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浙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探索

2017-01-25刘亭

浙江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城市化浙江城镇化

□刘亭

特色小镇:浙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探索

□刘亭

城市化的过程,既是一个国土重整、河山再造和家园改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口迁徙、文明融合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顺应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的发展大趋势,按照“三生融合(生态、生活、生产)、三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同步”的理念,推进特色小镇向宜业、宜居、宜游、宜文和可持续的命运共同体转型发展

城市化背景和内涵

我国推进城市化的大背景,可以看看这两句话。一句是国际名人说的,也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早在2000年曾提及的,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另一件是中国的城市化。还有一句是国内坊间的流传,说是十八大以后中国有个“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一体”是指在两个“一百年”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即“中国梦”。这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两翼”就是两个引擎、两个翅膀:一翼为“创新驱动发展”,另一翼为“新型城镇化”。这是实现目标和追求的两条主要途径。两段话中的新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相对应;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相对应,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是一种难得的“巧合”,从中也可以看出城市化对于当下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末著文,指出城市化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或许正因为文章的标题起得有点“宏大”,正好引起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的高度重视,并在一个月后转化成为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重大决策。在他带领我们赴绍兴、义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向他进言:城市化如果得到有效推进,从感性的角度来看,起码城乡面貌、国土形象,会出现两个“一边”的景象:“一边”是二三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及其连绵带(当时还没有“城市群”一说);另外“一边”则是适合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片绿野良田和景色宜人的秀美山川。当然,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国土重整、河山再造和家园改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口迁移、文明融合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何为新型城市化

1998年12月,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接着在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大命题,并将其明确概括为六句话三层意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或许是因为两任省委书记都使用城市化的概念,所以,浙江到目前为止,省委省政府在正式文献中从来都是只提“城市化”而非“城镇化”。实际上,这两个词汇的意思是相通的,无非后者更强调一些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就地就近转移转化农民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看来,新型城市化有三大要点:一是从“人”的角度,也就是城市化的出发归宿,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社会和谐”;二是从“物”的角度,也就是城市化的发展方式,要“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三是从“制”的角度,也就是城市化的制度安排,要“破除二元、推进(城乡)一体、创新发展(体制改革)”。就“中国特色”而言,城市化说到底,还是一个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创新的过程。计划经济留给我们的三大遗产中,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系改得差不多了,重工业优先的斯大林模式也改得差不多了,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其间也经历了不少的改变,但成绩并不可高估,户籍、土地加上公共财政及社会保障等改革都有待深化,顶多也就是个“半拉子工程”。

从“十五”计划正式将城镇化写入我国的“发展辞典”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若干重大偏差。第一个就是“见物不见人”,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要地不要命”——“土地的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市化”。第二个就是“兴城不兴业”,一味地人为建城,营造城市的美化、绿化、亮化,却没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城市化唱了一出“空城计”。第三个就是“重形不重神”,忽视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和思维行为方式的有效转变。

2014年,中央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它对城镇化表述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新形态

现在,需要再重新观察和思考一下城市化发展的最新背景和趋势。背景可简要归纳为四条:第一条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大势,即信息化、生态化和人文化,它会影响到整个城市化的发展态势。第二条是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快速发展,高速便捷。这和工业社会背景下的产业和人口高密度集聚,会有很大不同。第三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但是全面、而且是深度地信息化了,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第四条是城市化率超过了50%,服务经济成为了主体形态。无论是国家还是浙江,都已到了这个发展阶段。

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也可归纳为四条:第一条是工业社会的城市化形态,趋向于信息社会的城市化形态;第二条是单个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趋向于城市群葡萄串式的发展;第三条是二元分割型的城市化,趋向于一体融合型的城市化;第四条是“城市区域化(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城市化(形成弥漫型的高水平城市化区域)”互促共进,良性发展。

浙江特色小镇的“应运而生”

