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日俄国防工业创新平台的模式研究

2017-01-25徐希悦姜明辉

知与行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防工业科研机构国防

徐希悦,姜明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美日俄国防工业创新平台的模式研究

徐希悦,姜明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纵观世界国防工业发展史,美日俄等国家的国防支出根据历史环境的变化有上升也有下降,但各国对于国防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近三十年来,创新引领发展的思潮已经席卷全世界,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国防工业创新研发平台的投入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了门类众多、体系完善的国家国防工业创新研发体系。基于各国创新模式的不同特点,美国建成了包括NASA(美国航天局)、DARPA(美国国防部先进项目研究局)、美国联邦实验室、大学的附属研究中心和防务承包商在内的各级创新研发机构。而日本的研发机构多依托大型企业建立,三井造船等是日本国防工业的核心研发机构。俄罗斯的研发系统承接自前苏联的研发体系,以第一、二、三、四、五中央研究院为核心。总体来说,无论是在美日俄,还是整个世界各地,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经济、国防、民生等进一步发展的唯一手段和途径,而创新研发平台不仅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国防工业迅速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以来,创新浪潮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国,促使我国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投入和支持,而美日俄国防工业创新平台体系的发展也给我国下一步国防创新平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防工业;创新平台;创新成果

一、引言

从世界国防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找到几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国防政策一直遵循的是乔治·华盛顿的哲学思想,即避免与国外发生冲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扮演了一个军火供应商的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国防投入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增长的阶段。直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形成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军事大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联解体,美国针对新的世界形势,制定了新的国防发展战略,一方面,美国继续保持军事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开始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发展高新技术和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商业环境”。目前来看,美国依旧是世界上国防力量最强大、国防科技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在国防工业创新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发展方面,美国也位列世界首位。

一战前后,日本的国防工业发展以侵略型武器为主;二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宪法中规定“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此后几十年日本国内以发展经济为主,国防工业也在同步发展。作为美国的盟友,美日在国防领域进行了多项创新合作,例如美日网络及太空合作等。日本向来重视创新合作和研发,已经建立了多个创新研发平台,三菱重工、三井造船等均是日本舰船工业最重要的科研基地。

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由弱到强、由盛而衰的发展历程。前苏联作为与美国并列的两个军事大国之一,曾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国防创新工业体系,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继承者,实力依旧雄厚。俄罗斯在国防工业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尤其是跨境的平台合作,是俄罗斯输出国防技术,助推国内经济增长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纵观世界国防发展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日俄为代表的国防大国都将主要的力量集中在国防工业科技创新、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和最新型国防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上。这种创新引领世界的发展趋势在最近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尤其明显,并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尤其是创新技术研发平台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科技进步、技术共享以及军民融合,对我国下一步创新平台的建立和运营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美日俄国防工业创新技术共享协作平台的发展现状

(一)美国国防工业公共创新机构

美国的国防工业公共创新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NASA和DARPA、美国联邦实验室、大学的附属研究中心(UARCs)和防务承包商。

1.NASA和DARPA。在美国众多的国防工业公共创新机构中,NASA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创新研究机构,而DARPA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防创新部门。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全称是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创立于1958年,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开展太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NASA总部下辖10个研究中心,例如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密西西比州圣路易斯的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等,其研究计划有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太空实验室等。NASA 是地球上最权威的航天局,太空实验室的建立、阿波罗登月计划都源自NASA的研究和开发。

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全称为美国国防部先进项目研究局,主要负责国防工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所承担的项目多为风险大且跨军种的中、远期项目。成立40多年以来,DARPA研发出了大量先进的武器系统,同时引领着世界武器装备研发的潮流。

2.美国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主要隶属于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等联邦部委,是美国国防工业发明创新的尖端力量。在管理方式上,美国国家实验室主要采用国有民营”(GovernmentOwned - Contractor Operated, GOCO)制度,即将国家实验室委托给大学和非营利性机构,依托大学中已有的实验室或者根据需求在大学中新建立实验室来发展国家级的实验室。“GOCO”制度为美国联邦政府和国家实验室之间搭建了桥梁。由于有了这种缓冲桥梁,即便是联邦政府对于联邦机构的资金支出和研究方向有着严格的规定,国家实验室也可根据运营方的相关政策自行调整发展策略,使得对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符合公共创新机构的特点,更加符合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

