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7-01-25高秀祯
高秀祯
(中共布尔津县委党校新疆布尔津县836600)
民族团结
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秀祯
(中共布尔津县委党校新疆布尔津县836600)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然而,如何打赢这场战役,关键在于如何正视问题,即制约这场战役胜利的因素。归结起来,这些因素不外乎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不少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二是主观因素,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就能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
民族团结脱贫攻坚
近年来,布尔津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县为契机,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社会扶贫“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正确处理团结与扶贫、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地县部门帮扶工程及“访惠聚”活动,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扶贫攻坚的重要性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中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加强社会安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巩固国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贫在构架和谐社会,增进城乡居民亲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二、社会扶贫现状
截至2015年底,布尔津县贫困村11个,其中边境村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006户2796人。近年来,布尔津县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纲要2011-2020年》,以调整贫困村优势产业结构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大力组织实施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使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增收致富主导产业已经逐步形成,贫困群众收入逐年增加。
(一)县委政府真心扶贫帮困增进民族感情。布尔津县委政府切实把民族团结、扶贫帮困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把民族团结、访惠聚、扶贫帮困紧密结合。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不断增强民族团结与扶贫帮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总结提炼在活动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把典型经验上升为普遍性的工作要求,把成熟的做法固定为常态化的工作制度,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维护边疆稳定、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农牧民增长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确保了全县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住村(社区)干部主动与少数民族贫困户结亲戚、结对子融情扶贫行动,通过一件件“民生小事”把村民的难事当大事办实、办好,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使民族团结更加和谐。通过扶产业发展、通致富道路、培训促增收等金点子工程,帮助农牧民打开致富之门。
(二)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民生惠及各族群众。借助“两居”(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及各行业部门建设等项目,通过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以精准扶贫为重点,由“漫灌”转为“滴灌”,大力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牧业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大力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使自来水流进了农家门,村庄环境得到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
(三)地、县两级部门扶贫包村定点帮扶扎实推进。2012-2013年第三轮帮扶单位由地区畜牧兽医局等21家,帮扶杜来提乡额尔齐斯村等3个贫困村;2014-2015年第四轮帮扶有11家单位帮扶窝依莫克乡阿克加尔村等3个贫困村,仅2014年累计投入454.5万元(直接投入+节假日慰问金+协调引进扶贫资金)。各帮扶成员单位到帮扶村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制约帮扶村经济、社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贫困户脱贫致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认真帮助解决帮扶村、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积极整合扶贫资源,在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得贫困村、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各民族思想观念转变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农牧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在扶贫帮困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往往轻视和忽视去引导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很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些老百姓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贫困人口基数仍不少,贫困程度较深。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亟待加强。贫困群众多为传统的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增加收渠道单一。贫困村自然条件差,村组交通不便,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部分群众存在就业难、就学难、住房难等问题。
(二)宗教信仰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关系和脱贫致富。一般情况下,对民族宗教政策了解较少,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上做的还不够好。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多,信仰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一些从内地流入的农民工和经商人士已逐渐进入乡镇、村,与少数民族接触增多,因为缺乏对新疆的宗教和风俗习惯的了解,由于不懂或者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引发的伤害民族群众感情和亵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还因为对某个人的反感而波及到对工作组的反感甚至是对政府的抵触,从而影响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社会扶贫参与面不够、社会扶贫资金投入不均衡。政府的资金主要投向了重点村、重点片区,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一些偏远穷困的牧区,由于没有区位优势,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深。村级发展缺乏活力,由于近年来,各乡村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乡级资金紧张不足。如扶贫搬迁,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4~5万元,多则需要8~10万元。即使把搬迁扶贫、两居政策补贴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仍旧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这一部分缺口资金社会帮扶也没有覆盖到位。
(四)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从近年来实施各类项目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有一部分村干部私欲太重,缺乏牺牲奉献精神,把自已的事看的很重,对村里的事用心不够,了解村情一问三不知,征求意见没有一条拿得出手。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脱贫困致富。
四、今后在加强社会扶贫工作的思路及建议
(一)民族团结和脱贫致富两手都要抓。党员干部在开展脱贫攻坚活动中,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在开展扶贫攻坚活动中,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赢得和凝聚人心,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以实际行动推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月”升格为“进步年”工作。以脱贫促团结、以团结保脱贫,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扎实搞好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是一个村脱贫的重要因素。拓宽渠道,多从能人、创业成功人士中选拔,还可以通过政策调动,让一些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返乡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在对所有村书记进行分层、分类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要健全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和任用机制,能进能出,切实发挥好村中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三)加大实用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快贫困村劳动力精准转移工作。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积极与人社部门合作,整合培训资源,农机驾驶、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应增强实用性、实效性,发挥好培训资金效益最大化。围绕各部门(单位)重点工程项目、重点企业、旅游市场、自主创业,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劳务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作用,加快劳动力精准转移。
(四)整装打造,精准到位。一要借助精准扶贫的平台,部门单位发挥好各自行业优势,多渠道筹措帮扶资源,参与贫困识别、扶贫调研等,把帮扶工作精准到村、到户,因人施策、措施到位有效。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扶贫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县委政府将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一把攥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另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二要强化结对帮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作用,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和需求制订具体的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帮困真正扶到关键处、帮到点子上。帮扶单位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针对贫困户需求开展帮扶,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帮扶切实起到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收入的目的。制定社会帮扶承诺制和考核制,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单位的年底考核中,并与个人绩效挂钩。每月20日将社会帮扶情况进行汇总,对于不作为单位及个人在全县予以通报。
(五)对症下药,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一要加强患病建卡贫困户的帮扶措施,设立扶贫对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在针对贫困个体方面,缺乏帮扶救助性质的资金项目,仅靠区级自行组织、统筹解决,难度较大,可适当考虑将现行的偏向“开发”性质的扶贫政策向“救济”性质方面作一些回归,先行在部分乡村试点,以2千至3千元不等的少量资金对患大病、重病的扶贫对象进行救助,并在扶贫信息系统备案管理。二要强化鼓励扶贫对象子女就读政策。扶贫对象户因收入低下,容易忽视子女教育问题,应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加强社会舆论,鼓励个人、集体对扶贫对象进行捐资助学,在鼓励其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同时,减轻扶贫对象户在教育方面支出成本。另外,贫困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但学校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同样落后,尤其是大量村小学、镇中学,应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现今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建设机制、人才流动交流机制问题。
(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切实促进产业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两居”、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等项目资金,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将财扶资金向入户类项目倾斜,切实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各行业各部门抓好项目平台,主动作为,上下联动,按照“缺项补项”对症下药,多争取项目和资金落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上。不断加大项目资金的管理,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不定期督查项目实施及资金拨付情况,每月25日前将督查结果在全县予以通报。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所有到村入户项目必须在贫困村进行公告公示,增加项目建设透明度,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责任编辑:武丽丽]
10.3969/j.issn.1674-6287.2017.01.09
D635
A
1674-6287(2017)01-0036-03
2016-09-07
高秀祯(1973~)女,汉族,中共新疆布尔津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