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档案里的新发现
——《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的内容及其价值
2017-01-25朱丽
朱丽
(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老档案里的新发现
——《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的内容及其价值
朱丽
(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1936年由洪洞会文斋刻字局出版的《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是关于同蒲铁路的一份重要史料,现珍藏于山西大学文学院资料室,为独本。20世纪上半叶阎锡山在山西主政时期,山西各界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历经艰辛修建的同蒲铁路为《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火车路歌对修路之前民众对修路的期待、修路期间遇到的困难、铁路修到洪洞后民众对火车这一新事物的赞叹及产生的社会影响作了详细描述。这份珍贵的档案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我们今天研究同蒲铁路的历史和民国时期的山西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蒲铁路;《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档案;价值
山西大学文学院资料室珍藏有《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该便览歌于民国丙子年(即公历1936年)由洪洞会文斋刻字局出版,其中内容共十页。目前学界关于同蒲铁路的研究多集中在同蒲铁路与阎锡山的关系、同蒲铁路对山西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影响以及同蒲铁路在华北抗战中的作用等,而对于同蒲铁路与普通民众的相互关系方面研究者甚少。该便览歌则记录了民国时期同蒲铁路的修建始末,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有民众对同蒲铁路修建的一系列反应,这对我们从多角度观察同蒲铁路和民国时期的山西社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的编纂背景
《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为线装唱本,该线装本长约13厘米、宽约9.8厘米、厚度约为0.2厘米。在封面的正中央有“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字样为其题目;左下角写有“洪洞会文斋出版”,表明其发行处为洪洞会文斋刻字局;右上角为其出版年份“丙子”年,根据书中所载内容判断,该书应该是出版于民国丙子年,即公元1936年;右下角有“十”的字样,为火车路歌的总页码;全文约2400多字;作者不详。由于该书出版年代的特殊性以及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该线装文本成为当今流传下来的独本。
从创作背景来看,《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是193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同蒲铁路的小册子。关于同蒲铁路的修建,要追溯到民国时阎锡山当政时期。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掌握了山西政权,为了改变“山西地处高原,四境多山,文化未进,风气未开,较之其他各省,处处落后”〔1〕的现状,提出了“今能全省上下,毅然决然实行建设,使其他较次各省,视之有愧,闻风兴起,未必不足以提倡建设,开发实业,以求中国之进步与荣繁”〔1〕。因其留学日本的经历,他深深懂得“交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枢纽”、“铁路是现代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战争的工具”〔2〕。因此他把同蒲铁路的修建放在了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同蒲铁路之修筑,不仅有关山西之前途,对于整个的中国之前途,亦有莫大之影响也”〔1〕。所以阎锡山首先于1928年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修建同蒲铁路的要求,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他决定由山西本省“自筹资金”修路。同年10月,同蒲铁路开始正式勘测。1929年4月,阎锡山聘请德国工程师穆兰任测量队队长,1931年3月全部测量完毕。1930年,由于中原军阀混战,阎锡山下台,同蒲铁路也随之停建。
1932年,因战败而隐居的阎锡山,重掌了山西军政大权,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自身实力,他提出了“造产救国”的口号,并制定了《山西省政10年建设计划案》,其中的第五项则为修建同蒲铁路,旨在改变山西的政治、军事形势,沟通与内地的联系。因财政和现实需要,阎锡山决定选用窄轨,其理由早在1928年《津浦铁路公报》“路界消息”版块中便有提及:“一可节省经费,据各工程师估计,全路若用狭轨约需三千万元,若用宽轨至少非七千万元不办……二可与正太铁路打成一气,彼此易于衔接。”〔3〕同年10月20日,晋绥兵工筑路局成立,阎锡山调3万兵工修建同蒲铁路;1933年5月,北同蒲铁路与南同蒲铁路同时开始施工。兵工筑路的做法不仅节省了开销,而且“效率之高,纪律之佳,比之民工,尤为超越”。