在所有的国家实验室中,能源部的17个国家实验室是典型代表,这17个实验室总共管理着超过125亿美元的公共资金。它们之中有16个采用“GOCO”管理制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及阿贡国家实验室等。

根据其特定的科研技术,每个实验室均有其不同的系统。以最概括的类别来分,实验室的研究集中在能源、武器和基础科学等方面。能源实验室包括位于科罗拉多州戈尔登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等,主要致力于核能、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武器实验室有位于新墨西哥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要致力于武器装备的研究和开发,也包括对美国核武库在内的相关技术系统和组件进行开发和维护。基础科学实验室主要针对那些需要大型设备的宏大科学问题,位于伊利诺伊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高级光子源项目就属此类。这些实验室是美国国防工业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系统。

3.大学的附属研究中心(UARCs)。大学的附属研究中心,是与美国各知名大学相联系的国防战略研究中心。1942年,约翰普金斯大学创建的应用物理实验室标志着UARCs的诞生,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UARCs成为致力于研究对国防部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和技术的核心机构。例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立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所(GTRI)应用系统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士兵纳米技术研究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应用物理实验室,等等。

4.防务承包商。美国的防务承包商自身也拥有众多的世界知名的国防创新研究机构,位列第一的防务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旗下的臭鼬工作室是该公司的高级研发部门,先后设计了美国空军第一种服役的喷射战斗机P-80,还设计了F-117 夜鹰战斗攻击机等产品。臭鼬工作室的最大特点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时间条件下,研发设计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飞机。1976年,臭鼬工作室开始展开第一代可侦测性飞机的研究计划“拥蓝(Have Blue)”。其他洛克西德产品还包括两倍音速战斗机F-104,L-1011三星宽体喷射客机,美国最大的C-5银河喷射运输机等。排名前几的防务承包商还包括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波音公司(Boeing)和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等,这些防务承包商拥有的创新研发机构也是美国国防工业创新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国防工业创新研究机构

日本国防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先民后军”,以商业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推进军事领域的创新。日本创新一直遵循“技术引进带动技术立国”的发展道路,日本鼓励民间机构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再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的创新竞争能力,这些创新成果首先应用于市场前景最广阔的民用工业部门,再有选择性地应用于军事领域。由此可知,日本国防工业创新的主体来自于民营企业或者公司。

日本武器装备科研任务主要由防卫省直属的技术研究本部和大型私营企业的研究机构承担。此外,一些大学所属研究部门以及民间科研机构也开展部分国防科研活动,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多层次的国防科研管理体制。政府对于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实施行政管理方式,而对于民间和大学科研生产机构,则采用合同方式管理。

私营军工企业是日本武器装备科研的主要力量,这些企业承担的国防科研项目约占日本国防科研项目的80%。私营企业的研发机构是日本国防科研的主力,借助民间军工团体连接国家管理机构和民营军工企业,真正做到藏军于民。

由于日本不能够大肆公开发展军学科研,大量科研力量隐藏在技术研究本部之外的独立行政法人研究机构和大学研究院,许多为军队服务的研究费用未计算在内,一些学术和工业团体集聚了大量的科研力量。目前,日本全国自然科学研究单位有16 248个,直接从事人员约835 700人,占总人口的0.65%,其他人员还包括助理以及技工。这些研究人员开展的项目中,有许多与军学直接联系的项目,如研究火箭、电子、原子能、飞机等,相应的研究经费也混杂在一般项目开支中。

日本的国防科研体系建设平台可以分为国家科研机构平台、企业科研机构平台以及大学和科研院所平台三大类,国家科研机构平台包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宇宙航空开发研究机构、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海洋开发研究所等;企业科研机构平台主要包括三菱重工、三井造船等企业的研发平台;大学和科研院所主要包括东京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的创新研发平台。

