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五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01-25肖浩辉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肖浩辉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 长沙 410003)

社会主义五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肖浩辉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 长沙 410003)

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已经500年出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空想社会主义历时330年,科学社会主义170年,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数十年。回顾500年的发展进程,有助于人们认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曲折前进的,一时的曲折不是最终的失败,暂时的后退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总趋势;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指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证明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已经500年出头,回顾这段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三个阶段,历时500年。

一、空想社会主义330年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历时330年。

第一阶段,乌托邦

16世纪到17世纪,西方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本家不仅残酷地剥削工人,而且通过圈地掠夺农民的土地,使大批农民沦为无财产群。一些先进思想家用小说游记表达他们幻想建立新的理想社会制度代替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问世,标志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书中尖锐指出私有制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人人都参加劳动,家家可以免费领取所需东西,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但他提出的财产公有,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消费资料。而消费资料公有是难以实现的空想。1623年意大利人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在法兰克福问世。该书用游记的形式,描述了太阳城的人民都是富人,但同时又是穷人,他们都是富人,因为大家公有一切;他们都是穷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私有财产;他们使用一切财富,但又不为自己的财富所奴役。他还提出了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的主张和劳动光荣的思想。但他的设想具有平均主义和宗教色彩,也是难以实现的空想。恩格斯称他们的学说是“共产主义思想微光。”[1]405

第二阶段,直接共产主义

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暴露了它固有的弊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是杰出的代表。他们已经不限于对未来社会的描绘,而是明确提出了废除私有制,建立完全平等的社会制度的主张。但他们的学说具有明显的粗陋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恩格斯称其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2]58

第三阶段,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1837年)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有不少卓越见解:一是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黑白颠倒的世界,这个陷入危机的社会制度 完全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傅立叶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复活了的奴隶制度。他勾画了一幅资本主义损人利己的图画: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要求发生大火使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欧文亲身参加了英国产业革命,直接领导过英国早期的工人运动。他认为:私有财产或私有制,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原因。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不仅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而且得出了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的合理结论。二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设想。比如:消灭私人经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儿童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每个人都要从事科学研究,消除资本主义旧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普遍解放的尺度;国家机构将由管理人的机构变成管理生产活动的机构;一切人都可以获得他们的身体健康所需要的日用品。这些积极主张预示了许多社会真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所以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3]300,301

但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历史局限性,只看到了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由于世界观的局限性,用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观察社会,对当时所能见到的资本主义罪恶进行批判,但未能找出产生这些罪恶的经济根源,未能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企图用臆想的“理性王国”“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唯心论的天才观,只看到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的阶级,看不到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看不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幻想靠个别天才人物去实现新的社会。他们虽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对立现象,但反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把建立美好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发善心上。这些根本缺陷,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所以,恩格斯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2]416

