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一带一路”机遇 实现伊犁绿色崛起
2017-01-25张雅静胡春立
张雅静 胡春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宁波315000;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紧抓“一带一路”机遇 实现伊犁绿色崛起
张雅静 胡春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宁波315000;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伊犁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伊犁具备了强大的后发优势。近些年,州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环保优先、生态立州”理念,坚定不移走“两个可持续”道路,为伊犁的绿色崛起打下来坚实的基础。是否具有先进的理念,是决定路径选择的关键;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是推动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的保障;是否吸引人才,是全面关乎绿色发展的基础。要实现伊犁绿色崛起,主要是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要树立战略思维,高起点、全方位的谋划伊犁的未来发展;二要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伊犁的子孙后代留下绿色的家园;三要依托创新驱动,推动伊犁绿色产业大发展;四要确立时空新认识,对伊犁生态文明建设充满信心。
一带一路伊犁生态文明绿色崛起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提供给世界人民共建共享的重要合作平台,也是伊犁实现跨越发展、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的重要历史机遇。伊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具有重要地理和区位优势。如何抓紧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伊犁绿色发展,是伊犁各级领导干部乃至每一个伊犁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伊犁融入“一带一路”具有先天的优势
伊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伊犁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具备强大的优势与潜力。
伊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伊犁与中亚经济发展最好也是最快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接壤,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最大的公路口岸,如今中哈铁路已投入运营,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第一个经贸合作项目——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也已基本建设完毕并开始封关运营,国家还在此批准设立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伊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对外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伊犁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伊犁地区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十分优越的水土光热资源,是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旅游业的最佳之地,同时这里还蕴藏着极为丰富自然矿产资源,极具开发价值,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伊犁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伊犁有十三个世居民族,他们中有许多民族与周边中亚国家民族一致、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宗教信仰相同,长期以来就彼此交往联系。同时,在长期的生活中,47个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汇聚形成独特、深厚的人文底蕴。加之古丝绸之路的联通,使伊犁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因此,在这片美丽的沃土上孕育了无比深厚多元的文化底蕴。
伊犁具备完善的政治保障。伊犁社会政治大局总体很好,稳定形势一直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不安全、不稳定隐患,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始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和长期作战的思想不动摇,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维护祥和安宁的政治环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给伊犁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伊犁的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治保障。
二、绿色发展战略为伊犁快速崛起带来难得机遇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主基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很多地区经济增长较快,但很多都是以工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大量生产消费品、改善住房条件、交通运输机动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将人均能源消耗推高,导致严重污染和气候变化等负面后果,给这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的后续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生态和资源保护较好的地区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伊犁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伊犁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态问题相对较轻,生态资源优势显著,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伊犁能够更好的轻装上阵。
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绿色情怀给地方领导树立了绿色榜样。在习总书记身上,始终散发着浓浓的绿色情怀。他在正定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他在宁德提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协调”;他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担任总书记后采取了一系列绿色行动,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18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指出应“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十八届五中全会他又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习总书记的绿色治国理念坚定了伊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
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伊犁具备了强大的后发优势。近些年,州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环保优先、生态立州”理念,坚定不移走“两个可持续”道路,为伊犁的绿色崛起打下来坚实的基础。伊宁市“两纵两横”生态防护屏障及绿色长廊框架初现;特克斯河、喀什河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已经上报国家;霍城县、伊宁县的湿地保护报告已经得到批复,基本建设完成;伊犁州作为矿产资源的大州,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预防为主、惩治结合,严格矿山环境评价制度,环境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尼勒克县松湖铁矿、伊宁县阿希金矿等6家矿山企业已被列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伊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伊犁绿色发展创造了优势。
