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激发内生动力
2017-01-25文丨编辑部
文丨编辑部
精准扶贫需激发内生动力
文丨编辑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既定目标,这说明,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树立信息,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才能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贫困”的帽子不好看却很“温暖”。可以说,一旦戴上了贫困帽子,就意味着有政策倾斜支持,意味着有项目资金和转移支付,金融、交通、水利、教育等各领域的重点项目都会随之而来,结果导致有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对贫困帽子甘之如饴,甚至不愿意摘帽。
碗边上的饭粒子填不饱肚子。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脱贫致富要靠自己,汗水浇出幸福花。《决定》把“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之一,抓住了工作指导的要害。从贫穷走向富强,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认真革除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不再单纯企望依靠中央及省市级财政拨付扶贫资金和给予一些政策优惠谋发展,而是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施精准扶贫,走内生式的发展道路。
发挥市场作用,激活贫困地区沉睡的资源。遵义市很多地方的贫困属于条件性贫困,即由生产生活条件困难造成的贫困。在现代社会,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发挥资源效益的基础性力量。从总体上看,距市场愈近的地方距贫困愈远。贫困人群之所以集中在老少边穷山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距离市场较远,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守着聚宝盆贫困”的现象。
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可以迅速缩短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电商就在偏远地区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打开了农村各类土特产品的销路,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促进不少地方实现自我脱贫。近年来,遵义市各县(市、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起“淘宝店”,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大大加快了脱贫步伐。
改善基层治理,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贫困是一种可逆状态。通过外力可以较快改变贫困,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强化依赖性。外力一旦改变,很快就会返贫。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找准路子,选好产业带头人和村支班子,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何玉梅/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