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的思考
——基于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视角

2017-01-25何邵军广东省戒毒管理干部学校

中国司法 2017年9期
关键词:戒毒评估人员

何邵军(广东省戒毒管理干部学校)

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的思考
——基于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视角

何邵军(广东省戒毒管理干部学校)

《禁毒法》实施后,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强戒所)在戒毒理念上实现了从“以罚代戒”到“以戒为本”的转变,在戒毒实践工作中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治,专业指导、长期服务”的戒毒新理念。强制隔离戒毒模式较传统强制戒毒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更加注重戒毒矫治工作的社会化、科学化,更加以人为本,关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戒毒人员)社会适应性。但从目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强戒所依然重视的是戒毒人员安全度过所内戒毒时段,强调的是所内戒断,缺乏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引导与教育。为此,本文就强戒所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的支撑

(一)法律的支撑

《戒毒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治疗的不同阶段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表现,实行逐步适应社会的分级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在戒毒人员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之前,构建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综合运用管理、教育、治疗、康复等手段,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切实帮助戒毒人员出所后尽快融入社会新生活。

(二)政策的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戒毒康复模式,构建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相结合的戒毒工作体系。”这给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在2014年全国第一次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会议上,司法部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戒毒模式探索实践,根据戒毒人员戒毒阶段、成瘾程度、吸食毒品类型等不同情况,探索建立相应模式。要对戒毒模式进行认真总结,提炼出能够普遍适用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具有司法行政工作特色的戒毒模式。”

(三)基层的支撑

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虽然在国内尚属空白,但我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通过长期的工作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一些行之有效的戒治模式能为之借鉴。如2009年开始,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全面探索“运行架构+戒毒流程+戒治方法”、标识性元素、“大戒毒、大矫治”戒毒链条式等戒毒模式,这为我们构建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模板。

二、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的主体框架

(一)“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的界定

“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是指以戒毒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戒毒人员为主体,以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为载体,以社会适应性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增强戒毒人员社会适应性为主要途径,以就(创)业指导、就(创)业援助为实现方式,以增强与社会对接、有效降低复吸率为最终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并把这些方式方法按照科学的原则归纳总结提炼,形成理论性的指导意见。具体来说“1”是指构建一个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5”是指构建戒毒人员特色教育体系、戒毒人员社会生存训练体系、戒毒人员解戒后的预测性评估体系、戒毒人员社会适应性评估体系、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实施保障体系。

(二)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的原则

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价值取向是强化戒毒人员守法意识、培育健康心理、提高就(创)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应注重遵循以下原则:

1.差异化原则。对回归阶段的戒毒人员个体应根据总体上显露的差异性,采取与其他阶段有所不同的处遇政策,在回归社会阶段实行有别于入所、常规阶段的戒治方式、模式和阶段性目标。

2.效益性原则。回归社会阶段的教育戒治要以最大限度地关注和促进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取向,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导,实现社会效益、法律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预防减少复吸,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的建设也应兼顾戒毒经济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投入,科学合理设计社会化的戒治方式,实行“开放式、社会化”执法,依托社会力量参与回归社会教育,解决戒毒资源投入问题。

3.社会化原则。戒治社会化是解决戒毒人员融入社会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的有效对策和必然选择。对回归社会阶段而言,应该有比入所、常规阶段更高的社会化程度。因此,在回归社会教育戒治工作中,要正确把握戒治的包容性,重视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回归社会教育戒治工作,为回归社会期戒毒人员提供社会化教育和训练,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弱化强制隔离戒毒的封闭性,使戒毒人员尽可能接近正常社会,促进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三)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的职能、任务

1.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的核心职能侧重于通过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消除戒毒人员的负性情绪,保证戒毒人员能够平稳回归社会,并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降低复吸率。

2.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的核心任务是以促进戒毒人员成功重返社会为目的,着力提升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短期的集中强化教育,检验、总结教育戒治成绩,巩固戒治成果;通过教育说明、实际接触和情境模拟等方法,使戒毒人员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重新开始家庭生活,在心理上、行为人格上完成从“强戒所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或个人创业指导,获取立足社会的本领或能力,并在个人修养方面有所提高。通过回归社会教育戒治,要求戒毒人员做到:一是做好预防复吸训练;二是正确认识社会形势政策,做好积极投入社会新生活的各项准备;三是积极掌握和了解谋生就业信息、渠道和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四是要学会正确处理解戒后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抗挫折、解困难的能力。

三、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的实践路径

通过研究回归社会教育,要构建戒毒人员特色教育体系、社会生存训练体系、解戒后的预测性评估体系、社会适应性评估体系等四大体系。通过四大体系对即将解戒人员开展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心理辅导、能力测试、社会保障咨询服务等,增强戒毒人员的就业能力、自我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构建戒毒人员特色教育体系