绿色发展战略为伊犁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发展的政策和机遇,大多数优先东南沿海享受,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我国新的政策红利更多的落在了新疆,落在了伊犁。国家赋予新疆一系列特殊的扶持政策,推动十九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并且在霍尔果斯设立了经济开发区,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加之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的成立,国家给与了一整套系统的扶持政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这是伊犁今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的强大依靠力量。
三、绿色发展是伊犁腾飞的最佳选择
“十三五”时期的绿色发展不是发展优势问题,而是补齐发展的短板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不能落下一个区域,一户人家。发展到今天,绿色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结合伊犁的发展优势,想要实现伊犁的跨越式发展,唯有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理解、挖掘和体现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将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等要素融入到伊犁的发展中,是关乎伊犁是否能够腾飞的关键所在。
本课题组通过对伊犁地区的调研,发现伊犁实现绿色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瓶颈,比如理念、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具有先进的理念,是决定路径选择的关键;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是推动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的保障;是否吸引人才,是全面关乎绿色发展的基础。如何解决伊犁面临的瓶颈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树立战略思维,高起点、全方位的谋划伊犁的未来发展。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把握四大发展趋势(发展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实体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严把项目准入关,一步到位,引入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等。同时找准重点,结合自身发展优势,通过创新引领伊犁未来发展,为伊犁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此外,要有长远规划的眼光和能力,任务的完成必须要实现目标倒逼,从而细化到当下的工作的重点。绝对避免走粗放型经济的老路。
其次,要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伊犁的子孙后代留下绿色的家园。伊犁要明确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做到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根据主体功能区开发的理念,结合独特的自然地理状态、将区域空间开发功能进一步细化。同时,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环评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实施差别化考核政策,统筹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流域、水源地、湿地等方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相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民生改善建设,为伊犁发展提供更长久更持续的保障。
再次,要依托创新驱动,推动伊犁绿色产业大发展。利用伊犁现有的耕地以及32万亩还未开发的土地,重点培育生态、有机农业,关键是要打造原产地的品牌;利用伊犁47个民族风情文化特色,挖掘原生态风情,打造乡村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美食健康养生业,培育全产业链模式,力争将伊犁打造成首屈一指的康养基地;积极引进绿色技术,发展垃圾污水处理业,形成绿化新产业;响应《中国制造2025》的绿色制造倡议,积极推行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重点突破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等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抓好合作项目策划和对接,努力把伊犁打造为全国制造业转移的首选地。
最后,要确立时空新认识,对伊犁生态文明建设充满信心。我们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到人的观念、行为、交往、消费等;不仅涉及到体制、机制、法规、政策,而且涉及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企业与社会、家庭与个人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还是一项世代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接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接力棒,重点是解决制度建设问题,难点是观念转变。伊犁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具备前瞻性的考虑。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打持久战、攻克难关的决心,又要有打胜仗的信心。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里曾明确指出: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我们从子孙那里借来的。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必然选择。对伊犁而言,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的时机,选择绿色发展是伊犁腾飞的最佳选择,伊犁未来的发展,需要全体伊犁人民展开双臂,拥抱资产,拥抱人才,做好服务。
[责任编辑:周钰]
[1]耿运江:对伊犁河谷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思考[J]《新疆农垦科技》2015年第3期70-71页。
[2]毕永军:伊犁河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2016年第3期。
[3]刘小清.绿色产业──迎着朝阳走来的新兴产业[J].商业研究,1999,09:112-114.
[4]林毓鹏.加快发展我国绿色产业[J].生态经济,2000,02:44-46.
[5]刘景林,隋舵.绿色产业:第四产业论[J].生产力研究,2002,06:15-18+290.
[6]肖卫东,李春才.关于绿色产业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3,05:50-51+13.
[7]何潇.加快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50-154.
[8]朱春红,马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3:64-70.
[9]石宝峰,迟国泰.基于信息含量最大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筛选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07:1799-1810.
[10]HM Government,Skills for a Green Economy,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lls,London,2011.(URN 11/1315).
[11]UNIDO,Green Industry Initiative for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Vienna,2011.
10.3969/j.issn.1674-6287.2017.01.12
F127
A
1674-6287(2017)01-0051-03
2016-08-25
张雅静(1968~)女,黑龙江人,中共浙江宁波市委党校教授、统战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发展。胡春立(1989~)女,河北人,中共中央党校科技哲学专业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发展。作者均为新疆伊犁州党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