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017-01-25匡和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化公民培育

匡和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中山 528404)

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匡和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中山 528404)

由于政治社会化所固有的功能和特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从个体视角看,它不仅具有信息传递的双向性、间接性等独特优势,而且能够通过多个路径一并发力,还能够在特定时空下的特定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进行要素调配,确保具备相关支撑,使效果更为彰显;从社会视角来看,它能够在工作实践中确保人们自觉以价值理性矫正工具理性泛滥,使发展大方向不偏离,更具实效性。

政治社会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文化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1〕。政治社会化,由于其所固有的功能和特质,可以“拿来”作为协调、系统和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工具。政治社会化(Pol i t i calSoci al i zat i on)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政治社会化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实效性更为彰显。

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必然选择

人类政治社会化现象最早可溯及古希腊城邦的斯巴达军事专制和雅典时代,以及中国的先秦时期。那个时期,人们已明确意识到了教育在完成人的各种知识积累并使之成为合格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初,如何利用学校、政党和政府机关进行正规的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政治忠诚感以及如何面对日益增强的狭隘的民族意识成为了学术界关注政治社会化问题的两个主要焦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不仅带来了新的制度上的对立,也产生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危机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每一种政治制度、每一个社会都面临着巩固与发展的难题,这一背景促成了政治社会化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兴起。“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成为了社会成员个体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2〕。

无论哪一种政治体系都会想方设法以公民政治社会化方式对自己的公民进行塑造,以确保公民产生对社会稳定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态度和信念。这种用来塑造公民的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内容涉及“政治意识、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被高度概括和抽象出来,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民族的价值追求、社会制度理念向往和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认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生成,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自洽于当代政治文化发展要求,契合于政治价值的现代化趋势。其培育和践行必须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人的心理认知过程中经由知、情、意、行、信五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成员只有学习和领会了国家、政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遵守一定的政治行为规范,才能参与共同的政治生活,从事政治活动。而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热情的高低却取决于其对真理、国家和人民的爱是否深厚和强烈。如果这种热情深厚且没有偏见、政治认知也是良性的话,最终就会形成相应的政治态度。直接影响政治态度和行为的是政治价值观,这是社会成员以自己的需要为标准对种种政治现象的评价和认识,进而在其政治活动中起导向作用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框架。推动社会成员为政治理想执著追求和不懈奋斗的巨大精神源泉就是政治信仰。当然,这几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每个社会成员采取相应的政治行为。这样,作为政治文化实现过程的政治社会化就成为其实现路径。这个实现过程是双方面的统一: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即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广泛传播的过程,也即通过这种传播,人们把其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使之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4〕。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许多做法基本上都能够遵循知、情、意、行、信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是各自侧重程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对政治立场、政治觉悟培养比较重视而对政治“技能”培育不足的突出问题。在政治社会化视域中,应该在对政治社会化环节和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检视的基础上,激活政治社会化的功能,通过其本身所具有的方式方法,拉长板,补短板,以全面推进。政治社会化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目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强调政治模仿、政治教育等直接政治社会化的多,而对间接政治社会化涉及甚少。虽然间接政治社会化最初获得的政治倾向不具有政治性,或政治色彩不浓,但对其后期政治意识自我形成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比如在训练学习问题方面,一个社会成员在步入政治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洞察力和技巧贯常是以非政治性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的。又比如在关系转移问题方面,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非政治价值贯常都会被转移于政治生活,并以它来评价政治生活。政治社会化在方法上可以分为强制、明示和暗示。目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强制和明示的方法使用得多,暗示涉及甚少。虽然通过强制的方法可以借助于某种力量使政治社会化对象必须接受全社会普遍接受的主导政治文化或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效用非常有限。虽然明示的方法在公开交流有关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念时非常有必要,但效用却得不到巩固。而暗示虽然是非政治态度的传递方法,但它能够借助于习俗、礼仪、文娱、期望、理想、教育等非政治性手段获得某种态度。这种态度虽无政治社会化的故意,但却是一系列活动中政治社会化所必需的基础条件。

二、政治社会化具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阵地的传播作用,而且要通过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功能,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来培育和践行。这种以“宣传教育”、“融入”为要旨的要求不仅为政治社会化所包涵,而且还具有其独特优势。

宣传作为传播学的一个概念范畴,在传播中主观色彩浓厚,目的性非常鲜明,也因此多用于政治目的方面。宣传作为一种过程,也因此成为一个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建立起新的价值观的过程。无论哪种阶级、哪种势力都会使用宣传的各种渠道、阵地和方式方法达到自身的目的,宣传无疑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宣传始终秉持科学性、真实性和现实性原则,因而总能有效地通过宣传而实现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目的,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促进其发展。教育作为人类薪火相传的基本途径,既是人为了生存需要而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的心性培育的不二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无疑是培育人心性的教育过程,其中主要包括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传递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使他们成为合格公民。而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体系利用多种渠道传播和创新主流政治文化、塑造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以培养政治人的过程。从这个逻辑出发,政治社会化与宣传、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交叉又各有独特蕴意。但是,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而言,宣传、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政治社会化所兼容。从目标上看,宣传、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塑造合格公民;从过程上看,宣传、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手段,或者说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但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等方式在信息的流向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流动是不对称和不均衡的,而政治社会化则与之不同,其在信息流动方面的双向性明显,这是政治社会化更有效的一个优势所在。