同蒲铁路这一巨大工程的修筑,贯通了山西南北,连接了正太与平绥两条铁路,在促进省内交流的同时,也沟通了与省外的关系,使“全省一切建设事项,亦俱易进展”〔4〕。《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同蒲铁路的修建对民众的巨大刺激:“山西之一省力量,不求外力之助,拟完成此九百公里之铁路,其魄力,其精神,诚足以使人肃然起敬者,愿我国建设当局,各省建设当局,群起效之,则我国建设前途,殆非无望耳。”〔5〕
二、《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的基本内容
在《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中作者用大幅篇章介绍了同蒲铁路修建的基本状况,具体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同蒲铁路修建之前的状况、同蒲铁路修建之时的困难、同蒲铁路修建到洪洞之后的影响。
同蒲铁路修建之前,文中提到“我中国近时代风俗大变,制飞艇造火车巧妙百般”。体现了同蒲铁路的修建是在一个大变的时代,后又从中国古代的落后性来加以对比,“像古时程途事真来不便,或骑马或乘车或者轿肩”。之后的“古英人创机器国利民便,经发明加研究各国仿传”,机器传入中国“陇海路正太路各处修遍”,从各地铁路的修建来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之后满清政府被推翻、建立民国,中华大地一片欢腾,于山西土壤上,其中写道“阎锡山占山西一百余县”、“阎主任洪福厚五谷丰稔”,可谓说阎锡山对山西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蒲铁路修建之时,火车路歌先是颂扬了阎锡山在山西修建铁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谈到了修建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首先是原材料的问题:“洋石灰一桶沙堆积如山,凡工头寻铺保事才能办。”筑路过程中也遇到了偷盗事件,以致发出“劝世人要小心闲事少管”的感慨。夏季为筑路的最佳时间,然而夏季却往往酷暑难耐,“只热的当军人吁吁气喘,只热的老百姓成夜难眠”。相比自然环境的恶劣,牵动人民利益的事情更加严峻,“一块田几十亩车站全垫,弄一个即立穷合家悲咽”,可见修筑铁路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时代的大变,也带给了人民悲咽的情绪和痛苦的回忆。其中不仅仅是耕地被占,就在筑路过程中不小心发生的事故也无人负责,“炸死人不抵命向众先谈”。
《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中除了有写到修建过程中的问题之外,也有体现节省资金的政策,如兵工筑路,“修土路派村夫又用兵工,领一人每一月大洋三元”,兵工筑路政策的施行使当时节省了大量资金,还提高了筑路的效率。此外还采取先行售票的方法,“北起手向南展续修续垫,又卖票又运货广赚银钱”,一边修建铁路一边运营已修好的铁路,资金压力大大降低。
同蒲铁路修建到洪洞之后,在当时的洪洞引起很大的反响,“性急的数十里接着观看,还有那不能去心如油煎”。火车在民国时期是一个新事物,对于社会的各阶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火车到或早晚男女争看,祖携孙兄背弟娘抱儿顽”,“生意家掌柜移出城观看,小徒弟不敢去急的翻蹿”等。当时观看的民众即使被火车发出的汽笛声吓到,也是“只滚了一身土心也喜欢,众百姓都夸奖风俗大变”。火车作为新时代到来的标志,作为新时代进步的代表,在当时引起轰动。“不用骡不用马如飞一般”、“十日程挞火车一天往返”、“较人力较畜力愈千过万,比马车比汽车更快百般”等,火车路歌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在描写同蒲铁路修好之后在当时社会所引起的反响,火车速度之快是之前的马车、汽车所不能及的,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火车,更犹如一个观赏性的事物,犹如庞然大物一般令人新奇、令人向往。如其中写道,“假名的逛热闹实把景观,盼火车不来到心如大燃,若不见不休心连二连三,路两旁村中女等车夜半,听哨响伴姊妹跑步争先”,以及“头枕轨卧道木乘凉安眠,火车到不知觉脑袋碾阑,臂分家腿折断命归天”。可见在民众看来,火车就是一个新奇事物,对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即使是半夜火车鸣汽笛,男女老少也要起床争相观看,看不到甚至于内心焦虑,民众于茶余饭后还会在铁轨前休息,以至于发生惨案,才会有“只抛下孤儿寡左难右难”的悲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火车在当时民国时期的影响巨大,是社会风俗大变的一个表现,但从另一个方面也看出民国时期山西之民风淳朴,民众之见识不广,社会风气相比于其他省市来说还未完全开化,而同蒲铁路的修建刚好打开了这个封闭已久的局面,使得民众得以接受外来的事物,进而促进山西各方面的发展。
火车路歌的最后则是作者自谦的结尾,“闲无事作解聊胡编一串,不知道规合矩信口瞎谈,仰文人笑阅后注意加减”,其后一句“俗话多白字广恭请改添”,一方面说明作者的谦卑之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民国时期白话文已流传民间,俗语和白话掺杂在一起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整首火车路歌中所有的句子用的都是十言并且富有韵律美,十言的外在形式决定了火车路歌的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十言在当时属于一种新的写作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使得一些作品更容易流传,民众能更好地接受,从而更深入地改良社会腐化、陈旧、闭塞的风气,真正进入新时期。