浙江的特色小镇,正是由于新世纪以来上述变化趋势所引发的。第一,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趋势,在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市化主体形态的新背景下,中心城市周边功能独特的小城镇快速崛起。第二,顺应产业结构演化和生产力布局优化趋势,在浙江原有块状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艰难转型的新背景下,依托城市高端资源带动产业升级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别开生面。第三,顺应自然和人文“大生态”进化趋势,在传统的增长方式受困和生态文明理念觉醒的新背景下,宜业、宜居、宜游、宜文和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倍受青睐。第四,顺应一二三产业、产城人融合发展趋势,在人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背景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合理配置的小城镇生机勃发。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体”,应当是指体制的“体”,核心是城乡包括人和土地在内的要素自由交换和流转,并且“在流动中生财”。对此,千万不要滑入一个“城乡一样化”的认识误区。人是体制中最活跃的要素,农民工进城、工商资本下乡,都是城乡要素的流动。现在,还有一个最大的要素是土地,它的流转还受到极大的限制,城乡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还是“两张皮”,这种现象早晚要改变。

说到底,特色小镇在浙江的萌发成长,还是浙江的整体发展水平使然。2016年,浙江的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已经达到了1257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颁布的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标准,已经正式进入了高收入经济体之列。当然,一个省也很难说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目前,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1.6%,城市化率已经是67.0%,“四大都市区”——杭、宁、温、金义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70%,其中杭州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61%,城市化率超过了75%,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在2015年初的两会上推出以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洞幽烛微:“特色小镇”四字谈》,算是对这个新生事物的一次“说文解字”。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有特色的小地方”。这个“小地方”不一定非得跟权力层级、行政区划挂钩,而这正是浙江版特色小镇的一大特点。

描摹特色小镇,我还有两句“绕口令”。一句是“近城不进城”“似城不是城”。也就是“靠近”但是不“进入”中心城区,“好像”是功能齐备的中心城区,但又不是印象中的那个喧嚣、拥堵、混浊的中心城区,不是传统工业化背景下的那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中心城区。还有一句是,浙江的特色小镇“似园非园”“似镇非镇”。这里的“非园”的“园”,是指传统的产业园、开发区;这里“非镇”的“镇”,是指传统的行政建制镇。

因此,“特色小镇”的四个字,需要有全新的解读和演绎。第一个字“特”,是指它的“产业很特别”。浙江特色小镇的主体产业,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毫无疑问,就是像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那样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新宠”和金融产业的“新贵”;第二类是历史经典产业,如黄酒、丝绸、剑瓷等,虽千百年而历久弥新,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第三类则是传统的制造业的智能化、品质化、时尚化和个性化(定制)等,如艺尚小镇、袜艺小镇、毛衫时尚小镇等。第二个字“色”,是指它的“环境很出彩”,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自然生态的“好山好水好风光”。第三个字“小”,是指它的“规模很小巧”,总量上特色小镇要“少而精”,个体上特色小镇要“小而美”;第四个字“镇”,是指它的“制度很合理”。凡事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基本模式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市场化运作”。

健康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真经”

何谓“真经”?说的就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去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总结的“四坚持四防止”: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形象工程;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尤其是第四句,那是健康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害所在、根本所在。

特色小镇的创建,应体现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取向。具体而言,是“三个转型”。一是以信息产业、智能服务为引领,促进城市经济转型;二是以多元包容、和谐社区为引领,促进城市社会转型;三是以都市圈区、有机更新为引领,进城市空间转型。创建“三个城市”,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创建智慧城市;二是以绿色发展为动能,创建生态城市;三是以美好生活为追求,创建人文城市。

特色小镇的展望

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是它和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是在一个很短的历史时期内“挤压式”同步发生的。对于浙江来说,要不忘初心,坚持本真版的“特色小镇”精要,顺势而为,不骄不躁。要始终保持我们对于市场机制和力量的敬畏之心和谦卑之情,防止“全能政府”和“政进市退”的阴魂不散或沉渣泛起。

总之,我们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顺应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的发展大趋势,按照“三生融合(生态、生活、生产)、三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同步”的理念,推进特色小镇向宜业、宜居、宜游、宜文和可持续的命运共同体转型发展。

作者为浙江省咨询委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本文系作者在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暨2017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有删节。

猜你喜欢

城市化浙江城镇化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浙江医改三部曲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