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缅共老党员讲述在中国的岁月(口述历史)
2017-01-24辛木鲁同李蓉
本报驻缅甸特约记者 辛木 鲁同 李蓉
缅甸共产党曾是缅甸重要的政党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末解体,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在仰光专访83岁的缅共老党员吴丁新(如图),听他讲述在半个世纪前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岁月,以及如何成为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仰者。
年少走上红色路
1934年7月7日,吴丁新出生在缅甸中部昂兰镇区一个小村庄。1946年还是学生的他对缅甸独立运动很感兴趣,当时二战已经结束,但英国殖民者重回缅甸,“真正的独立”成为缅甸百姓心中强烈呼声。1946年9月,吴丁新加入反帝国主义学生罢课队伍。1947年昂山将军遇刺之后,缅甸全国陷入混乱,吴丁新加入了缅共领导的一支起义军。1949年至1950年期间,缅甸共产党非常活跃,学习毛泽东游击战、持久战的军事斗争思想,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带领很多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
1950年,吴丁新加入了缅甸共产党。当时想成为缅共党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必须接受战场的考验。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同志会被追授成为党员,在战斗中没有牺牲但表现十分勇敢的同志会成为预备党员,6个月之后才能转正。1952年,吴丁新成为负责缅甸北部战事的指挥官,同时还在军事干部学校担任教导员。1953年,他又担任掸邦(缅甸北部)军分区公安队指导员,担任缅北三个县的游击队队长。
自然灾害时与中国人同甘共苦
1953年7月,缅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派骨干赴中国学习,吴丁新作为其中的一员也背上行李。1954年1月,缅共学员到达昆明,他们被分成三个分队,吴丁新任三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国名字叫邓强。中国方面为他们在昆明西北部专门修建了一所学校,为了纪念中缅两党友谊,学校以缅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巴德钦亨的名字命名叫“巴亨大学”,大礼堂也以缅共领导人德钦丹通的名字命名叫“丹通大礼堂”。
在校期间,他们主要学习四门课程,如何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如何建立共产党、如何建立军队,国际关系学。他们在学习国际关系学的课程中,一些描绘国际形势的中国词汇也让他印象深刻,如东风压倒西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他们还专门研习了抗美援朝、越南南北战争经典战例。
1956年8月,这批缅共学员转移到重庆学习,中国方面专门为他们建了一个学校名叫四川学院,也称为马列主义大学。这段期间,学员人数增加到140多人,吴丁新担任了青年团校党委委员、第三支部书记,他主要负责宣传工作,除了给内部刊物撰稿,还制作海报,同时油印宣传手册,发给学员们学习。
因为缅甸政府变更,吴丁新在中国结业又暂时回不了国,他被分配到四川内江化工研究所工作。所学的军事知识根本无法在化学试验和分析的工作中得到应用,他非常苦恼。后来,他被派到当地酒精厂工作,这也让他很无奈,不仅专业不对口,还因为中文不太流利,无法与中国员工很好沟通。面对这种局面,他想起学校老师的教导——“面对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下决心好好学习中文。又过了段时间,他被调往纸浆厂当厂长,这时正值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加上中苏交恶,苏联向中国逼债,这段时期是吴丁新最难忘的日子。他们想方设法寻找食物,比如用玉米糊糊、甘蔗渣混合玉米粉、用废糖水提炼黑糖渣等,那时地瓜可以说是最好的食物,但一周才能吃上一次。后来他和一些缅共学员认为自己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应该和中国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与中国老百姓共同践行“四同”制度,即共同工作、共同忍受贫穷、共同协商探讨、共同居住生活。还和中国老百姓一起开荒种地。
吴丁新等4位缅方学员还参与了内江的沱江动力机械厂的建厂工作。吴丁新说至今那段日子仍历历在目,中国人面对困难不服输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在工厂期间,他和中国同事一起捡粪、堆肥、种菜,种粮食,中国同事勤奋、节俭的优良作风让他印象深刻。
与中国领导人的特殊感情
在华学习期间,每到劳动节、国庆节,学校总会组织学员赴北京参观。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接见过他们,刘少奇同志还请他们吃过饭。许世友将军在宴请他们的时候鼓励吴丁新好好学习建设祖国,“今天的中国就是明天的缅甸”。后来,他和其他缅共学员一起跟许世友将军到南京打靶、参观过军舰、炮兵学院。最让吴丁新激动的是看到毛泽东主席,虽然只是拿着望远镜遥望,但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吴丁新最爱看的中国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对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措施十分赞成,他认为腐败是导致国民党败退台湾的重要原因,共产党必须保证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