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017-01-25郑兮词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政治思想

武 荣,郑兮词

(1.武警学院 政治部,河北 廊坊 065000;2.公安海警学院 基础部,浙江 宁波 315801)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武 荣1,郑兮词2

(1.武警学院 政治部,河北 廊坊 065000;2.公安海警学院 基础部,浙江 宁波 315801)

大众文化的现代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征及其双重社会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在此环境下,高校应坚持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借鉴大众文化运作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大众文化;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化背景下,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通过现代传媒手段进行传播,以商业利润为目的,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勃兴,渗透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对人们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何辩证看待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在大众文化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众文化的双重社会功能

大众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同,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商业性、娱乐性和大众性特征。因此,大众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商业属性,其属性的两重性决定了大众文化具有商业娱乐和意识形态教化双重社会功能。

其一,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和娱乐属性。作为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大众文化与商品市场之间存有天然的血缘关系。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揭露了大众文化的市场性和娱乐性:大众文化“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家高兴”。因此,大众文化往往以现代传播技术为渠道,如“两微一端”、数字电视、流行报刊等,标新立异,制造热点,在短时间内将预设的信息热点以最快速度扩张;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商业影视、流行音乐、网络游戏、娱乐选秀等,充分满足人们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这种多渠道传播、多形式展现、多元化内容的大众文化强调“活在当下”,注重浅层体验,因而能够吸引到大量客户,使人们投身于消费、娱乐并陷入狂热追求中,以拓展文化市场,创造商业利润。市场商业属性和娱乐特性决定了大众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商业娱乐功能。

其二,大众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教化作用。如同一切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对人们思想上的统摄作用、精神上的催化作用、价值观念的改造作用。这种影响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层面、行为层面、社会心理和潜意识层面对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起到了制约甚至塑造的作用。无论大众文化如何强调其自身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其文化产品从本质上都是对人们进行思想灌输,有意无意地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念、情感取向、思维方式或人生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理念,发挥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教化作用。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作用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作用

一是大众文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大众文化能够以其娱乐性、多元性、生活化迅速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对大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排泄情绪、调剂精神、丰富生活、平衡心态的作用”[1]。其中所包含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包括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不仅能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娱乐和放松,调节情绪,排解压力,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以一种通俗化、娱乐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消遣娱乐的同时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大众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第一,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勃兴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单一的文化体制中解放出来,拓宽了大学生独立人格养成的文化空间,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大众文化追求个性自由、标新立异的特质和“接地气”、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赋予了大学生积极、自信、向上的主体意识。第三,大众文化极大地拓宽了文化的范畴,不同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精英文化对日常生活的疏离拉回到了现实当中,为大学生追求个性、促进自我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其人格的独立。

三是大众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民主参与意识的养成。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商业市场,其所蕴含的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意识和对世俗文化的追求,有利于推动民主意识的养成。作为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大众文化不断地传播现代民主意识和商业精神。同时,由于移动互联技术和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不仅能够做到短时间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也能够使信息接受者参与到文化互动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文化资源,也能够在社会文化层面上表达自身的观点,文化不再专断独有、高高在上,而是渗透进所有人日常生活当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化的表现。大学生吸收着大众文化追求民主的精神内涵,促进了其民主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消极作用

一是大众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审美取向低俗化。大众文化的市场性特征决定了其为迎合大众口味而导致自身的低俗化。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一些传统媒体或是逐渐“失语”,或是被迫走向低俗化道路,失去公信力;电视节目或是商业电影为实现盈利、抢占市场份额,逐渐抛弃了影视节目应有的艺术性,不顾内容好坏,讲求搞怪、煽情的表现方式和噱头包装,以博取观众的眼球;文学也开始走向低俗化,宣扬物欲、肉欲、情欲的垃圾文字堆砌让文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和厚重,变得轻浮与贫瘠。这是由时代特点和大众文化的商业特性所导致的,而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审美取向逐渐低俗化,更注重感官体验而非理性思考,追求简单浅显的快感而非震撼人心的精神感动。

二是大众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大众文化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商业利润,放弃了对理性、深刻内涵和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追求,向人们展现的也往往是毫无深度、仅满足于浅层欲望的文化产品,而这类文化产品却最容易抢占市场份额,成为所谓的“时尚潮流”。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年较为普遍的消费方式。在青年比例极大的大学校园内,某种事物一旦成为潮流便会被大学生所追求,即使毫无意义甚至低俗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其在价值取向上极易产生偏差,诸如“金钱彰显尊贵,权力决定地位”“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思想已深入人心。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很容易在追求时尚、满足自我需求的大学生群体中流行,校园内“拼爹”“炫富”现象屡禁不止,却对追求知识、提升素养、陶冶情操漠不关心,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被潜移默化地灌输了功利主义思想,逐渐迷失了自我,对人格的健全产生不良影响。

