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推进兵团精神的现代更新
2017-01-25胡广成
胡广成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委员会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推进兵团精神的现代更新
胡广成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委员会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本文通过认真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内容,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时提出,兵团要成为“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讲话精神,认为兵团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兵团精神,不仅要把握兵团精神时代性的转化更新,而且要立足兵团精神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要注重遵循兵团精神实践性的动力推进。
文化自觉与自信现代更新价值取向动力推进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给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使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宏观的辩证理论思维和整体的世界战略目光来思考和研究兵团精神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把握新的时代对兵团精神的要求,保持和发扬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新突破,大胆创新,使兵团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持续发挥其团结、凝聚兵团人的作用。
一、把握兵团精神时代性的转化更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兵团时提出,兵团要成为“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为兵团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遵循。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兵团精神为内核的兵团文化,是爱国文化的集大成,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我们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兵团社会发展的状况,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兵团精神。
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对兵团文化的本质、结构、作用有一种深刻的认识,知晓该文化的诞生、形成过程和具有的特色、优势,了解该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把握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对先进文化有一种自觉的追求,并具有自觉进行文化创新、开拓、建设、传播的能力。保持兵团人高度的文化自觉,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兵团文化转型、文化取舍、文化选择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弘扬和培育适应新时代的兵团精神,其本质是建立在兵团文化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当今时代的世界主题已由过去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安全与发展,与过去时代主题相适应的兵团文化以及兵团精神在新的时代主题面前,伴随着人们心理伸展的空间继续扩大,传统心理和创新思维之间的交错与冲突,都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同时当今时代的经济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全球化、科学技术创新等的飞速发展,正日益深刻而全面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改变着国家,也改变着兵团社会的面貌以及兵团人与各族群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包括发展方式、发展体制的深刻变革,还包括社会心态、行为模式、交往方式、利益格局等更多方面的变革。这样的变革,不仅深刻,而且广大,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已经直接传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时代潮流。这些深刻变化固然也已向兵团的文化发展提出挑战,对担负着塑造兵团人的集体精神风貌、培育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念、凝聚兵团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兵团精神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资本主义强势文化影响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兵团精神如何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如何在缩小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距中发挥兵团精神的作用;在文化正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如何站在时代高度和世界前沿,用创新的思维,来全面审视兵团自身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推进兵团精神的发展;在全球化和民族化的矛盾中,如何通过发挥兵团精神的力量以实现兵团的历史使命等,都是兵团精神的发展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预示着兵团精神现代的转化创新与更新趋向,但是,如果没有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就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向更新。因为,任何文化精神都是以持有该文化精神的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在社会变化过程中,只有那些能真正代表这一社会群体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固有的恒定的精神资源,才会被保存,成为新的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这就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进行文化观念创新。
第一,把握、更新、发展和变革文化建设理念。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确立了“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相应的方针原则,文化自觉在实践中得到肯认,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文化建设的进程,确立了当今的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更是在文化建设观念方面的重大创新。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同样要“重在建设”,重在建设就要按照文化规律来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继续坚持以屯垦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敢于面对现实提出的理论和文化挑战,开创理论思维和文化建设的新境界;不仅要坚持批判性原则,在扬弃中抛弃和肃清传统中的消极因素,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即寓批判于继承中的弘扬,而且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使兵团精神面对日新月异的全人类的实践和文化精神的发展,在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理论的生长点,自我变革、不断创新。同时坚持人文性的原则,使兵团精神不仅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而且关注和重视作为文化主体的兵团人以及其精神文化活动的创造,谋求对兵团人的生存境遇、行为根据、活动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前途命运的合理性阐述。
第二,提炼、认同、实践和探索新型文化精神。根据新时期兵团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实践,及时总结、概括出新型文化意识和文化理念,并大力倡导、弘扬、实践、探究。在新的历史阶段,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诸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正义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与权责意识等新型文化意识和理念,这些都是兵团精神得以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资源。
总之,文化理念的创新本质就是文化自觉与自信,这种自觉与自信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在与时俱进中把握兵团精神现代的转化与更新,能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为大格局,以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方向为依托,以对兵团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思考为基础,进行优化选择,在优化选择中改革创新建设兵团先进文化,持续推进兵团精神的现代革新。
二、立足兵团精神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兵团精神是兵团事业的价值凝聚和本质展现,是兵团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兵团事业取得的智慧成果。从本质上看,兵团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指导下的一种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主要表现:一是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坚持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二是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概括地说,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坚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至上的原则。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实践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发展动力,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是最大的实际的根本性认识。把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建立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不仅解决了传统形而上学理论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弊端,而且把理论创新与历史发展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的评价标准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起来,使自己的理论真正成了现实的理论、发展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凝结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兵团精神发展与更新,其根本特征也就必须体现在理论和实际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与统一上。