一是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通过设立“互联网+形势政策宣传”课程模块,帮助戒毒人员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了解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了解当地市政交通、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了解出所后办理相关手续的方法。二是开展后续照管政策宣传教育。向戒毒人员介绍就业形势和政策,并指导其就业选择;向戒毒人员介绍戒毒康复、社区康复的机构和流程,动员戒毒人员到戒毒康复所体验,帮助戒毒人员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等社会公益项目的参与方法。三是开展拒毒和防复吸方法训练。通过开设克服情绪高低潮课程,引导戒毒人员建立健康的朋友圈;开设个人诚实与人格完整课程,引导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开设改善人生状况公式课程,引导戒毒人员修复个性缺陷;开设“快乐之道”课程,引导戒毒人员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四是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教育。通过建立“互联网+百家讲坛”,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纳入传统经典文化教学课程,引导戒毒人员接受传统国学经典文化熏陶,促使戒毒人员矫正错误的认知、思维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培植正确价值观念,巩固戒毒成效,恢复健康生活,顺利融入社会。

(二)构建戒毒人员社会生存训练体系

一是开展社会环境考验训练。利用毒品考验室、心理咨询室和禁毒成果展览室,以虚拟现实技术实施真实环境考验训练。具体训练措施包括:(1)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行毒品考验室感官训练。首先,强戒所将毒品考验室布置成歌舞厅娱乐场所,把毒品、注射器具及其他相关物品陈列于毒品展示柜上,多次组织戒毒人员目测毒品,触碰注射器具及其他相关物品进行毒瘾测试。其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毒品厌恶治疗和康复训练。通过佩戴数据手套、立体声耳机和显示头盔等设备,计算机传输触觉、听觉和视觉信号等,使沉浸其中的戒毒人员产生视、听、触等感觉,并在三维视觉空间中获得人机交互体验,力求给戒毒人员营造与现实真实环境一样的情境,从而开展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利用毒品厌恶治疗室,运用人体吸毒危害声光电互动模型、吸毒危害性图片视频等,让戒毒人员感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对毒品产生厌恶感。同时,辅以参观戒治教育室、观看戒毒脱瘾九训宣传栏等,开展感观认知教育活动,对毒品及吸毒环境产生恐惧感,体验吸毒的痛苦情感。此时要求戒毒人员忆毒史、写心得、谈体会、表决心。(2)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开展禁毒成果感知训练。首先,以图片、文字、实物、音像等形式,将各地开展的戒毒康复模式、个人成功戒毒的案例、家属期望等展现给戒毒人员;其次,运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全程式禁毒专题教育。(3)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开展社会实践训练。在适当时机,组织即将解戒的戒毒人员到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到地方政府安置帮教工作站接受社会帮教教育、到戒毒康复所或社会戒毒康复机构进行社会化实践。

二是开展意志品质训练。以“音乐治疗区、磨难挫折区、静思计划区”为中心,开展以“强我体魄、练我意志、塑我风采”为主题的戒毒人员体验式训练。训练内容包含体能康复训练、室外拓展、音乐欣赏、琴棋书画习练等。具体训练措施包括:(1)开展强意志抗挫折式教学。如:一方面设立军事化管理区,在平时训练中实施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认真组织戒毒人员开展早操、晨会、队列训练、整理内务卫生、晚讲评等活动,营造封闭式、军营式的康复环境;另一方面进行模拟社区生活,开展“野外拓展”等集体性竞赛活动。(2)开展静心脱瘾教学。让静思者开展盘腿打坐、口念戒毒康复信条、手打太极拳、临摹字帖、绘画等文体艺术活动。

三是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借助“互联网+职业培训”,通过所企合作、所校合作、所地合作等方式,实施生存能力训练。具体训练措施包括:(1)开展就业培训。按照“融入社会、解决生活”的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戒毒人员的特点,将即将解戒的戒毒人员分批次送入戒毒康复机构进行就业培训实践活动。(2)开展创业培训。首先,利用社会资源,众筹社会资金,建立戒毒人员创业基金。其次,争取当地政府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支持,将戒毒人员职业技能训练纳入当地政府劳动和就业工作计划范畴,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戒毒人员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3)开展就业推介服务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推荐”平台,与当地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联合成立就业与职业技术培训推介站,为戒毒人员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就业推荐服务。

四是开展融入社会生存能力训练。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构建“互联网+社会保障”“互联网+司法服务”“互联网+医疗救助”“互联网+就业培训”等四位一体训练平台,加强对回归戒毒人员的困难帮扶,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申请低保、临时困难救济和医疗救济,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积极推进就业安置,采取集中就业安置、提供公益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为戒毒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在市区众合医院建立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由社会保障部门提供一定数额的医疗补助金,定期提供免费体检等。

(三)构建戒毒人员解戒后的预测性评估体系

所谓戒毒人员解戒后的预测性评估,就是对即将离开强戒所的戒毒人员综合运用测试、问卷调查、结构化面谈等手段,从戒毒人员基本信息、测试信息、法定信息等三个方面,以家庭、社会经历、生理、心理、行为认知等为具体信息点,根据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各种表现对其进行评估,并将结论以参考意见的形式反馈给社区矫正组织或帮教机构,使相关机构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矫正和帮教工作,做好与社会衔接工作。

