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体验式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2017-01-24徐燕
徐燕
摘要: 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破解就业难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构建体验式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体验式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提出了该模式在实践运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Abstract: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and to relieve the crux of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set up a training mode from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the training mode for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from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should be noted.
关键词: 体验;大学生;就业能力
Key words: experience;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170-03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的原因有多方面,如高校的扩招、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等原因,但从大学生本人而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自身就业能力不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1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1]就业能力是一种胜任力,它不仅包括大学毕业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个性特征。[2]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谐就业、发展就业的重要指标。
尽管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面对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就业者的就业能力要求日益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是专业技能储备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导致持续就业能力欠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创业能力缺乏等方面。[3]
反思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矛盾的形成当然存在许多复杂的原因。就高校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就业指导及服务不到位。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依托学生管理部门,日常的教学工作与就业指导脱节,没有形成涵盖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更少。[4]这些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二是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过分强调按学科体系来设置,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时缺乏竟争力。三是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我国大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注重知识传授,重“知”轻“识”。这种教育行为引发的教育效果是学生无法将接收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会到知识内化后的个体体验与感受,在学与用的衔接中出现了“断层”,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四是实践体验较弱,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高校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实践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实践基地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等问题,造成大学生在学校缺少参加职业锻炼的机会。职业理想与实现职业理想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五是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造成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不配套。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只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使大学生成功就业。
2 体验式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内涵
体验式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以杜威的“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大卫一库伯《体验学习》为教育理念,以对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以问题为中心,融合了就业能力供与需的角度,强调“先行后知”,重视体验和感悟。体验式视角下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体验”发挥出来,通过不断建构,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直接促进学生的实践性思维。
体验式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
体验主体是学生,教师、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校友等作为培养主体,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体验式就业活动,三个课堂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体验渠道,第一课堂: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第三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就业体检。体验驱动力是市场需求,行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就业信息收集分析、职业素养调查、用人单位使用评价调查等是体验感悟信息系统,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主体通过体验感悟信息系统优化信息处理,促使能提供优质服务,体验主体分享、反思感悟,明晰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就业能力。通过市场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信息收集与运用,增强教师、企业、行业、学生等主体之间的互动,推动专业设置调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优化,形成育人合力,创新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该模式的主要内涵是:
第一,职场体验:跳出校园看世界。组织学生通过参加当地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搜集就业信息,体验求职过程;走访用人单位,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了解毕业生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各项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大学生在学校里不再是“坐井观天”,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第二,反馈运用:优化培养明方向。通过对调研报告进行梳理、整合,学校召集专家论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与跨学科复合培养,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就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工作。作为学生来说,通过体验活动,反思体验过程,撰写报告,在课堂上或在活动中进行分享,获得对职业世界和职业场所的了解,更深刻理解课堂理论学习,增强了学习自觉性和职业意识,并从中找到自身差距,进一步了解自我和发现自我,找到发展方向,并通过一、二、三课堂来提升自己。
第三,实践检验:整合资源促提升。体验、感悟后,让大学生进一步进行岗位角色体验。利用校企合作班和大学生综合实训基地,采用“就业式”师徒制训练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训练模式”以及“顶岗或轮岗式实习”等多种训练模式,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利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就业体检”等平台,开展职业深度体验。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体验式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特点是:
第一,激发了学生主动性。学生是体验和分享者,是社会需求的直接感受者,从而改变传统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和二手信息的现状,学生获得真实市场需求,而分享体验型教学进一步促成学生全息认知未来的职业世界。学生自主性和目标性增强,获得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的成效倍增,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也就大大增强了。
第二,凸显了情境体验性、市场导向性。课堂空间从教室向就业市场、企业和职场社交延伸,课堂主体从师生二元向职业员工、企业家、校友等多元拓展,课堂任务的内容从对理论知识的结构变为对就业信息、行业发展信息、职业素养行为的解构和再重构。
第三,实现了培养主体互动性。该模式把行业协会、人才市场、教师、学生、企业、校友等主体紧紧团结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自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鲜活而真切的职场经验与指导。
3 体验式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体验式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在实践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在课堂内外呈现工作情境,推动三个课堂联动机制
一方面,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一门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意识地将本课程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中受益。[5]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等,把社会、企业的真实情境引进课堂,通过讨论、角色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结合情境讲授与点拨,帮助学生提高表达、沟通、团队合作、解决现实问题等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把二、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专业教育,开展自主实践训练、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进行体验。第三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校企合作项目、就业体检等进行职业体验。行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就业信息收集分析、职业素养调查、用人单位使用评价调查等实践活动产生的体验感悟信息系统及时的传递给培养主体,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充实第一课堂,推动就业能力培养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在课内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也要求任课教师对二、三课堂有一定了解,不能将教学和课外活动截然分开。
3.2 多元互动,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应该当好引路人,与行业协会、企业、政府部门、校友多方有机融合,形成就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培养主体。学校要与社会的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也就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做好沟通,帮助学生创造各种就业体验机会,同时大学生在真实的体验环境中也需要企事业单位的人负责指导。各种事实证明,大学与企业之间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合作,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特色班,合作培训,聘请优秀企业家、校友等为兼职教授、就业导师,邀请企业加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搭建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利用校友会、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丰富大学生就业体验的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3.3 分阶段体验,全程化生涯规划指导
体验式的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有针对性的职业体验和指导,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阶段(一年级),通过体验活动,启动职业探索,初步认识职场的要求和自身的能力,并提升和完善自己。一年级在教师指导下,以职场环境问卷调查、就业信息搜集、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形成就业需求分析、行业发展分析等第一手资讯,开始职业探索,实现对本专业的职场环境和职业能力的清晰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学生会等活动,发现自己,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
第二阶段(二、三年级),通过体验活动,明晰人才需求标准和自身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根据第一阶段对职场的认知情况,按照专业要求,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调查、行业中优秀企业家的访谈、参与企业招聘会及宣讲会、人才交流市场、在企业兼职岗位锻炼等,对自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总结和归纳自身的专业技能及通用技能,进一步完善自身就业能力培养规划。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角色模拟、求职训练、专业竞赛等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四年级),“现场体验型”就业活动,提升就业能力。学生通过专业顶岗实习情况,由学院和企业双方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指导和检验,最终实现就业。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招聘会、企业宣讲会,邀请企业HR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完善个人简历等进行就业活动的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撰写实习日志、求职故事等进行求职过程和岗位实习的反思和感悟,积累经验,调适求职心态,提升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2]Evers FT,RushJC, Berdrow I. The bases of competence. Jossey-Bass Publisher,1998.
[3]梁静.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2012.
[4]吴御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
[5]陈封椿,韩庆红.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