小女孩的回答深深触动了陈剑平,“我最向往山核桃成熟。因为,山核桃成熟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回家了。”陈剑平联想到了自己的女儿,“由于自己日常工作繁忙、出差频繁,与家人聚少离多,答应小女儿的事经常不能兑现,即便是在女儿十岁生日时,原本答应要陪她吃Pizza、看电影的,也因为临时出差无法陪伴。”
身为人父,陈剑平感慨,“相比农村孩子,我的女儿还是幸福的,毕竟我可以为他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但是大多数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辛苦在外打工,只是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全国有3.7亿农民工在外打工,中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我做植物病毒研究,虽然做成了院士,却不能切实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我得研究一个解决农民问题的综合方案。”
抱着这样的信念,陈剑平一头扎进“农业综合体”研究。
成熟:创立“农业综合体”理论体系
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盘根错节,仅依靠单一解决方案并不能根除顽疾,陈剑平认为,“打好组合拳,构建综合性的平台和载体,才能从根本上补齐‘三农’短板,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绝佳切入点。”尽管脑海里已有了思路,但还缺一个像样的名称。
一次陪小女儿去杭州万象城玩,陈剑平灵光一闪,“在城市,有万象城这样的商业综合体,在农村是不是可以创造出一种涵盖多种功能的‘农业综合体’来?是否可以用商业综合体的模式打造一种农业综合发展平台,以人为本,以产业为导向,做到产业体系、科技体系、流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体系、金融体系等多元产业融合,把农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优化、美丽乡村建设等碎片化的工程集成起来,切实解决‘三农’短板。”
在借鉴国外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陈剑平从7个角度探索构建了农业综合体发展模式:以多元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互联网+”为引领的流通体系、以支撑引领作用的科技体系、“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经营体系、安全可控的质量体系、多重组合的投融资体系以及特色农业小镇。
陈剑平介绍,他所构建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是新常态下以“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在一定农业发展区域内,通过多方主体合作和现代科技信息支撑,促进农业功能集成、系统整合、跨界发展的新模式。
在陈剑平看来,要真正有效地推进农业综合体建设,既要涵盖农业科技、农业园艺、职业农民队伍、农产品流通、品质安全保障、新农民培育与培训、农业装备、农业投入品、农业金融等要素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要素资源相互之间要从叠加到集成、从借用到共生,最终实现在一个共享平台上的价值整合与价值放大。”
践行:科学家+企业家+情怀
要让农业综合体的理想真正照进现实,惠及中国农村人口,仅有成熟的理论研究显然不够,落地实践才是关键,这一点陈剑平很清楚。
陈剑平坦言,在农业综合体研究成熟完善后,他曾接触过诸多省内外企业家,但能在理念上与之一拍即合的,却只有宋卫平。“之前有很多企业家找我谈合作,但他们所关心的,往往是一亩地能赚多少钱,而不是能为农村带来什么、为农民解决什么问题。宋卫平则不一样,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企业家,他能理解并实践我的想法。”
2012年底,经过长期论证与多方努力,浙江省农科院、蓝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嵊州市政府三方合作,在嵊州市甘霖镇启动了蓝城农业综合体项目。5年过去,蓝城农业综合体已经发展起了种养基地、供应体系、检测保障、科技推广、研究规划、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代表性模式。
打开电脑,陈剑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代农镇的唯美图景。农庄占地面积约20亩,主体是一栋落地约200m2的中式宅院。户外,便是前庭、后院、菜园,再到大片农田和果林的“庭院园田”四级体系。主体建筑一层架空,二楼是一个合院格局,青瓦白墙木柱,环绕着凉廊、露台和灰空间。架空层高3.9米,做成了一个高科技农艺空间:有A字抱架水培、垂直多层水培、基质培、立柱栽培……陈剑平说,因为受土地政策限制,只能在农田上架空一层再造房子,这样的设计符合农业综合体资源集约利用的理念。
蓝城农业综合体不仅打造了农业发展新范式,还为农村人口打开了致富新通道。蓝城农业到来后,以每亩1000元/年向农户租赁土地,带来一笔土地租金。另外,经过培训,农户还可以到农业基地工作。对农户而言,原本唯一的收入就是家里的几亩田地,一家人一年劳作,收入也只有1-2万元。如今将田地租给蓝城,再去基地务农,年收入可望翻番。陈剑平笑称,“现在来蓝城务农的工作人员,多数还是一些留守老人。我的理想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未来将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农业综合体,共同打造新农镇。”
如今,蓝城农业综合体已建成嵊州和丽水核心基地共2859亩,联盟基地98家,辐射10个省份,近15万亩,产品覆盖6大系列、30个品类、570余种。同时,围绕城市中高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种与品质需求,建立了7200平米的供应链中心,实现冷链仓储、分拣加工、物流配送等完整供应功能。
陈剑平认为,浙江发展农业综合体,要坚持农民优先的原则。“做农业综合体首先要满足农民的诉求。农村经济发达,农民能够住上好房子,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我们做农业综合体的初衷;在农业综合体的开发过程中,要和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一定要避免百镇一面、千篇一律,要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更不能房地产化”。
在陈剑平和宋卫平团队的合力推进之下,蓝城农业综合体基本实现了现代农业综合体的所有功能,并逐步走向更高形态——新型农镇。陈剑平介绍,农镇将人的生产、生活、生态、生计和生机融入到农业当中,将农技、农艺等要素复合呈现,在社区中嵌入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最终形成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有机综合体。目前,综合体已依托原有母体,在嵊州建造了第一个农庄样板,并致力于挖掘当地越剧文化资源,最终使农镇源于农业并超越农业,重现农耕文明。
远景: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从理论到实践,陈剑平和宋卫平联手打造的农业综合体已初显成效,但这与陈剑平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宏大理想比起来,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陈剑平坦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之后,坚定了我们实践的信心和决心。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和瓶颈。”
“最大的瓶颈就是规划政策和用地政策”,如何合理地统筹农业综合体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如何让新的政策制度与顶层设计相协调,如何更快地让用地指标落地,是盘桓在陈剑平心中的大难题,“大方向上虽然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扶持,但在执行层面依旧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文件,落地难度较大。”
陈剑平告诉记者,“对项目发展过程中,必须且确需的配套设施需占用一般农田(非基本农田)的,土地转性和审批相对困难,比如综合管理中心、商业配套、餐饮、住宿等经营性、生活性配套。在土地使用年限上,大多土地这一轮的土地流转承包到2028年就到期了,剩余仅有11年,如何一次性锁定40年及以上年限的使用权,目前尚无法律依据。对经营主体而言,后续经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影响其长期投资的信心。”
目前,农业综合体由于缺乏专属的支持政策,实际操作中,大多只能以特色小镇申报。但由于农业产业的投资总额、投资强度、建设进度、资金回笼周期,往往与一般的产业特色小镇存在差异,因此很难符合申报指标。此外,农业综合体在项目申报主体、银行信贷与融资、财税政策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业综合体带来的巨大效益自是不言而喻,然而因为其全新的产业形态,“有例可循”的旧规并不能适应项目推进中诸多实践难题,为此,陈剑平希望凭借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将农业综合体推广开来,并以此在政策和制度设计层面获得更大的支持。
“未来,我们将在全国建100个示范性的基于农业综合体的特色农镇,辐射带动全国10000个农镇建设,以此来解决2-3亿中国农民的问题。”陈剑平说,这也是他创立农业综合体理论的远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