二、科学社会主义170年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宝贵思想,舍弃了各种空想因素,吸取了他们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对未来社会设想中合理部分,进行了革命改造,在揭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深厚的现实基础之上的,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理论表现。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2]404。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取得了统治地位,以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典型的国家,到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已处于完成阶段,大机器生产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占了绝对优势。法国资本主义大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德国,也开始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使得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而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样,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继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1836年又爆发了第二次经济危机。特别是184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危机,席卷美国和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它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代替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与资产阶级相对抗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愈来愈迅速地分化为资本家和无产者。同时出现了英国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科伦等拥有几十万到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和工业区。在这里,一方面是资产阶级住着高楼大厦,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一方面是无产阶级住在又脏又臭的贫民窟里,饥寒交迫,贫病交加。这种异常悬殊的经济地位,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这种斗争由自发的、分散的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联合行动;由单纯的破坏机器发展到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甚至发动了武装起义。当时影响最大的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显示了无产阶级这个最革命的阶级的巨大力量,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个伟大发现,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天体演变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一些划时代的发现,使人们对自然界、一切自然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前进了一步,使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更正确。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依靠这些科学成果,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概括,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类认识史发生巨大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和认识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还在于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去考察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4]423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深刻揭露了资本剥削工人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状况,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指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深刻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的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道路。这就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家的幻想成为能够实现的科学。所以恩格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243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还在于它是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从研究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从普遍存在中找出了完全的科学理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形成了《资本论》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1847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流亡者组织的正义者同盟,并把它改组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他们受同盟的委托,起草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章程——《共产党宣言》,1848年5月公开发表, 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还非常注意在实践中总结革命经验,上升为理论。1871年3月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同年4-5月马克思就写了《法兰西内战》,论述了巴黎公社革命的过程,揭露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暴行,肯定了公社革命的伟大意义,总结了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原理,比如: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民主原则和制度及防止国家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根本措施。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同错误思潮作斗争中,捍卫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新的理论观点。1875年2月,德国两派工人组织在哥达召开合并大会,爱森纳赫派急于统一,放弃革命原则,迁就拉萨尔派,通过了一个会使党堕落的错误纲领,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尖锐地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中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恩格斯针对杜林打着“革新”科学的旗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攻击的现象,写了《反杜林论》,彻底清算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后来恩格斯应法国工人党领袖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抽出编成一部独立的通俗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成为工人阶级必读的科学社会主义入门著作。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正当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的时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鼓吹“阶级合作”和“和平进入社会主义”。这时恩格斯已经逝世,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李卜克内西 、卢森堡和蔡特金等已率先对他的错误观点开展批判,接着第二国际各国党内也开展了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列宁尖锐地指出伯恩施坦不仅是登峰造极的机会主义和可能主义,而且是胆小的机会主义。随后,列宁又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针对考茨基抛出的“超帝国主义”论,撰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得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结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1918年列宁又撰写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深刻地批判了考茨基鼓吹和平革命、纯粹民主、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等谬论,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在实践上,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指导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新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1918年全世界建立共产党组织77个,党员人数达550万。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在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影响和带动下,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有了很大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空前高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共产党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列,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极大的推动了各国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一大批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在欧洲,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在亚洲,朝鲜、越南、老挝、蒙古,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在拉美,古巴共和国诞生。占人口五分之二的国家基本上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原本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是受到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国家,1700多座城镇惨遭洗劫,32000多个工业企业、98000个集体农庄、5000多个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几万所医院和学校全部或部分被毁,被破坏的铁路达65000公里。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到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战前水平的7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战前水平99%,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1949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个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并最先把原子能用于和平建设。苏联的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军事实力可以同美国抗衡。社会主义中国,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发展经济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情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目标。

(四)社会主义前进中的挫折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空前艰难、非常复杂的伟大革命,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而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曲折向前发展的,有时甚至遭受挫折和失败。在国际共运发展史上有过三次大的挫折。

第一次,巴黎公社的失败。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国家政权——巴黎公社。用人民的武装代替资产阶级常备军;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代替为资产阶级效劳的官僚;用同对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构代替资产阶级议会制;用民主集中制代替资产阶级的官僚集中制。马克思对巴黎工人起义的胜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3]384,378但是逃往凡尔赛的法国梯也尔反动政府勾结德国的俾斯麦,重新聚集反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推翻巴黎公社的反革命内战,巴黎公社被资产阶级扼杀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公社领导人犯了对敌人过于仁慈的致命错误,当梯也尔反动政府被击溃逃窜到凡尔赛时,没有乘胜追击,一举歼灭,使他们能够重新纠集反动军队屠杀革命人民。所以,恩格斯说:“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维持自己的统治。”[3]554第二,巴黎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农民的配合,孤军作战。所以马克思说:只有同农民结成联盟,“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5]699第三,没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当时在公社中占领导地位的,是布郎基主义者和普鲁东主义者。这两派虽然都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但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只是在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推动下,做出了与他们的信条相反的事情。但由于他们不懂得革命斗争的规律,以致在上述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产生了严重错误。这些事实证明,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要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次,斯大林问题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国际共运中,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犯过严重的错误。正确评价斯大林的功过是非,关系到苏联社会主义的成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以赫鲁晓夫为首的领导集团,对斯大林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实际上起了丑化共产党,抹黑社会主义的负面作用,引发了国际上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逆流。中国共产党多次向苏共表示,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这是符合原则的正常现象。而苏共领导人却采取大国沙文主义的态度,大肆进行反华活动。1959年6月,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中苏双方1957年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60年苏联政府片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600多个合同,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1390名,终止派遣专家900多人,使我国的260多个重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设处于停顿状态。1963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7月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中苏论战进一步公开化。我们党先后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伸张正义。在赫鲁晓夫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下降,社会主义运动再次处于低潮。由此得出一条深刻的教训,能否正确评价已故领导人,关系党和国家存亡以及国际共运的发展,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第三次,苏联东欧剧变。1989年,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六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此后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也发生剧变。1991年,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发生剧变,苏共自行解散,停止活动;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这次挫折,是帝国主义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他们在不发一枪一弹的情况下,在短短两年内把九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过去。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惕。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从根本上讲,剧变是这些国家内部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首先,这些国家的经济没有搞上去,人民生活提高不快,是发生剧变的导火线。帝国主义就利用这一点,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挑拨人民不满。第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是剧变的思想根源。民主社会主义虽然标榜要走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搞资本主义。所以西方搞和平演变就利用民主社会主义。第三,党中央的领导权被民主社会主义者把持,是剧变的组织根源。他们公开宣布放弃共产主义理想,搞多党制,搞私有化,使党变质、国变色。由此可见,党的领导权掌握在谁手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大问题。第四,官员贪腐也是亡党亡国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保证党不变质、国不变色。