三、《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的主要特点及价值
《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实际上是从一个普通人的客观视角出发,以活泼有趣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民国社会普通民众对同蒲铁路修建的一个总的认识和看法。作者是广大民众中的一员,因此他能更贴切地了解民众,了解下层社会,他所创作的火车路歌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声音与诉求。因此,火车路歌不仅仅是对同蒲铁路修建的再现,而且也是我们走近民国下层社会、了解普通民众的一份重要资料,其中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从对《新编同蒲便览火车路歌》的考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在内容上,该文不仅颂扬了同蒲铁路的修建,而且对同蒲铁路修建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也有所描述,并未隐瞒其修建过程中的种种不足,说明该文的撰写处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其内容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其次在语言形式上,通篇的十言一停顿的特点,使得全篇整齐而有韵律,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样的特点使得文章更容易在社会中流传,更多地为民众所接受,客观上也说明了诗歌文学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多的为民众所能接受的作品被创作出来。
在这两个特点中,第一个特点说明了火车路歌对研究同蒲铁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蒲铁路修建于1933年,距今已有80多年,而关于同蒲铁路研究的资料少之又少,对于同蒲铁路修建的过程以及修成之后的盛状更是无法考证,学者们对同蒲铁路的研究大多只能凭借当时的一些政府文件和与阎锡山相关的年谱,但是这些政府文件有时难免会掺杂一些主观宣扬精神在内,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困难,而该火车路歌正好是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出发,不涉及个人利益和国家的立场,这一点恰恰为其他研究资料做了一个补充,使得对于同蒲铁路的研究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火车路歌中不仅仅有颂扬时代、称赞同蒲铁路的描写,还对同蒲铁路修建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露:酷热难耐却没有相应的缓解措施;兵工筑路效率高却未从兵工角度出发来增加报酬;通车后票价昂贵;筑路占地毫不商量使得良田被占者合家悲咽;甚至于火车压死人无人负责等。这些方面的描写使我们能够更加了解民国时期的山西,也更加理解同蒲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对同蒲铁路和民国时期的研究更加深入。
火车路歌除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火车路歌出版于民国时期,因此它本身会带有民国时期文学所具有的特征,代表民国时期文学动态及发展的方向。火车路歌中的十言写作形式和俗语白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白话文在当时的社会已经广为流传,并为大多数人所使用,这种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白话的普遍应用也使得民众接受文学更加自觉。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局面,这种趋势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文学无疑是一场“革命”。白话俗语的出现、发展以及被民众所普遍接受使得文坛面貌焕然一新,从这个层面来说,火车路歌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
〔1〕周翼如.同蒲铁路与山西〔J〕.新建设(太原),1934(24):11-14.
〔2〕唐纳德·G.季林.阎锡山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181.
〔3〕同蒲铁路筹备之内幕〔Z〕.津蒲铁路公报,1928(14):83-84.
〔4〕山西同蒲铁路通车〔J〕.改进专刊,1935(10):1-4.
〔5〕杨汝耕.同蒲铁路及其未来之展望〔J〕.交通经济汇刊,1931(1):143-156.
责任编辑 文 丁
I226
A
1009-1203(2017)03-0107-03
2017-03-16
朱 丽(1964-),女,上海人,山西大学文学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学、档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