(三)俄罗斯国防工业军事研究机构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大幅度投资发展国防工业,从而促使苏联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军事工业体系,同时苏联也成为世界上国防力量最强大、武器装备最全面、军备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随着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接收了前苏联70%以上的军工企业,80%的科研能力,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90%的科技潜力,军事科技工业体系基本保持完整。

俄罗斯的军事科研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国防部所属军事科研机构、国防部所属军事院校的科研机构、俄政府和地方所属科研机构。

1.俄国防部所属军事科研机构。前苏联国防部所属的军事研究机构是俄罗斯武器装备研发中的核心力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防部接收了43所科研院所,主要包括了国防部第一、二、三、四、五中央科学研究院。

这五所研究院的研究范围基本涵盖了国防产业的方方面面,但研究领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防部第一中央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海军舰艇和潜艇。第二中央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领域集中在防空、飞行与反导武器系统。第三中央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集中在陆军武器装备开发和技术应用论证方面。第四中央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进攻性武器、反导防御、太空武器战备等。第五中央科学研究院是俄军主要的军事通信电子战武器技术研究机构。

2.国防部所属军事院校的科研机构。俄罗斯的军事院校可分为高等军事学校、中等军事学校、军事专科学院、总参军事学院、军事学院、设在地方大学的军事系等几种类型。军事院校的教学人员经常参与武器装备的研发和论证工作,他们是俄罗斯国防工业创新研究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3.俄政府和地方所属科研机构。这批科研机构隶属于俄罗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一些军工联合体,它们也承担着一些基础性项目、前瞻性项目以及俄罗斯国防工业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直接或间接地为俄罗斯军事技术科研服务。这些科研机构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国家科研机构、部门级科研机构、各军工联合体所属的科研机构和各类大专院校所属的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职责是承担前瞻性强、创新度高、国防科研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并对设计局提出的武器设计方案进行最终的鉴定和修改,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安全性做出权威性的最终结论等。这些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包括茹科夫斯中央空气与流体动力学研究院等。

部门级科研机构主要是国防科技工业各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科研机构,主要进行专门性和具有针对性的国防课题的研究,这类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通过合同方式获得。

各军工联合体所属的科研机构主要围绕产品型号设计和生产开展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企业。这类科研机构包括“金刚石”设计局、“火炬”设计局等。

各类大专院校所属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开展基础性研究,并且以合同的形式承接国防企业和研究院的科研课题和项目。

三、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了种类繁多的创新技术共享协作平台,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隶属于国家发改委的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军委装备发展部的有国防科技国家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另外,我国国防工业体系中还包括一批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从事国防工业研究和生产的科研厂所。

总体来说,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国防工业的研究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美日俄国防工业创新研发机构和平台的发展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创新研发平台是推动国防工业加速发展的原动力

一个工业体系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在近些年都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国防工业创新研发体系,尤其是美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让整个世界震惊的国防创新成果。美国的实用性创新是针对市场或者军事需求的原型发明,而这恰好是美国出类拔萃并让其他条件优越的国家落后乃至失败的首要原因。美国一直注重引领性原型科技创新。美国的创新技术首先从军事领域脱颖而出,围绕维持世界军事优势展开。

我国近几年也在提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战略,我国的国防创新平台和美日相比,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美国社会无论是国防工业还是基础工业体系,所散发出的创新改变世界的力量让世界震撼,也应该是我国各类创新协作平台所需要学习的。

1.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在国防工业中,创新技术共享协作平台的建立宗旨应该瞄准创新,科学研发的环境也应该更加自由和轻松。

2.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措施之一是广泛引进高端人才,措施之二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在高中和大学的教育中引入创新,引导青少年认识创新、开展合作创新,不断培养创新人才。

3.政府大力支持创新。创新需要基础科学作为支撑,而基础科学的研发只能由政府所主导,打造一个全社会崇尚科学、踊跃创新的整体环境也是非常必需的,政府对于创新平台在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也是进一步促进创新的必然因素。