(五)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都要经历长期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比历史上任何社会变革更彻底、更艰巨、更复杂的任务。在前进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挫折、甚至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一时的曲折不是最终的失败,暂时的后退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总趋势。在国际共运史上,从挫折到胜利的实例是很多的。巴黎公社的壮举失败以后,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国际无产阶级继续组织队伍,积蓄力量,准备新的斗争,并在俄国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和敌人的反革命围剿,使根据地损失90%,白区损失100%,但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拿起枪杆,继续战斗,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现在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只要中国不变,就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仍然坚持社会主义,还有一些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世界各国共产党,有的已经恢复,有的仍然保存,有的还有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共产主义仍然充满生机。我们从国际风云变幻中吸取的不应当是失败感,而应当是勇气和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资产阶级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了部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激化,加上国际上给予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某些改善。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家私人占有的性质不改变,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本质不会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资产阶级从工人阶级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以美国制造业为例,1947年发给工人一元工资,只能榨取剩余价值1.47元,1973年一元工资可榨取的剩余价值3.47元,现在高达5―6元。正如马克思说的:“在工人自己所生产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产品中,会以较大份额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工人手中,使他们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6]677-678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经济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十年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

(一)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开始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好的是毛泽东,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独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既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7]1313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明确指出:这个革命发生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时代,因而它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我们党领导的全部革命运动的第一步,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他还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和暴力革命理论。

2.有中国特色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毛泽东认为:中国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怎样把这支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是关系到中国革命成败的大事。他为人民军队制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指挥枪的原则;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方法和制度;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战略战术,对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建国以后,又提出了“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8]357,使我军真正成为一支党领导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的建军思想。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毛泽东根据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明确“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7]1475这个专政,从本质上讲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但又具有鲜明的特点:享受民主和实行专政的对象更符合我国阶级结构的实际;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和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毛泽东把马克思的过渡时期和消灭私有制原理同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各种条件相结合,明确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316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很少社会震动的情况下,完成了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伟大变革,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5.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以后,毛泽东就提出了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的任务。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又提出了“向自然界开战”[9]216,“建设一个具体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9]268的伟大目标。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他还坚持发展商品经济、尊重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等重要经济理念,制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方针。

6.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建设理论和政策。毛泽东根据中国文化特点,提出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0]706的思想;制定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提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一不怕若,二不怕死”的革命气概,极大地提高了国人的思想素质。

7.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内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党员占多数的情况出发,强调从思想上建设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体党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风格建设无产阶级先锋队;坚决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培养和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制定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等整顿党的思想作风的正确方针和方法,清除了党的肌体上不健康的东西,使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8.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策略思想。毛泽东反复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7]1298。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理,提出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的理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策略上重视敌人的思想;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两手的对敌斗争策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策略;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他还强调“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0]606

毛泽东思想把党和国家从危机中挽救过来,使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指导我们夺取新胜利的伟大旗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发展完善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的事业,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展完善了这个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的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策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1]364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邓小平在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现阶段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他说:这个阶段是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这就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

3.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在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新的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373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使人们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明确了发展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论。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把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他在新的实践中认识到单有经济发展是不夠的,“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208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升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

5.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本来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社会主义当作不可易移的固定模式加以固守,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设计了全面改革的蓝图: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改革科教文卫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他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2]138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他制定了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和强国之路。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实践上是一个重大转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之源。

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论。邓小平针对少数人散布怀疑和反对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言论,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 “是我们立国和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根本。”[12]44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8.“一国两制,统一祖国”论。邓小平强调:“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港澳台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但它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只是港澳台等局部地区;“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比内地各省市自治区更大的自治权。根据这个构想,香港、澳门于1997年、1999年先后回归祖国,确保了港澳的繁荣稳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构想。

9.新时期党的建设论。邓小平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12]208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善党的领导制度,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改善党的领导方法,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必须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目标就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10.新时期国际战略策略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和首要任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当头,但要有所作为,就是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妥善应对世界风云变幻的严峻形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

