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叙事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7-01-25张云德范锦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高校教师理论课

张云德,范锦梅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道德叙事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张云德,范锦梅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道德叙事法作为一种集故事性与价值性为一体的教育方法,具有提高受教育者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等教育价值。实践中,将道德叙事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遵循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价值引导与生动叙事、叙事针对性与主体多样性、叙事法与其他德育法有机统一的运用原则,还要通过构建多元化、交互性的叙事主体,选取有针对性、生活化、时代化的叙事素材,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和生动精炼的叙事语言,营造良好的叙事氛围和情感场域,注重叙事后的讨论和价值引导,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道德叙事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原则;运用策略

道德叙事法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德育方法,是指教育主体将蕴含着道德价值的故事,如寓言、童话、神话、历史故事、生活事件等,借用口头、书面、图片、视频等传播手段,或隐或显地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反思、道德成长和品德生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简言之,道德叙事法就是指叙事主体将蕴含道德价值的叙事客体以多样化的叙事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促进其品德生成的一种教育方法。道德叙事法集生活化教育内容、故事化教育形式、价值性教育目的于一体,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道德叙事法的运用价值、运用原则及运用策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叙事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道德叙事法具有主体多元化、内容生活化、方式多样化等特征,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教学内容的可接受度,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仍然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理论为主导,片面注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却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得大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理论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道德叙事法具有叙事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提倡叙事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功能的发挥。首先,将道德叙事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能够作为叙事主体讲述承载道德价值的历史故事、生活事件和个人经历等。其次,在故事讲述结束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针对道德故事所蕴含的现实价值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二)有利于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吸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教师通过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目标决定了这一课程必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理论性,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内容如果远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就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吸收。道德叙事法强调教育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的叙事内容和叙事素材,生动形象地讲授教育内容、传递教育价值,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三)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采用“告白式”、“劝诫式”的道德灌输和条理说教,缺乏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道德叙事法主张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如以图文并茂、短小精悍、交流互动的生动方式代替枯燥单一的面对面的说教模式。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字材料、时政图片、视频短片等作为叙事素材,并借助新媒体技术将故事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使他们轻松理解并接受故事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另外,教师在运用道德叙事法时,可以引导大学生创新形式,开展多样化的集体叙事,如针对某一教学主题,引导大学生自编自演相声、小品、历史剧等,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体悟所述故事所要传递的思想道德价值。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吸引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高校教师在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运用原则,即要做到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价值引导与生动叙事、叙事针对性与主体多样性、叙事法与其他德育法的有机统一,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有机统一

“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人叙事”是现代叙事的两大发展方向。在宏大叙事中,教育者所扮演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的代言人和传声筒角色,在叙事中注重以豪迈宏大的口吻讲述历史名人、英雄领袖、道德楷模以及平凡人物中发生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不平凡的光辉事迹。个人叙事是一种以个体现实的日常生活事件为基础,通过教育者的讲述,让受教育者挖掘出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并接受其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属性,使得教育内容往往以承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宏大叙事”为主,通过“高、大、全”的完美道德形象来启迪受教育者,并引导大学生向这些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学习,以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意识,但因其远离大学生现实生活,从而难以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高校教师在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在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价值引导与生动叙事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叙事法所强调的叙事内容生活化、叙事语言生动有趣,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因此,高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单纯为了所叙之事的生动有趣,大肆渲染故事的细枝末节,而应通过叙事,将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思想道德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并在叙事过程中对大学生适时地进行价值观引导,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笔者认为,高校教育者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借助亲切可感的故事,将某种思想道德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但如果其在运用过程中,过于重视故事本身,而忽略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道德价值,就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教育者在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实现价值引导与生动叙事的有机统一。

(三)叙事针对性与主体多样性有机统一

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在性别、年龄、身心发展、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等特征。因此,高校教育者在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应从受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特点出发,对叙事素材、叙事方式进行仔细甄选。如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知识层次的受教育者,应分别选取与其性别和生理发展特征、年龄和认知发展规律、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相符合的叙事素材、叙事方式,做到叙事针对性与主体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道德叙事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四)叙事法与其他德育法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具有两面性特征。道德叙事法虽然具有内容生活化、主体多元化和价值内隐化等独特优势,能够有效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枯燥、灌输说教盛行的弊端,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道德叙事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度强调“生活世界”会造成对“理想世界”的消解和弱化,从而使道德失去其应有的光辉和强大的感召力。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运用道德叙事法,盲目夸大其作用,而应注重道德叙事法和其他德育法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道德叙事法只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而并不是完全替代。高校教育者如果认识不到道德叙事法的局限性,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道德叙事由叙事者、受叙者、事件(所叙之事)、叙述(对话)四个关键性要素组成。其中,叙事者和受叙者是道德叙事的主体,事件是道德叙事的客体,叙述是介体,既是连接、认识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又是道德叙事的核心和关键。高校教师在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把握好道德叙事的四要素,还必须在叙事环体上下工夫,即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叙事的良好氛围,以激发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升华主题也是道德叙事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叙事后组织受教育者进行讨论交流,并引导其领悟故事所承载的道德价值。因此,高校教师在将道德叙事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介体、叙事环体、叙事升华五个环节着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一)构建多元化、交互性的叙事主体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是融合统一的,因此,道德叙事的主体既可以是施教过程中的发出主体(教师),也可以是受教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学生)。首先,高校要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局面,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互换。也就是说,在课堂叙事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以叙事主体的身份来讲述承载道德价值的历史故事、生活事件和个人经历等。其次,高校可以邀请知名学者、成功企业家等进入课堂现身叙事,和大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道德体悟,从而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实践中,构建多元化、交互性的叙事主体,能够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权威、服从的关系升华为民主、交流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选取有针对性、生活化、时代化的叙事素材

