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内涵、依据与要求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2017-01-25秦志龙
秦志龙,王 岩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闵行 2002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内涵、依据与要求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秦志龙,王 岩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闵行 200240)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客观的形成依据和多维的基本要求。它既是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优化国家治理、加快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的形成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的历史性飞跃为现实依据。它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持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生态治理“三大攻坚战”;坚定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做出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这实际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论”。“新阶段论”的提出,有其客观依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和科学提炼,是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此,有必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揭示其形成依据、掌握其基本要求。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有其科学的基本内涵。概言之,“新阶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阶段,是进一步优化国家治理、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
小康社会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向往。自邓小平同志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和1987年提出“三步走”战略以来,我们党接续奋斗,不断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推进战略目标的完善和具体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党一百周年时的奋斗目标明确表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继续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又正式提出“中国梦”。
奋斗目标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清晰化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接近目标完成的历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里的有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发展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凸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可以说,当今中国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甚至与二十年前、十年前、五年前相比,都呈现出极为不同的崭新面貌和精神状态,都面临着极为不同的发展环境和改革任务。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们距离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仅剩下3年多时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入冲刺阶段。当前我们必须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全面小康各项指标为具体导引,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生态治理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建成经得起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奋力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是在我国近40年物质积累、制度积累、精神积淀基础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阶段。
(二)“新阶段”是优化国家治理、加快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孜孜不断的目标追求。自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纲领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过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几十年不平凡历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仅凝练升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且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和实质是制度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系列重大制度性成果,基本完成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框架的有效建构,完成了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阶段性目标。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既为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巨大信心,也意味着新的历史征程、新的时代任务的开启。这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新飞跃进一步优化国家治理,加快实现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建构和制度治理能力跃升。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既有制度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度定型”“制度升级”,优化国家治理,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形成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有其客观的形成依据。这一依据概括起来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为了切实做好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支持,2011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银监会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做好水利建设的金融服务进行了重点部署。2012年2月,银监会又会同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证监会、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建设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的政策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期待,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这包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有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极大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了我国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了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提高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纯正,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升,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这九个方面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不仅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领域,而且呈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实践三维向度的新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中,提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上不断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更加丰富、理论逻辑更加严谨、制度更加成熟、道路更加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而且意味着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不仅在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中,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而且在共时性的横向比较中,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深远世界意义。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所有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使当代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现实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基本要求
新阶段必有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论”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五大基本要求。要言之这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持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生态治理“三大攻坚战”;坚定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1]。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战略要求,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它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一切大政方针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虽然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历史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社会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从根本上标定当前我国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时空坐标,其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一个发展阶段,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质的飞跃。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应该保持这种战略定力,以保持各项方针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虽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范畴,但它呈现出许多阶段性的新特征,已经实现了近40年量的积累基础上的局部质变。譬如,经济方面,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发展动力深刻转换,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整体上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政治方面,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形成,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社会政治生态优化净化,整体上已经呈现“政治新生态”;文化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关键步伐,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全民族文化自信心显著增强,整体上已经迈入“文化新业态”;等等。正是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鲜明底色。我们应该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前提下,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主动适应新变化、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持续推进“两大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实践要求,即:持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开拓的事业和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指引,经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六中全会擘画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我们党遵循实践发展逻辑进行的伟大理论创造,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伟大事业的核心实践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升级,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政治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大力推动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有序发展,有力推动政治生态全面净化,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制度含金量”和公民参与度。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在社会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更好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继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制度改革,更大程度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切实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重点要求,即: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生态治理“三大攻坚战”。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距离2020年这一时间截点,只剩三年多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指日可待,也面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状况。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成绩、进步和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美丽中国建设,着力推动精准扶贫,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给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影响力,给中华儿女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在“新阶段”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的丰厚积累和基础。
另一方面,更应看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存在的短板、不足和面临的困难,看到国内外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依然乏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很多,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盛行,地区局势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第四次工业革命蓄势待发。从国内来看,我国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依然没有得以有效扭转,4000多万人口还有待脱贫。特别是我国由大转强,同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面对这些不足、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抓住重点、补足短板、强化弱项,坚决打好打赢直接关系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建成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生态治理“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精准扶贫,坚定不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得到人民认可的小康社会。可以说,这是“新阶段”各项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四)坚定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理论要求,即:坚定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我们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大文章,不断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践行根本宗旨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有一个根本的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决定了我们党理论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而使党的理论创新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根本宗旨。
坚持问题导向,在紧密联系实际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3]只有认真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脉搏、找到发展的规律,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紧密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力于解决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观点,形成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密联系实际。
(五)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主体要求,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反对四风问题为切入口,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结合为主要抓手,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根本取向,从严治吏、从严执纪、从严反腐,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取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辉煌成绩。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但是,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决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因为历史启示我们,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现实警示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不能腐的制度、构筑不想腐的堤坝,如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依然是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重大时代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始终绷紧从严从紧这根弦,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气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新老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确保党更好经受住“四大考验”,更好战胜“四大危险”,在时代“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惟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更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四、结语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多重维度,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进行战略思考,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变革与成就、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得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正确结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为基点和依据,不断完善各项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前瞻性、创造性,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求是,2013,(22).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责任编辑曹祖明】
A New Stag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lications, Rationale and Requirements-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Essentials of Xi,s Address in July 26
QIN Zhilong, WANG Yan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inhang, Shanghai 200240)
The "new stag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ntioned in Xi Jinping,s speech on July 26 embodies profound implications of the times, objective rationale and requirement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It is a stage of securing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peeding up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t is also an era of improving state governance, and stepping up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The rationale for it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achievements and leaps in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It requires us to keep in mind the basic dimension of the Chinese context, that is,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and the four-prol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n the tough battles in preventing and eliminating major risks, in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and in ecological governance,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strengthen Party self-governance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new stag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overnance system; capacity for state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D616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码号
号】1674—0351(2017)05—0017—06
2017-08-25
秦志龙,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岩,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当代社会思潮。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学术思想理论动态与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研究”(项目编号:15AKS0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