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东方设计理路,培育世界一流学科
——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01-25周武忠,周予希,庞钰

中国名城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文化设计

探索东方设计理路,培育世界一流学科
——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年10月21-22日,作为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ISDS)、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地产闵虹集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承办,并得到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经济媒体联盟、中国产业网、《中国名城》杂志社、上海市MFA教指委、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姚金光、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上海地产闵虹集团副总经理张志雄、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范识宇、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前主席约翰·沙克尔顿(John P. Shackleton)、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哥特·格鲁宁(Gert Groening)教授、匈牙利佩奇大学肖玛(Istvan Kistelegdi)教授、复旦大学孟建教授、东南大学陶思炎教授、同济大学陈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平教授、上海大学苏金成教授等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共20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特邀主题报告6篇,大会报告12篇,分论坛报告24篇。会前评选出“第二届东方设计优秀论文奖”50篇,其中一等奖8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6篇。

2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主持。吴建南、张志雄、徐士龙、周武忠分别代表主办单位、企业单位和承办单位致辞。其中,本届会议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在欢迎辞中说,当前,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与整合现代科技成果的创新设计手段相结合而构建的东方设计学,将大有可为。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大设计”学科已经凝练了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与智能设计、视觉与信息设计、空间设计与管理、可持续环境设计五个学科方向,正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借助创新设计中心这一国家级、开放性、国际化的学术平台,以交大设计现有的学术力量为基础,邀请国内外相关设计力量加盟交大创新设计学科群,加速“设计学”与“产业设计+建成环境”的融合创新,探索东方设计学的理路,使交大设计快速步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繁荣做贡献。

在随后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首先做了《一带一路与文化互建》的主旨报告。张志刚认为,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商贸合作,文化交往也从未间断过。法显、玄奘、马可波罗、利玛窦、汤若望等中外文化使者,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着佛学、语言学、逻辑学、天文学、医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等知识,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2013年秋季,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赞扬。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发展道路,“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表现出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给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了时代精神,也给困顿中的经济全球化的不完善带来了希望,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并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识和共有的奋斗目标。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陶思炎教授以《略论东方设计的民俗符号应用》为主题,探讨了民俗符号在东方设计理论构建中的重要意义。陶教授认为,民俗文化符号的构成系统和生成方式交织着哲学、宗教、民俗、艺术的信息,其潜在的语言修辞手法具有形象与逻辑交并互见的特点,是人的思维与创造的艺术呈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它将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研究、创新和应用,将为中国制造注入中国元素和文化精神,并成为惠及世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养料,展现出东方设计的精深与魅力。复旦大学孟建教授就《国际传媒视域中的一带一路与文化相通》为题,指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沟通的策略。即一定要建立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防止“中国模式”的陷阱。同时,要积极建立文明交流互鉴的常态机制,并在官方文化沟通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将民间文化沟通作为首先发展的要义,使之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最后文化沟通要借助世界组织机构来进行。

此外,三位外籍教授也做了特邀报告。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前主席、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约翰·沙克尔顿教授,围绕《品牌、类别与认知原型》一题,以华为手机与其他品牌手机的比较为例,认为类别在人类的品牌认知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类别是一个精神构造,它来源于经验中的学习。这与原型理论中的“精神原型”概念不谋而合,在设计中突出身份识别性和产品附加价值,可以成为东方设计实践的一种途径。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哥特·格鲁宁教授在《从欧洲视角来看东方园林设计》的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园林的兴趣是如何发展的,是什么使他对中国园林开始产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在园林设计和中国园林方面的兴趣。匈牙利佩奇大学肖玛教授围绕《仿生建筑:关于能源设计的回顾》一题,介绍了自己工作的佩奇大学建筑系在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即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几何、结构和美学等固有建筑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建筑设计元素——建设气候、建设技术、建设能源与建设环境,关注建筑使用者的舒适感。

