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生活中的哲学力量
2017-01-25张月梅
张月梅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论现代生活中的哲学力量
张月梅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什么是哲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多少人试图回答,但最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它是有力量的。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哲学就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哲学从来没有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种隐性的姿态伴随着人们的左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成为这个快速运转的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天随着大机器的高速运转而忙碌。在现代化快节奏的今天,人们都在匆忙间投身于具体的工作,疲于为物质生活奔波,尽量将自身的物质价值最大化。物质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物质成了统治人们思想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好像已经远离了生活,被当下人认为是一种无力无为的学问。其实,哲学并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古老晦涩的学说,也不是仅供少数专门学者研究的深奥学科,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形之中应用并指导人生中的各个时刻。当下,哲学在人们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从人的生命到社会的发展到宇宙自然,哲学的力量无处不在。哲学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对世界和人自身的一种最深层次的挖掘,是向最自然最本真层次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始终鞭策人们追求人性的最高尊严,追求个体的自由解放,追求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美好前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就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利用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最终通过实践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现代生活;哲学;力量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和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特定的文化,时代精神便是时代文化的核心与精华。而哲学就是凝聚在时代精神中的一种思想,是其全部的核心与精华。对于哲学这一古老的话题,历经千载而绵延不绝,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理论,与现实紧密相关,它在人们改变现状、开创未来的道路上始终显示一种无声的力量。
一、何为哲学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说过,“哲学不提供具体知识,它只提高人的境界”。从这一层面来讲,哲学不是一门具体应用的科学,它不教人生存的手段,而是教人生活的态度。因此,有人认为哲学是“无用之用”,是谓“无用之中有大用”。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它是极为少数专业哲学家的专利,还是大众的产物?很多人认为,哲学是哲学家们在高高的殿堂研究的产物,它是一种很难理解的高深理论,哲学家都是异于常人的怪癖之人。由于这种认识,哲学被现实生活中的人主观上屏蔽了。但实际上,哲学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它伴随在每个人的身边,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哲学家,只是他们不自知而已。
什么是哲学?对于这一问题没有一个直截了当的标准的答案。哲学史上历代伟大的哲学家们,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始终未对哲学这一范畴做过公认一致的界定。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有人从知识论的层面界定哲学,认为世界观就是哲学;有人从认识论的层面界定哲学,认为哲学就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和依据;有人从价值观的层面界定哲学,认为哲学就是提升境界的学问;有人从方法论的层面界定哲学,认为哲学就是一种方法。大家相对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哲学研究的是“What is”,系动词“是”以及“将要是”(to be)和“正在是”( being)。大家在不断追问“是什么”和“为什么”。
我们每天在不停地追问“什么是”“怎样是”的时候,我们都是哲学家。哲学家不是高高在上的妄自尊大。哲学史上确实有很多像明星一样耀眼的哲学家,为哲学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中有很多人不是职业哲学家,像斯宾诺莎和休谟。休谟不仅在哲学上具有伟大的成就,而且为人非常谦和,他和苏格拉底一样从不认为自己拥有大智慧,所以才不断去追求。像柏拉图一样的哲学家也是大有人在的, 他们认为哲学是少数精英的产物,哲学应该在高高的殿堂,而哲学家也应该是绝对的统治者。柏拉图的观点影响了后来很多的哲学家,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通病。
在我国,提起哲学大家就会想到“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认识来源于苏联教科书。大家接受了这一观点后,几十年来一直把它当作一种常识,至于这种常识如何来的,是否正确,很少有人去追问,却把它当成一种立场。那么什么是“世界”?什么是“观”?是否去认真地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哲学逐渐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些学者接触到马克思的原著,才以一种崭新的视角研究马克思哲学,才使哲学又在中国大地上焕发生机和活力。哲学恢复了活力,就会显示出无穷的力量。
二、哲学是使人智慧的力量
“哲学”一词在西方起源于古希腊(中文“哲学”一词是上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的),原义是“爱智慧”。爱智慧、追求智慧是西方哲学的传统。从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起,古希腊哲学转向求知,我们看到智慧是古希腊哲学的追求目标。千百年来,这种追求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这种追求始终如黑暗中探索光明的脚步,生生不息。
哲学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不会提供具体的答案,而是追寻产生的根源。它不会找一条具体的解决途径,而是思考事物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它存在的前提和依据。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在追问人类思想、人类文明的最深的根基是什么,因此,哲学是人类思想和人类文明的地基。
(一)生存智慧。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外在生活的技术、技巧和发明的积累。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运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外面的世界,自然界随着人类活动打上了人类的烙印。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学会了和外界的接触与交流,也学会了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由最初的渺小变得强大,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与自然双赢共进、和谐相处。自从人类学会了摩擦生火,就把自己和动物界彻底分离,迈向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步,开启了自然力为人类生存服务的新阶段。在人类自身的繁衍方面,在原始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为了延续下去,十分重视自身的生产,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古代生殖崇拜的神话故事,这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
