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2017-01-25林柏成陈树文
林柏成 陈树文
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价值原则,促进公正的实现一直是马克思的理想目标与诉求。在马克思的视域里,真正的社会公正是没有剥削压迫,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进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他的全部著述与实践活动,都始终如一地透露出其追求社会公正的价值期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研究方向也开始朝现实性转化。理论的光辉伟大在于,它来源于实践,也必然将对实践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整个《手稿》具有缜密的逻辑性,闪耀着辩证唯物思想,“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它的写成是新世界观萌芽前最后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1]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刻地折射出了马克思对实现社会公正的强烈愿望,这为我们开辟了认识的新视角,给予我们把握其社会公正思想新的思维路向。
一、不直言而意自明:《手稿》中阐述公正思想的逻辑特点
《手稿》是马克思实现根本性变革的开始。马克思在《手稿》中结合了对哲学与经济学两大方面的研究,由原来对宗教与法哲学的批判转向到对政治经济学(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在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的过程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及扬弃理论。
公平正义既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应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中来讨论。关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张,资产阶级曾在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与剥削斗争中提出过,是其为实现自身利益、夺取政权而摇旗呐喊的诉求与口号,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但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巩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垄断资本强势地位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已经逐渐走向了公平正义的反面。这最直接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关系的不平等,这必然造成社会不公平、非正义。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缺乏公正的社会,这是马克思的立论基础与前提。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抨击与揭露,其本质就是关于社会不公正的批判。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在手稿中不明确提及社会公正的字眼,在阐述其“异化劳动”理论中,深刻揭示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不公正的社会真相及深层根源;接着,又在分析其“扬弃异化”理论的过程中,为我们找到了实现真正公平正义的现实途径和社会依托。这也是“不直言而意自明”的题中之意。因此,分析《手稿》的社会公正思想,我们必须善于透过马克思表述的现象来认识其思想实质,要在深入分析其“异化劳动”及其扬弃理论的过程中,体会和把握好马克思对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诉求。
二、“异化劳动”的四重维度:对资本主义不公正现实进行批判
“异化劳动”理论是《手稿》的核心思想,对异化劳动思想内涵及其分析逻辑的准确把握,是我们理解《手稿》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思维起点与理论基点。马克思认为,之所以称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是因为它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劳动发生了异化却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有关。他说的“异化劳动”,其本质就是指财富由劳动创造出来,但经私人占有而成为资本以后,反而成为了控制劳动者的载体,成为了奴役他们的主导。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紧密相连,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刻画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劳动出发,构建了其“异化劳动”的四重维度。
(一)工人(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 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容世界就越贫乏, 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2]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就越造成资本家的富有,就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自身就越显得贫穷和低贱。这就是物的世界增值与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的“异化”情况,这样一来,实际上工人就陷入了越努力而其自身的境遇就越困乏的恶性循环中,这种异化突出反映了工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现实。
(二)工人(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因此,正常情况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感到幸福和愉悦,因为作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必然是能够使得人的智慧和体力获得发展的。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3]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也就是说,劳动这一活动是属于资本家的,而不再属于劳动者自己,即对工人来说外在的东西。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就成为了一种具有强迫性与奴役性的活动。相对于物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那么劳动的异化实际上就是人的自我异化。因此,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体现在工人与自己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的关系中,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扭曲与现实不公正的反映。
(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从人的自身看,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要通过对象化得到确证,那就是要通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而改造客观世界来表现出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5]也就是说,异化劳动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人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类本质的动物,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而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即原本应是社会公正不平等的关系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异化,变为了不公正平等。
(四)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6]“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 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7]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与人在劳动中结成一定的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导致的直接结果却是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这是由前面三个方面的异化推导出的结论。
作为理论逻辑与革命逻辑的统一典范,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充满了现实针对性。他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异化:工人付出了努力,境遇却每况愈下。在这鲜明对比中,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关照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压榨,揭示了劳动者非人的痛苦的生活及其低下的社会地位。
三、私有制框架内的循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
马克思说,私有财产这个“经济事实”的存在导致了“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8]正是私有财产的存在导致了“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9]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异化,窥探到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阶级对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这种不对等不公正的地位。对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进一步考察后指出,“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他是外化劳动的后果”。[10]就是说,马克思道出了“私有财产”的产生源头,它就是“异化劳动”,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同时,他又说,私有制又“不断地把异化劳动再生产出来”,这实际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经济根源。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顺序来表现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即:
“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巩固强化私有制→强化劳动异化……”。
这个循环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内形成和演进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现象产生了私有财产,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二者的存在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不公正现象产生的原因。没有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不会产生异化的情况,就也不可能催生私有财产,就不会有两个阶级的矛盾。可见归根到底,还是私有制这个源头起到了根本的作用。