政治社会化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作用。国民教育全过程,既包括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横向教育,也包括学前、小中大学、继续教育等纵向教育。融入有进入、汇入之意,如有形物质的彼此融合,一种物质融入另一种物质,或者无物质形态的融合,如精神上的融合和接纳等。政治社会化在推进精神“融入”的过程中更具优势。因为社会化本身就是自然人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还是多重的,既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共同体和大众传媒,也包括理论争鸣、社会宣传、文艺熏陶、制度规范、实践锻炼以及精英培养等社会立体网络。政治社会化则是通过政治机构、专门性政治社会化机构和功能性政治社会化组织与群体运用不同形式、不同方式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的一整套科学机制。与宣传、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直奔主题、目标明确不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传输政治技能和态度,是一种潜在或间接的活动〔5〕,有明显的间接性特征,是以一种不经意的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改变政治社会化对象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更符合融入的内涵要求。宣传、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与政治参与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它“不能传授基本的社会态度,也不能树立社会信任和信心,无法用特定的政治态度去填塞政治程序,无法确定主动性与被动性、参与与疏远以及地域民、顺民与参与民取向的混合比例”〔6〕,因为这一切需要时间。无论是宣传,还是公民教育,抑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实都是政治社会化的显性模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如果独立运行都无法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最为有效的方式,因为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和行为是以一种复杂的、微妙的方法结合而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各种相互对立因素的平衡,否则,就无法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代代相传。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从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通过政治社会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学生的日常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过程中,贯穿到学校各项管理过程中,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途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称道的“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时时处处起着应有的作用。

三、政治社会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具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各种路径,如道德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要节庆日的庆祝活动以及公益广告等,是新形势下的有效路径,且都为政治社会化路径所包含。这些路径在政治社会化机理的作用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更为彰显。

从个体视角来看,政治社会化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具实效性。政治社会化的路径多种多样,一般包括家庭、共同体、聚居区、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场所、正式组织、大众传播工具等。应该说,如果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政治社会化视角下,还存在多个路径如何一并发力的问题。“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7〕93,这样就更能够增强培育和践行实践活动的效果。如家庭是影响一个人确定其政治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和场所;又如,同辈群体作为政治社会化渠道具有独到的特点,具体体现为:通常在无意识中进行,伙伴平等交流和切磋,没有强制约束,根据自己兴趣安排活动,气氛宽松,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此外还有聚居区、学校、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工具等,这些载体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所传播的信息是否一致非常关键,“社会化的结果取决于所有信息和条件的相互作用,尤其取决于有关信息内容的一贯性”〔7〕109。

另外,政治社会化能够在特定时空下的特定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进行要素调配,确保具备相关支撑,使效果更为彰显。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其核心无疑是“涵养”,如果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为活动而活动,其危害极大。现实中,不乏有功利化学雷锋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现象,传统节假日中存在封建迷信活动,公益广告背后存在金钱交易行为,这些都不乏表面上的热闹,而灵魂缺失。如果从政治社会化视角来推进这一系列活动,那么,围绕着“涵养”,政治社会化应既考虑活动的灵魂维系,更涉及活动前后的基础和延续,使活动既有灵魂,更有效果。政治社会化渠道多元,但必须选择可靠手段,从而促进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从效果的发生机制上看,政治社会化可以使人在完全没有意识或者是顾虑的情况下,对传播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这恰恰有助于人们通过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达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并起到良好的效果。

从社会视角来看,政治社会化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具实效性。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普通公民感到不易理解的复杂程度,更不用说控制了。在这种条件下,培育一种能够在一个复杂世界中说明问题并提供简单的解释和行动纲领的意识形态是明显具有感召力的。当社会的复杂性超出了决策机构的能力甚至是超出了领导人制定并贯彻有效公共政策的能力时,这种倾向变得特别严重。“在一切看来都越来越‘失去控制’的情况下,世俗主义的感召力可能会大大下降,而新的、反世俗化的意识形态和运动则可能会脱颖而出”〔7〕125-126。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因应时代需要而倡导的精神追求。

在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对参与其中的人的要求。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有作为政治人、社会人、道德人、法律人的要求,也有作为理性人、文化人和经济人的要求。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某个具体的政治人,也不存在某个具体的政治公民,只有当某个公民与实际政治生活发生关系的时候,其政治公民的属性特征才更加显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人的政治性和政治的社会性”。事实上,“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社团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8〕。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深深地卷入政治生活的漩涡中,人类政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和伦理道德中。构建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政治社会化在其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政治社会化能够在工作实践中确保人们自觉以价值理性矫正工具理性泛滥,使发展大方向不偏离,更具实效性。如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当法治还没有成为普遍信仰时,人们会想方设法规避法律、钻法律的空子,甚至是拿法律做交易,视法律为儿戏,以权代法。培育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治信仰,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服从法律的“统治”,这是一个政治社会化过程。

创新社会治理同样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形成激发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力。国际上,治理创新的基本理念和做法是:扩展治理主体,让社会组织、公民、媒体等共同参与到治理中来;围绕公共问题展开对话与协商,以期在互动与妥协中达成共识;充分尊重各方利益,以利于促成利益共享。这些理念和做法也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抵制为富不仁和拜金主义,引导人们抑恶扬善,使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引领,也就更需要政治社会化的推进。人们参与政治的原因很多,其中利益、权力、社会挫折与被剥夺感、价值观等对政治参与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驱动力。价值观作为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一旦在政治社会化中成为人们的目标意向,就会产生出参与政治、付诸实践的强大政治动力。与之相应的是,价值观一旦遭到破坏和践踏,就会产生出维护这些价值准则的政治参与行为。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7(06).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

〔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9.

〔4〕匡和平.从农民到公民: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16.

〔5〕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7):28-31.

〔6〕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1-122.

〔7〕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 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责任编辑 周 荣

D616

A

1009-1203(2017)03-0097-04

2017-03-10

匡和平(1965-),男,江西吉安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教授,法学博士。

猜你喜欢

社会化公民培育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