叙事素材的选取,是高校教师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如在选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叙事素材时,必须以教材为主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取。具体说,高校教师在选取基础课叙事素材时,首先应当以总的课程目标为依据,以每部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精心选取有针对性的、蕴含道德感召力的素材。其次,教师所选取的叙事素材要贴近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历史大环境和生活周边小环境。高校教师所选的叙事素材不仅要有助于大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思想道德价值,而且要有利于激发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进他们对道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并进一步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在道德叙事过程中,要注意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选取与他们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社会热点或生活事件作为叙事素材,从而不但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排解一些道德困惑。再次,选取叙事素材时要注意与时代相契合,选取富有时代特色、紧扣时代脉搏的故事。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古代人们认为是美德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可能并不为众人所接受,如在古代,丈夫死后,妻子不能再嫁,这种对妇女守寡的道德要求在古代特别严格,而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和生动精炼的叙事语言

叙述作为连接叙事主体和客体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叙事的关键。因此,高校教师在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首先要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在传统社会,人们主要采用口述和文字的方式进行叙事,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进行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方式也因此逐渐多样化。实践中,以图片、音频、视频等为主体的多媒体网络镜头叙事以不可小觑的优势超越了传统的口头和笔头叙事,也因此成为了道德叙事法的主要方式。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搜集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字材料、时政图片、音频材料、视频短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故事的道德力量,并能够进一步解决单一叙事方式导致的叙事低效问题,如教师在基础课上,可以通过播放“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方式,讲述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蕴含乐观、坚强、执著、无私、孝心等精神价值的感人故事,让大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受到心灵洗礼,从而在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媒介,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育对象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高校教师在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语言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叙事语言的生动精炼尤为重要。叙事语言的精炼性要求高校教育者在讲述道德故事时,能够紧密围绕其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精心锤炼用词,力求表达准确传神、通俗易懂。叙事语言的生动性则要求叙事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叙事表达技巧,尤其是“说”的能力,而且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语言把叙事内容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此外,在叙事过程中,叙事者还要注意语气语调的正确运用,根据不同的故事情境和教育内容把握语言的轻重缓急、平和高亢,以提高叙事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进而增强道德叙事的教育效果。

(四)营造良好的叙事氛围和情感场域

叙事环体即叙事的环境,是指与道德叙事有关的,影响人们道德品格形成的外部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道德叙事要素。在道德叙事过程中,叙事主体根据特定叙事主题营造出的叙事氛围和情感场域对受叙者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恰当贴切的叙事氛围可以有效调动受教育者的情绪,有利于其快速地投入故事中去,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递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规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营造叙事主题所需要的氛围:首先,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积极热情的情绪调动和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真情所至、以情动人,才能使大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并增进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光影技术来烘托叙事气氛,如可以利用音乐、灯光、图片场景、视频等外部设施来为所叙之事营造出相应的叙事氛围,进而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所叙之事的情感场域之中,以激发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增强道德叙事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叙事后的讨论和价值引导

道德叙事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发掘出故事所要传达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规范,并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叙事者如果只是对故事进行叙述而不去对其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受教育者只是对故事情节的感动而没有对故事价值进行感悟,那么就无法达到道德叙事的真正目的。因此,在道德叙事过程中,升华主题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叙事后的讨论和价值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将对道德故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有助于其在日常的“道德实践”中自觉以“理性认识”为指导,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总之,高校教师在叙事结束后,应组织大学生对故事内容和所含价值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然后对他们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价值层面的引导,并督促其从道德故事中提炼出自身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充分发挥道德叙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傅修延.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5-8.

〔5〕曹亚琴.再论道德叙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6-129.

〔6〕刘新玲,朴素艳.道德叙事及其借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3):54-58.

〔7〕黄月细.高校德育:在叙事与理论之间〔J〕.社科纵横,2012(10):142-144.

〔8〕潘 莉,王 翔.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0-12.

责任编辑 芳 晔

G641

A

1009-1203(2017)03-0122-04

2017-04-23

张云德(1965-),男,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公民道德教育。

范锦梅(1992-),女,甘肃康乐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高校教师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