四、寻求实现社会公正的路径: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认为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他指出,要彻底解放工人阶级,其唯一出路就是要扬弃异化劳动,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消灭私有制,那么产生私有财产的一切社会关系就必须要得以彻底铲除,进而整个人的社会关系(包括工人和资本家在内)才能得到根本性的变革。马克思提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1]这里就有了一个思想:到达共产主义就要消灭私有制。换言之,扬弃“劳动异化”即私有财产的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际上就是实现人性的复归。这就把人的本质变化、人类的解放与现实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为社会公正目标的实现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与理想的状态。
在《手稿》中,马克思说“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最终解放就是扬弃私有财产的根本目标,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内在要求与根本动力,是使人达到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
马克思强调,“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1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如影随形、紧密相连,后者是前者的产物,二者的存在及在其基础上的私有财产制度的运动,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历史进程中用“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即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私有制度,用对异化劳动即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实现人对其本质的真正占有,这是青年马克思社会公正观展望的重要政治路径,也是实现公正社会形态的必然要求。这实质上就是建立人的本质复归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但解决问题方向是符合规律的,道路也是明确的,其实现社会公正目标的理论根基亦是站得住脚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在异化劳动被克服、私有制被消灭了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才能正常安全运行和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才会因此真正被消灭。这样社会状态里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完整的人,才能全面地彻底地毫无保留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实现复归。
五、青年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对当今现实的启示
公正是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状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折射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引导着社会的基本治理方向和利益分配方式。在《手稿》中,青年马克思以其广阔的社会视野与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指出了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要求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超越异化劳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样才能让人性复归与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研究青年马克思的公正观,以恰当的方式去审视马克思所属年代的公正问题,无疑为新时代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合理定位当前社会的发展阶段,以青年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启示为指引,明确共享主体,厘清改革思路,夯实制度基础,探寻更好地解决公平正义问题的合理路径。
(一)有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明确共享主体
从贫苦大众出发,始终站在维护贫苦大众利益的立场上,是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首要特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主张要建立没有剥削压迫、实现全体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大众享受公平正义,人民大众始终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群体,这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思路启示。公正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更是关系人民幸福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明确了共享主体与价值归宿。
社会公正是具体的、现实的、发展变化的,但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张扬人的主体性,始终是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核心要义。新时代,人民对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人民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人民的根本权益得到维护,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公平正义才能真正的实现。当前必须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此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广泛凝聚民智民力,始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人民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社会公正发展的滚滚热潮。更要搞好顶层设计,努力为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舞台、营造环境。只有让每一项制度都集民智、顺民意,才会破解千难万难,才能让民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与维护。
(二)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厘清改革思路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有对立,矛盾双方力量在相互斗争中推动事物的发展。青年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启示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社会现实,更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矛盾的解决才会变得更有据可循和更有针对性。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明确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才能“一子落而满盘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厘清工作思路、有效推进改革的重要前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对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的问题解决不好,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必然容易滋生,贫富分化就会加剧,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要触及的“要点穴位”。在这些点上厘清思路,从关键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维护公正、凝聚共识、提振信心的重要着眼点。
(三)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制度基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从劳动者(人)的异化问题入手揭示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根源,强调扬弃异化劳动、消灭私有制是解决问题有效路径,明确在历史进程中“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的本质复归的必要条件。青年马克思的思维路向启示我们,当社会矛盾产生并对人的境遇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变革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不仅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更要在行动上有明确的方向、具体的措施。以发展的动态眼光来看待社会历史,发挥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理想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正向意义,是我们研究青年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根本目的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飞跃。当前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带领人民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要正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存在的客观现实,致力于建立健全以惠及全体人民的利益分配机制,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使人民能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因此,我们必须将进一步夯实改革制度根基,既要聚焦制度的顶层设计,又要关注制度执行落实的实现情况,要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凸显,以保证社会制度的公正性,从而使人民的各项权益得以实现。
总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是贯穿《手稿》的一条主线,为我们研究探讨青年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手稿》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展现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的不公正现象。他对扬弃异化理论的分析,表达出他对实现社会公正的强烈诉求,这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理论创造所散发出的思想光辉。当前,我们必须有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明确共享主体、厘清改革思路、夯实制度根基,这是《手稿》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1]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2.
[2][3][4][5][6][8][9][10][11][12][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54.54.58.59.54.50.61.81.63.12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