1.回归社会复吸的行为趋势评估。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复吸行为与复吸率呈正相关关系。为此,主要从戒毒人员吸毒史、前科劣迹、反社会情绪等各方面进行分析。

2.适应心理状况评估。主要是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可能的倾向性相关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3.现实戒治表现状况评估。戒毒人员在所内表现与复吸率呈负相关关系,即所内表现越差,复吸的可能性就越高。没有戒治好的戒毒人员显然构成了复吸的高发群体。

4.道德素质状况与社会适应状况评估。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道德水平越低,复吸的可能性就越高。同时,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如不能适应社会,加上就(创)业困难、社会歧视等原因,将成为社会消极因素,从而再次走上重新吸毒的道路。

5.社会支持系统评估。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亲密程度、社会安置帮教、社区组织矫正、社会接纳环境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生活道路和行为方式的选择。

(四)构建戒毒人员社会适应性评估体系

所谓戒毒人员的社会适应性评估,就是指为促进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能正常生活,强戒所通过对戒毒人员社会适应性状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戒毒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戒毒人员社会适应性主要包含必要的社会知识和适应社会相关能力等两个方面,评估的重点在于概念如何在实际中操作,形成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级评估指标及权重。戒毒人员社会适应性评估的基本框架应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戒毒人员自身吸毒原因与戒治效果评估。(2)戒毒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主要有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经历对回归后职业类别选择的影响、强制隔离戒毒经历对其社会地位的影响、回归社会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是否适应。(3)戒毒人员“场所人格”状况评估。“场所人格”是戒毒人员在戒治生活中不断被“场所化”的结果。(4)戒毒人员权利保护状况评估。这里的权利主要是指戒毒人员公民身份权利。在戒毒人员社会适应性评估中,应当评估戒毒人员的哪些权利需要进行保护,并对采取的权利保护措施和效果定期进行评估。(5)戒毒人员社会生活面临问题评估。(6)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评估。

四、构建“1+5”回归社会教育戒治模式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民警队伍

需要建立一支既是专业教师(有较高文化程度、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教研能力与素质),又是专业技师(有专业技术知识、熟练实践技能和较强辅导能力与素质)的专业民警队伍,专门承担思想道德伦理、法律法规、心理咨询、综合评估、职业技能、适应性实训等教育培训管理任务。

(二)建立一个集约化、信息化、功能化、配套化的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

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的建设需以现有物理结构为基础,实现区域集约化、信息化、功能化、配套化融为一体。

1.集约化。根据《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标准》的相关要求,对于回归社会教育戒治区域的建设,首先秉承集约化的设计,即不单独划分戒毒人员生活区、社会适应区、教育戒治区、康复训练区。回归社会教育戒治区域应采用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模拟社区,将管理戒毒人员“四大现场”的各项设施和警察管理的功能区域集中在一个区域面上,将多种功能整合起来,实现戒治的安全畅通。集约化的设计能够将硬件资源高度集中,提高使用效率。

2.信息化。回归社会教育戒治区域信息化建设中,硬件方面包括:建成基础网络、智能通讯系统、中心机房、视频会议系统等四大类项目;软件方面包括:建成多媒体教学系统、虚拟技术运用系统、网上预约及远程会见系统、电子脚环定位系统、戒毒人员职业培训监控系统、戒毒人员信息库、综合业务数据库等;支撑体系方面包括:完成基础数据信息化、基础网络(含网络安全)、安防监控体系、综合业务系统等四大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基础制度规范。真正实现联通共享一体化,以三大信息资源库为基础,建成大数据分析预测和智能化管理模式为主体的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

3.功能化。在集约化布局条件下,区域内除戒毒人员生活区外,还应建立心理矫治、职业培训、康复训练、社会适应、教育学习等各项功能区,并进行合理布局,发挥各功能区域的独立作用和连协作用。同时注意设计的细节方面,例如设置心理咨询室、毒品考验室、禁毒成果展览室等。

4.配套化。为今后回归社会教育戒治区域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除场所基础设施外,在设计时还需注重戒毒特色教育、社会生存训练等设施设备和社会资源共享的配套性。例如建立回归社会支持系统,设立社区辅导站、就业与职业技术培训推介站、运动康复训练中心;设立音乐治疗区、磨难挫折区、静思计划区。

(三)建立回归社会教育专项财政保障

国家对戒治中心财政保障项目和保障标准,目前是按现行强制隔离戒毒所标准设置、核拨的。有必要按照回归社会教育戒治中心的工作内容,相应明确列支项目和标准,实行专项财政保障。如给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民警发放书报费和课时津贴,按实际发生数全额核拨外聘社会教师授课费、戒毒人员释放路费、安置衔接费等。

(责任编辑:张文静)

猜你喜欢

戒毒评估人员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不抛弃,不放弃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