(二)创新平台应该依托高校和大企业建立

美国的国防创新机构主要依托世界知名高校和防务承包商建立,日本的国防创新机构主要依托大型企业建立,而俄罗斯和我国的一样,国防工业的创新技术共享平台多是由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这种科研院所的好处在于:第一,它可以保证一个国家国防工业创新活动的专注性;第二,它的保密工作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第三,政府支持的科研经费比较充足。但其也有缺点,比如,创新的方向过于固定化,政府的干预力度过大而导致创新的方向偏离,自由度不够,行政命令过于烦琐。我们应该鼓励国防工业的创新平台依托著名高校和大型国防企业建立,最大力度地激活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依托高校的创新平台不仅可以利用高校已有的平台资源,也可以同时培养国防工业的优秀人才;依托于大型企业的国防创新平台,可以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方针政策的实现,也可以进一步贴近市场的需求。

(三)重视中小企业创新协作平台的建立

从美国和日本国防创新机构的组成来看,美国的国防创新首先开始于军事领域,然后再逐渐转化,实现“军转民”;而日本的国防创新首先就开始于民间企业和组织的模仿再创新,寓军于民是日本国防体系的主要特征。我们在现阶段也在提倡军民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国防产业创新协作平台的作用将会无限放大。美国和日本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国防创新的活力和能力,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法律、措施、计划等,从军事需求、资金资助、成果转化、装备采办等各个环节,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提供必备的支持。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市场需要有针对性的民用产品,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可以填补这样的空白。另外,中小企业创新协作平台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中小企业参与国防也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因为除了国防重大关键技术以外,还有一些边缘的技术的开发需要中小企业创新协作平台来研发,这对于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创新协作链条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四)建立针对国防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平台

从总体上看,我国国防工业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专门从事国防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平台也是比较少的,基础研究在装备科研经费总额中占比较低,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尚不能解决的诸多关键问题,如民用飞机机身材料等,其根源都是因为基础研究的不足。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国防领域的基础研究机构相当完善,并且成果斐然,除了NASA是美国国防领域最大的公共创新研究开发机构之外,美国能源部属的国家实验室也是美国国防基础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

我国应该进一步依托各知名大学现有研究机构建立以基础研究开发为核心研发内容的创新研发机构,一方面,可以填补我国在基础研发领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培育更多的高端人才。另外,政府资金也应该更多地投入国防基础研发领域,政府政策也应相应的向基础研发领域倾斜,努力打好国防工业体系的根基。最重要的,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和储备一批真正热爱国防产业、愿意投身国防基础研发产业的高端人才,这将会是我们国防工业体系真正走向完善的最关键一步。

四、结语

纵观历史可知未来趋势,创新引领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多年将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思想。我国的国防工业已有非常好的发展基础,并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研发成果,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在重点开展高端技术、重大技术和国防关键技术开发的同时,也应该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渐建成一个基础扎实、创新平台覆盖所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机构管理和运作协调完善的国防工业创新发展体系,为走向更高端、更精密、更智能化的国防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1] 计宏亮.透过数据看美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EB/OL].搜狐公众平台,2016.

[2] 贺昕.美德日韩的国防创新体系与军民融合研究的发展[J].军民结合研究,2016.

[3] 田浩.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J].欧亚经济,2015,(2):52-67.

[4] 陶春,安孟长.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脉络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13):49-52.

[5] 邱海韬,沈忠.联合研发的典型案例分析[J].太空探索,2013,(9):50-53.

[6] Scott Andes, Mark Muro, Matthew Stepp.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国家实验室(上):具备的资源[Z].澎湃研究所,2014.

〔责任编辑:张 毫〕

2017-02-10

徐希悦(1968-),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技术创新及管理研究。

F416.48

A

1000-8284(2017)04-0086-05

国家安全研究 徐希悦,姜明辉.美日俄国防工业创新平台的模式研究[J].知与行,2017,(4):86-90.

猜你喜欢

国防工业科研机构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美国国防工业供应链对外依赖情况
美国巩固提升国防工业供应链能力的举措及启示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试 着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