(二)理论智慧。亚里士多德说:“智慧是关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科学。”理论智慧是人们对真理本身的追求,不计功利的热爱,不把它当作实用的目的去追求。它是纯粹的理论,只需要考虑自己的逻辑。爱智慧就是反思,就是追求智慧,追求至知。这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古希腊人对智慧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们的爱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然后去追求智慧。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思维和古希腊不同,中国人追求智慧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一旦认为有了智慧就没有了追求的动力。所以,中国人缺乏对自己拉开距离、反省自躬、深入考察的态度,在古代哲学方面难以企及希腊哲学的高度。理论智慧是一种超越性的态度,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实用效果,而是追求真理,就是要把大智慧当作永远渴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必须永远去追求它。所以,哲学思考的不是具体的问题,而是存在于事物背后的深层次的思想,追问这些深刻的思想是使人智慧的动力。
(三)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尼科马克伦理学》。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分为技艺、创制和实践。实践哲学是关于善(德行)的学说。实践智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终极善的永恒追求。理论智慧是追求真理的,实践智慧是追求价值的,对价值的追求存在于实践过程中,良好的实践自身即目的。社会生活方式与组织的思想、意志集中,从而产生出一种普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实践智慧的体现。马克思在17岁时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体现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实践智慧源于生产生活,在实践中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方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的问题。这是人的本质力量最集中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所在。
马克思说:“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三、哲学是使人崇高的力量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的学科,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都是“使人成为某种人”的学科。具体科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在某一领域具有某种技能,是教人生存的。哲学是对人生进行系统反思的,缺少哲学修炼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是有缺陷的。哲学是培养全方位的健全人格的,以追求人的高尚的道德为目标。
崇高属于审美的范畴,是高、远,是人们渴望的目标。按照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目的不是外在的,一个能够当作目的看的事物一定是自己规定自己的内在目的[3]。自然的最高目的就是这个自然系统的顶点,这个最高目的就是人。人们能够将自然的其他一切目的归于自己的目的之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形成一个目的系统,这就是文化。文化是自然与实践的结合的桥梁。既然人是自然的目的,那么人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类理性的自由。这种理性的自由体现在它的道德活动中,所以,自然之最高目的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类理性的“至善”。“至善”就是崇高,它是人的文化的“终极目的”,是幸福(自然)与德行(自由)的最高统一。人们用道德的普遍有效性(绝对命令)来抑制激情,表达了人性的尊严,是崇高的。
崇高思想不仅表达了美学层面的含义,而且昭示了道德崇高的哲学精神。崇高概念来自内心深处,不仅表达了人们审美的主观体验,也包含深刻的道德情感,将主观道德目的形而上为普遍的目的,以此来拓宽生命的维度、提升精神境界。因此,哲学是使人崇高的,它是我们现时代构建精神家园的基础。人类文明的历史,离不开哲学发展的历史。黑格尔说过,“哲学史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借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4]。哲学能够透过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深入人的终极本质:自由、幸福和崇高。
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与自由,这是整个人类的目的。马克思哲学在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提出“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元设。共产主义实现之前,幸福和自由始终处于异化状态。作为克服了异化的幸福是自由的,克服了异化的自由是幸福的,共产主义是幸福与自由的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带领全人类奋斗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性。
四、哲学是使人自由的力量
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但又不完全是自然的存在,人具有理性。作为自然的人,要服从自然法则的支配,是没有自由可言的。但人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存在物,人的理性又不能完全服从于自然法则,还要遵从于理性自身的法则支配。人必须遵守自然发展,不是必须而是应该遵守理性法则,所以理性发展的命令式是“应该做什么”。人们根据实践的需要,根据道德要求自己制定一定的准则,然后自己遵守,这就是自律。在自然领域,自然法则是知性的法则,作用于自然存在物的领域,是必然的法则。道德法则是理性的法则,作用于实践的领域,是自由的法则。自由不是主观臆想,随心所欲,它是主观意志必须要与实践理性的形式相结合。将主观意志客观化,上升为对一切理性者的意志都普遍有效的客观法则,或者是将这种普遍有效的客观法则当作自己的主观意志的时候,就是自律。
自由和道德都是实践领域的范畴,自由意志和道德是相互伴生的,没有没有自由的道德,也没有没有道德的自由。在实践领域,人除了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主要受自身理性的支配,自身理性受自由意志动机的引导。普遍意义上的动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获致普遍的道德意义,最终实现人的本质自由存在。道德自由是意志与理性的统一,哲学中的自由是实践理性的最终追求,只有在生活世界中,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将道德情感置于普遍理性的规范中,道德自由才能得到实现,道德情感才能升华。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以现实问题为起点的”[5]。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必须从马克思的研究起点出发,这个起点就是生活在一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感性的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研究人的自由,必须从劳动实践出发。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与压迫,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不自由与压抑,得出共产主义的自由个性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6]的结果。
五、哲学是使人深刻的力量