在大会演讲环节,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陈璞博士做了题为《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新疆西域文化图像符号的研究》的报告,研究对象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新疆不同民族的传统西域图像符号,通过对新疆地区西域图像符号的历史、艺术、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的分析,以及对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征的梳理,引出了一系列对西域图像符号及其新疆文化遗产可持续的研究与思考。陈博士认为西域文化是多元的、“和而不同”的。西域文化若想要可持续发展,需遵循“因地制宜”和“地域特色”的原则。在正确的方法下西域文化不仅会得以复兴,而且丝绸之路也将得以重生,并对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刘岗就《东西方文字系统的易用性简化设计思维研究》一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过整理汉字的起源与复杂化的过程并与表音的字母文字系统进行类比,总结了两种文字系统各自的发展方向及逻辑思想,提取汉字在提升易用性方面做出的改革探索与简化方法,总结出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汉字可以通过对音、形、意、体四个方向的简化来提升其对外输出与推广的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萧冰副教授的《“一带一路”国家与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研究》采集分析了13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城市的标志,从名称、广告语、logo、组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标志的设计及形象传播要素。除了城市品牌定位的不同这一主要原因,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及地缘政治、身份认同等因素都会使城市标记存在明显的差异。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曹盛盛副教授的《试论当代中国设计群体的责任与使命》引发了大家对设计群体的责任与使命的深入思考,设计作为一种职业、作为设计师的个体行为、作为一门学科,当代的中国设计群体要通过设计实践来记录有形物质生活与无形社会文化的历史演变;要通过个人的设计作品来传承社会文化;要在质上要保障高品质的设计人才的输出,在量上要为社会提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有效供给。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艺术设计系系主任于炜教授的《丝路文化视域下中国陶瓷莲花纹样的历史演变及现实要义浅析》报告,基于陶瓷莲花纹样在丝绸之路文化视域下的演变,从时空维度、形态特征、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和合文化”提出对当代及未来有益的新的探索设想,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可持续融合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巴西籍博士研究生马库斯在《交互式人机交互界面:一个案例研究》中将人机互动与植物园艺结合,考虑到园艺是中国人广泛参与的活动,角度独特设计新颖,让大家眼前一亮。马库斯通过SISYS实验案例展现了特别是在城市和景观设计方面,物理计算和物联网推动超越传统界限的能力,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并为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做出贡献。

在22日的分论坛报告中,与会代表围绕东方设计概念体系、当代设计前沿问题、设计史与设计作品研究、设计师与设计教育、跨文化设计比较、儒释道与东方设计、城市整体设计、特色小镇与地域振兴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一带一路上的花文化等前沿话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与会代表认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倡议,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合作重点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沿线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要真正做到“五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化障碍。用创新的路径和方法设计文化桥梁,强化跨文化传通,有助于共创沿线国家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据悉,“东方设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发起,邀请海内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设计学者,聚焦设计学科前沿理论,关注实际问题。论坛旨在汇聚思想,整合资源,规划未来,创建世界范围内具有学术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的设计大平台。除了国际会议,本次论坛期间还举行了:第二届东方设计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东方智库专家聘任仪式、交大创新设计中心“中国创新设计指数”启动仪式、创新企业和创新产业的品牌示范、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工作会议等系列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ICID-SJTU)于2017年4月8日成立,依托于上海交大设计学科的传统优势和零号湾国际创新创业集聚区的产业活力,设计中心旨在建设成为面向国家创意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深度合作、产学研三位联动的平台。力图成为吸引设计从业者的“培训聚集地”、汇聚国内外优秀学生的“人才蓄水池”、助力创业人才的“国际创客中心”、产业创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上海交大创新设计中心是全国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创新设计”已经被学校列为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重点建设的“东方设计学”对强化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多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次会议以“文化通道: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为主题意义十分重大,研讨成果将有力促进以东方设计为核心的中国特色设计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动东方设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注: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周武忠、周予希、庞钰、孟乐整理)

猜你喜欢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机器人比赛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疾风图》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