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发展 促治理 促和谐
——四川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17-01-25四川省编办
●四川省编办
促发展 促治理 促和谐
——四川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川省编办
2011年7月,四川省正式启动新津县花源镇、大竹县庙坝镇两个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试点中,结合省“百镇建设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促发展、促治理、促和谐”为主题的试点经验推广到300个城镇。截至2016年底,300个试点镇以仅占小城镇总数不足15%的比例,累计吸纳了农业人口数的51.7%,为四川城镇化每年贡献0.62个百分点,成为我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最有活力的新天地。
重放权,激发自主发展活力,促区域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充分下放事权。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原则进行规划,破局“千镇一面”的困境,使每个镇定位在最佳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截至2016年底,试点镇平均承接县级部门90余项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着力扩大财权。5年多来,300个试点镇已累计完成以水、电、路、气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投资321亿元,建设项目近1000个。三是适度赋予人事权。推行“县管镇用”方式,将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权下放到乡镇,把试点镇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
重创新,优化执政资源配置,促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根据试点镇不同产业特点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构建体现区域特色的管理体制。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在工业园区特色镇,实行镇与功能区“镇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在旅游观光特色镇,引入国有公司和社会力量负责景区经营,政府职能实现了从建设、营销、招商、管理并重向以监管和服务为主的转变。在现代农业中心镇,着力提升试点镇农业产业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二是创新运行机制。围绕强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三大职能”。综合设置党政工作机构。同时,打破人员身份岗位限制,统筹使用编制,提升人员编制使用效益。三是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社会监管,畅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确保行政权力在群众的监督下公开透明运行。健全网格化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结合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处罚权改革工作,70%的试点镇将县(市、区)执法队伍延伸派驻到镇,有效解决之前“乡镇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难题。
重民意,构建服务型政府,促基层和谐稳定。一是健全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机制。各试点镇将承接的所有行政许可和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向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二是健全均衡多元的公共服务机制。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投入和运行机制。在对127个试点镇抽样统计中,平均拥有幼儿园和中小学6所,医疗卫生设施数9.8个,卫生院职工80名。三是健全动态跟踪考评机制。试点镇普遍建立考评奖惩体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
束管理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主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通过成立公共决策和事务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论证、决策听证与咨询机制和民意征集吸纳机制等方式,围绕重大公共事项等开展决策咨询。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团和社区相互支持,社工、义工和优秀外来工相互补充的“两社三工”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工作力量,帮助政府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