这一系列理论观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党的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各项工作。”[13]9,8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4]280,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们要始终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坚持,全面贯彻,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4]6因为“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先进性集中表现,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够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的本源,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国家机关的各项工作,执政的根基才牢固,人民政权才能成为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三个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只有坚持“三个代表”要求,才能凝聚全民的力量,投身改革和建设的洪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胜利实现。

3.“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4]537因此,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纲领、新政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实践中的新情况、新经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对党的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新在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突出了发展的重要性,使全党深刻认识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提高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目的和宗旨的坚持和发展。胡锦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5]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我们党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的结晶。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6.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6]2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途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7.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的外在要求。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种种看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宣告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后来改为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习近平系列讲话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既继承前人,又立意新颖,寓意深刻,观点鲜明,内容全面。

(一)一个根本出发点。习近平肩负重任的第一天,就公开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 后来又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满腔热情地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强调: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不同的重要会议上逐步提出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新常态,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淌深水区,敢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实行改革攻坚,着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领域的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014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这个重要战略思想。他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党的命运之所系。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首要的是提高全党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领导干部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全面从严治党,要注重作风建设。习近平指出: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坚定不移转变作风,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规治党。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纪律是党的生命,纪律建设是治本之策。必须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严格遵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决不允许自行其是、阳奉阴违。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利剑反腐倡廉。习近平告诫全党: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要保持高压态势,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江苏调研时,整合了这些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展现了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新时代。

(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的一个新部署。

经济建设是总体布局的根基和首要任务。习近平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9]适应新常态,制定和实施了稳增长,提质量,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完善区域发展空间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政治建设是总体布局的樑柱和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种民主权利,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文化建设是总体布局的精神支撑和重要任务。习近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

社会建设是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创新社会治理,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生态环境建设是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1]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五)五大发展新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总结国内外发展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创新的主体是全民,要大力推进万众创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源泉。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五大发展理念,既有各自的特定功能,又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使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六)凝聚国内外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四大战略策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营造和平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才能实现。习近平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了前人的战略策略思想,提出了凝聚各方力量建设祖国、统一祖国、保卫祖国的新理念。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说:“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22]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特征。人民政协要坚持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要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更多平台,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要加强同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联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祖(籍)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一国两制”是实现统一祖国的基本国策。牢牢坚持这项基本国策,是实现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坚持依法治港、依法治澳,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决反对。

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23]全军要准确把握这一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强军目标,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是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根据当今世界四大发展态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个根本,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大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习近平说: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主张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4];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沿线各国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实行公道正义、互利共赢、见利思义,必要时舍利取义的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实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实行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水平。在实践上,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出访足迹遍及亚非拉、北美、欧洲、澳洲,同很多国家的外交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精心办好主场外交,特别是最近主办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在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寸土必争,寸步不让。但在方法上注意策略的灵活性,明确表示愿意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与有关当事国通过对话谈判寻求妥善解决争议的办法。为捍卫我国领土主权、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了新贡献。

习近平在理论创新上的这些闪光亮点,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进入了一种新境界,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以下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既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又新于科学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什么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实际的沃土中的理论,孕育了自己的独特主题、内容、特点和风格,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民意,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具有紧跟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气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强大动力的,是充满生机活力、固本强基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成果之大成的理论,内容博大精深,理论价值很高,实用价值很大,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整体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第二进口大国,综合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均排名世界第三,综合科技实力居世界第四位,世界竞争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和谐稳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升高,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正确的,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夺取新的胜利!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人民日报,2004-04-05.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7]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新任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12-15.

[20]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21]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5.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

[23]习近平.出席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2.

[2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责任编辑曹祖明】

Socialism in the Last 500 Years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AO Haohui

(Hunan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Circles, Changsha, Hunan 410003)

Socialism, dating its origin back to over 500 years ago,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i.e., the Utopian socialism spanning 330 years, scientific socialism spanning 170 years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new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socialism, spanning 95 years since its creation. A review of its 500-year history would enable us to acknowledge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its creation and understand that the cause of socialism is advancing in twists and turns, temporary setbacks do not mean fiasco in the end and cannot change the general trend for development. By integrated the basic philosophi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ondition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two "historic leaps" in adapting socialism to Chinese context and formed its own path, theories and system for socialism, guided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striving for standing up, becoming rich and getting stronger, which displays the great superiority of socialism.

Utopian socialism; scientific social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1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码号

号】1674—0351(2017)05—0031—15

2017-04-06

肖浩辉,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原党组书记、执行主席,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顾问,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名誉会长。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