哲学的力量还体现在辩证法中,“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7]。也就是说,现存的一切必然要在现存的矛盾中灭亡。所以哲学可以通过批判与反思现存,指导人们去追寻生命的真谛,也可以指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
通过批判和反思才能深刻。哲学的本质是批判的。批判不是批评,而是分析、判断,是在肯定事物的同时看到否定的一面,是用辩证的方法对待事物。批判是对一切生活常识的批判,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知识,甚至千百年来传下来的常识的批判。就像柏拉图的洞喻理论,在洞穴里看见的永远是火光映在墙上的影像,出了洞穴,才看到外面花花绿绿的真实世界,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笛卡尔说,我怀疑一切,唯独不怀疑这个怀疑本身。有了批判的精神,才能更接近事物的真相,才能获得知识、达到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其基本方法——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其物质力量——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也是批判的、革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
与批判的本质一样,哲学也是反思的。哲学反思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思考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深刻的哲学反思是对理论过程和结果的不断反思,是对社会历史进程和人的存在的本真状态的不懈追求过程。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自称自己无知,认为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又怎会认真去思索生命的意义。人生需要系统的反思,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觉解”。世界太复杂,人生也太复杂,不时时进行归纳和整理、反思和感悟,人生可能会弄得一团乱麻,甚至走向极端,因此,人生需要这样一种辩证的智慧。当今的世界,人们如果能够每天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整理与反省,那么人们离幸福也许就近了一步。反思让人们不再梦幻、不再执迷于物质,让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生命在哲学中升华。
今天的中国,就是有了反思的力量,才能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才能够从林林总总的现象和以往社会的经验中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才能够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开启了“一带一路”的划世纪的宏伟工程……
六、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目的是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它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自由的,要想完成人向人的真正本质的复归,必须改变现存的世界。
我国当前,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实现人的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因为我们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马克思始终认为理论只有与群众相结合,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精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不仅体现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是鞭策民族和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
七、结论
不管人们对哲学如何理解,哲学始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人们不断对世界和生活以及人自身问“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时候,就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哲学的力量也始终伴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始终。它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让人们获得智慧,让人们远离浮华,沉淀深刻,让人们遵守规律,获得自由,让人们脱离卑微,迈向崇高。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力量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哲学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是走向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
[1]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2]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3]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18.
[4]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
[5] 王伟国,王树荫.唯物主义视阈下马克思的自由理性与实践价值[J].求索,2016,(7):71.
[6]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7] [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3.
[8]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责任编辑:徐雪野 李彬琳〕
论点摘编
论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的三个维度
陈鹤玲、胡立法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3期撰文指出,民生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2012年以来,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阐述自己的民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有其深刻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合理借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习近平的民生建设思想内涵丰富,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则是“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思路是“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习近平的民生建设思想特点鲜明,民生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民生建设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有机统一,民生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是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学。
(徐雪野 摘)
2017-01-26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生命幸福观的价值逻辑与价值教育”(15KSE04);佳木斯大学科研骨干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人之生命的自由追求——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思想研究”(2016JDGG01)
张月梅(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B018
A
1000-8284(2017)04-0126-05
基金成果传播 张月梅.论现代生活中的哲学力量[J].知与行,2017,(4):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