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与市场博弈,绞杀共享经济(热点热评)

2017-01-24方兴东

环球时报 2017-01-24
关键词:约车网约滴滴

方兴东

春节将近,社交媒体上对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络约车的抱怨迅速刷屏。网约车消费者明显感到打车难度和成本大幅提升。传统出租车依然在街上穿梭,却对路边挥手打车的人视而不见,专门挑拣打车软件上“加价”最高的单子。

这几年轰轰烈烈的网络约车大战,令补贴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加码,使消费者实实在在享受了好处。而如今,一切都戛然而止。不但原来的福利消失殆尽,打车的成本和难度也明显超越网络约车出现之前。消费者仿佛又回到了没有专车、快车、顺风车的原点。

有人批评滴滴的无情变脸,也有人为变脸找原因,比如春节期间网约车司机返乡造成的供给不足,众说纷纭,观点多多。滴滴的公关也及时出击,剑指新近生效的北上广网约车新规。其实,问题的根源非常简单:市场垄断(滴滴一家独大)和行政垄断(不合理的网约新规)两种力量博弈,使得合理的市场竞争失效。市场力量通过抬高价格的方法,将行政力量所造成的压力和损失变本加厉地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双重垄断叠加,使得市场各利益相关方失去了动能,全新的产业失去了活力。网络约车原本被寄希望于解决打车难,今天不仅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反而给人们添了“新堵”。因为原本市场竞争多方博弈的生态被破坏,剩下市场和行政两大垄断力量“两两博弈”的囚徒困境。双方再如何相互指责,推卸责任,都不能改变根本的事实: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垄断之过。

可以说,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浪潮带有内在必然性的创新和模式,也是这几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亮点。网络约车的开山鼻祖Uber倡导的理念“要让人优雅地出行”曾让大家很受触动。国产版的Uber们也追随而上,“滴滴一下,让出行更美好”。利用互联网缓解出租车市场长期供求关系不平衡,打车难似乎从此迎刃而解。但是,随着竞争变成烧钱大战,资本游戏逐渐绑架了共享经济。2016年8月,滴滴宣布收购Uber中国,整个网约车市场变成了一家独大的寡头市场。Uber作为近几年为数不多的富有竞争力的美国互联网公司,这匹杀入中国互联网羊群的“独狼”,也被全面围剿。随后,网络约车新政出台,行政力量出于对传统出租车行业保护和让步,而不是从改善民众出行的初衷出发,设置了“京人京牌”、“沪人沪牌”等行政框框,令供给与需求再度严重失衡。打车难、打车贵问题来势汹汹,重新成为全国性的大难题。

缓解和破解这一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打破市场垄断,激活竞争,有效制约行政干预。共享经济进入中国短短几年时间,恰逢政府推动“互联网+”“共享经济”热火朝天的大好形势,任何人都想象不到,变质居然如此之快,这一背离人们期望的结果无疑是深刻的反面教材。互联网应该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无论是市场垄断还是行政垄断的滥用,归根到底都是现代社会治理出现了偏差,出现了失误。如今看来,即使有互联网新兴技术,即使有最好的政策鼓励和支撑,互联网模式以及互联网助推的转型升级,并不能保障良性的发展和理想的结果。防范互联网垄断,警惕市场竞争的失效,以及我们相关互联网新政的制度和实施,都应该相互配套,与时俱进,才能确保互联网创新的正常发展,才能让“互联网+”运用和服务真正落实到位。是不是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技术进步和制度进步的切实好处,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考量。▲

(作者是汕头大学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约车网约滴滴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滴滴”上的叮咛
首汽约车针对不同用户收不同费用
网约车:B2C与C2C的模式之争
首汽约车改制大考
网约工困局
“网约工”身份困扰
滴滴爷爷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