三是大众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模糊化。大众文化给予了人们巨大的文化生活空间,迅速占据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而主流意识形态则被冷落甚至忽视,陷入了边缘化、模糊化的境地。“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者一味强化大众文化的感官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其结果就是以道德理性、审美价值、理想信念、人文关怀等为核心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被不断弱化,及时行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有的道德追求。”[2]很多大学生能够准确记住某明星的个人信息或者某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却记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公民道德规范,能够熟知网络游戏中复杂的游戏设定,却不知任课教师的姓名。这种游戏人生、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在大学校园中并不是个例,很多大学生消极避世、颓废度日,甚至漠视传统道德,理想信念淡化,抵制主流意识形态。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体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久而久之,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会造成影响。

三、大众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牢牢把握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久不变的话题,也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易改变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用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确保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在坚持理论武装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对政治理论课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比如,强化“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关心学生听课体验;注重案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式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研讨和探究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收集最新的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热点,将经典案例和时政热点相结合。总之,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下,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将政治理论课的魅力真正发挥出来,保证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3],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就当前形势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是密切联系且不能相互分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旦离开大众文化,就很容易失去群众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而大众文化一旦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提升就容易庸俗化,从而走向没落。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因此,高校必须对大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规范地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引领,在大众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寻找结合点,有效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一是弘扬主旋律,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二是用主流文化引导大众文化建设,推动大众文化丰富内涵、提升品位,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大学校园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三是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促进大众文化建设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增强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三)取长补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4]。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与其现实基础、运作模式和产品制作是密不可分的。换言之,大众文化及其产品在整个生产环节都能够做到“百花齐放”和“三个贴近”,而这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因此,不妨充分借鉴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内容表达和运作模式,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是要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是历史潮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这一形式,拓展文化视野,突破传统束缚,主动更新教育理念。要树立主动作为的理念,迎难而上,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正确对待大众文化,积极把大众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要树立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整个教育工作的主体,加强师生互动,主动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体人格,提升其适应、选择、改造大众文化的能力。要树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搞教育要从生活出发,贴近广大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积极回应学生的生活需求,解决生活难题,同时也要适当升华,使教育高于现实生活,努力帮助学生创造具有崇高文化品位的生活环境。

二是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在内容选择上,既要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也要根据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新特点,着眼学生日常生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着重解决当前大众文化带来的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像大众文化那样,能够适应学生的消费品位,把握思想兴奋点,捕捉行为敏感点,找准需求对接点,使教育内容增加亲和力,产生情感共鸣。在形式方法上,要摒弃简单粗暴的强制灌输,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师生互动,倡导主体性教育、体验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开放式教育、隐性教育;同时要积极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通过大众文化样式来传播主流思想,使学生主动学习,产生情感共鸣并接受主流思想,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认同、受到追捧。

三是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方式。当下大众文化成为很多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同时,他们也受到大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习得了大众文化的流行语和话语表达方式。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语境中,依然用带有传统特征的话语去教育学生,导致师生沟通不畅,影响教育效果。面对大众文化带来的话语体系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借鉴大众文化的话语特点,坚持与时俱进,转变话语方式,以消弭师生之间的话语鸿沟。教育话语表达方式要由“过去式”转变为“进行时”,由材料转述转变为生活叙事,由抽象表达转变为形象表达,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对话”,用朴实而“流行”的话语讲道理,以真实打动人心,在平等对话中传授知识,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穿透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四是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搭建更广阔的教育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政治理论课,但除此之外还应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搭建更多的教育平台,发挥多元化平台的作用。其一,要利用好课堂、报刊、广播等传统载体,坚守主阵地。其二,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尤其是新媒体的作用。比如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社区等,它们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课堂”,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多样化的教育平台。把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将教育内容以大众文化的形式通过新媒体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时刻受到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回答的重要问题。其三,要充分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进行隐性教育。健康、有趣、多样的文体活动能够“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教育,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效。

[1] 陈丽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1):13-14.

[2] 郑文涛.大众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8):29-32.

[3] 马晓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90-92.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2).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7(2).

ImpactofMassCultureontheIdeologyofCollegeStudents&CounterStrategiesin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WU Rong1, ZHENG Xici2

(1.PoliticalDepartment,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2.DepartmentofBasicCoursesTeaching,ChinaMaritimePoliceAcademy,Ningbo,ZhejiangProvince315801,China)

Mass culture is greatly feted by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life.But because of its popular, entertaining, and commercial feature, as well as its dual social functions, it not only impinges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Therefore colleges should persist in the main role of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ilot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lture with mainstream culture, and use the operating pattern of mass culture as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ss culture; new media; mainstream ideolog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7-09-26

武荣(1971— ),男,内蒙古凉城人,编辑;郑兮词(1992— ),男,浙江江山人。

G122;D64

A

1008-2077(2017)11-0044-04

(责任编辑李献惠)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