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推进兵团精神发展与更新主要体现:一方面,兵团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性决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开发建设边疆的重大举措,是执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神圣使命。国家的稳定与长治久安是全体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保证,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部分。兵团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取向就在于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安定与安全。我们要时刻牢记兵团的历史使命,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更好地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好地发挥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为了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屯垦戍边的实践中必须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兵团人也有自身发展的各种利益要求。六十多年来,虽然兵团已发展成为规模大、组织严密的社会组织,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及自治区相比,仍有不足和差距,某些地方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兵团必须尽快发展起来,为兵团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为屯垦戍边创造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兵团人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历史职责。这两方面的利益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全体人民的利益内在地包含着兵团人的利益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利益确实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兵团人内在的生命和灵魂,是兵团人群体精神的发动机、粘合剂,是兵团人身份认同的底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不能只强调全体人民的利益,忽视现实兵团人的自身利益;也不能只照顾兵团人自身的利益,忽视全体人民的利益要求。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融入到兵团精神中,才能为屯垦戍边的历史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在现实中推进兵团人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支撑。
三、遵循兵团精神实践性的动力推进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屯垦戍边实践是兵团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继承和发展、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发挥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在实践中推进兵团精神的发展与更新。在长期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兵团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按照“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不与民争利”的原则,白手起家,手推肩扛,历经无数艰辛在荒漠上开辟了一片片绿洲,建立了现代农业的基础;节约一寸布、一分钱,办起了工厂,建立了现代工业基础。正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兵团人建立了一个个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体系,创造了人类改造戈壁沙漠、征服大自然的奇迹,为新疆的大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兵团人自强不息、不断求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凭借从前辈那里继承的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出了庭院经济、精准农业、小康连队、金边工程、白绿红工程、膜下滴灌、民族团结、兵地融合等一系列新事物。在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边防。在实践中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因此,兵团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能激发兵团人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和兵团时强调:“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挥好兵团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要求兵团继续发挥好屯垦戍边的特殊作用。屯垦戍边实践面临着“把兵团建设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新的任务,新的实践要求兵团直面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兵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现代化,弘扬兵团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各种组织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与国、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与文化精神的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兵团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增强兵团精神的基本功能,即不断增强兵团军垦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使职工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一心一意谋求发展的精神状态。因此,兵团精神既是兵团建设和发展重要目标实现的精神力量支撑,也是兵团实现现代化完成屯垦戍边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兵团屯垦戍边的新实践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念,这些新认识新理念为兵团精神的更新与革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实践中培育兵团精神,是使兵团精神保持活力、兵团保持生命力的唯一标准。在新时期新阶段,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已进入一个从“建城戍边”到“建城稳边”与“融城兴边”的崭新发展阶段,兵团人的兵团精神更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我们仍需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型的兵团精神,形成强大主流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以适应新时代客观发展的需要。
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在60多年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在兵团这个大熔炉中,军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等相互吸引、相互砥砺、相互包容,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兵团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把弘扬、培育、变革、更新兵团精神,与发挥“三大作用”紧密结合,与兵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紧密结合,与打造“先进文化示范区”、服务广大兵团职工群众,服务新疆各族人民紧密结合,贴近职工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仅为兵团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兵团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竹效民]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2]秦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先进文化的支撑和引领》,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8日第5版;
[3]涂浩然等:《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前沿》杂志,2011年第7期;
[4]王霞:《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文化安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5期;
[5]武小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问题研究》,《学理论》,2013年第15期;
[6]桑雷:从“文化自觉”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意蕴[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7]期刊论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2);
[8]蒋朝莉、李凌,《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探索》,2013年第1期。
10.3969/j.issn.1674-6287.2017.01.16
D635
A
1674-6287(2017)01-0068-04
2016-12-11
胡广成,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党委党校高级讲师、科研办主任。研究方向:经济、党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