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团的载体,助推共青团员亮身份
2017-01-24李秉一
文 | 李秉一
优化团的载体,助推共青团员亮身份
文 | 李秉一
共青团员,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荣誉称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千千万万的优秀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让团徽闪耀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引领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前进方向和时尚潮流。
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革,一个正在拥抱全球化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社会价值观变得多元化,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近些年来,中学生共青团员的发展获得了迅猛的增长。据团中央组织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近8800万名。这个庞大的共青团员数量背后,某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某些高中一个班级里的团员比例经常可以达到95%以上、甚至达到100%;某些青年的团员意识淡漠,对团的认识不深刻;佩戴团徽的团员比例非常之低,甚至在某些支部出现无人佩戴团徽的现象。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个省示范高中,学生生源较好,团员人数较多。学校团委在开展工作时通过多种方式号召和动员共青团员亮出自己的身份,体现团员的先进性。几年坚持下来,有一定效果,但不够理想。
有一次,在与某支部的团员座谈互动时,不经意间听到两个学生团员在聊天时说:“这个破团徽太麻烦了,每次洗衣服前取下,洗好后再戴上的时候很费劲”,另一个学生团员也说:“是呀!为了戴团徽,我这学期刚领到的校服上面都扎了一个破洞”。前一个团员又说,“我平时不在学校的时候都把团徽取下来,戴着太丢份了。”
座谈结束后,笔者还想着那两个学生团员的对话,团徽是一个先进青年的象征,为何成为这两个青年团员的困扰?
笔者不禁拿起一个团徽仔细观察,这种规格的团徽已经在很多团组织沿用多年,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团徽制作比较轻薄、正面图案印制略显粗糙,“中国共青团”五个字书写粗糙不规范。翻过来看背面,别针略小,笔者尝试佩戴在自己的衣服上:第一次,别针弯曲变形,失败了;第二次,掰直别针继续尝试,别针断了;第三次尝试,换用另一个团徽,别针扎穿了衣服,但别针上的毛刺带出了衣服上面的线,取下团徽之后,衣服上面明显有两个小洞。
第二天,笔者临时召开了团支部书记工作会议,请各团支部协助调查一下本支部的团徽规格和质量。一天后,各个支部纷纷反馈结果,虽然一个支部内的团员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但是大多数团员在入团时领到的团徽品质都不高,基本与笔者手上的团徽类似。
得到这个调查数据之后,笔者开始行动,在一些出售团徽的生产厂家或网店查看和对比不同规格的团徽,结果令人吃惊,不同的厂家生产出来的团徽品质良莠不齐,价格上也略有差异。笔者经过反复对比,挑选质量相对较好的,选择了一家网店的别针式团徽,给新入团的团员发放了一批,两个月后,再调查发现,这一批团徽的佩戴率高了一些,但依然有团员表示,别针式团徽佩戴时间久了,校服上面扎出的小洞痕迹很明显,不美观。
笔者再次思考解决方案,发现一款团徽背面是蝴蝶扣式的,质量更好,制作也更精美。于是在第二批新团员入团时分发了这款蝴蝶扣式团徽,能感受到他们拿到新团徽时的欣喜感和佩戴时的骄傲。
可是,没过多久,又有团员反馈,蝴蝶扣式团徽的好处是只需要在校服上面扎一个洞、也更美观,但是团徽背面略突起的蝴蝶扣会磨损里面的衣服。
笔者再次尝试探索解决问题,在经过向上级团组织、多家兄弟单位团组织的请教和沟通之后,发现大家都多多少少存在此类问题。反复寻找之后,还是在一家购物网站发现了一款品质更好、直径更大的磁铁吸附式团徽,这款团徽佩戴时只需要隔着衣服将团徽与背面的小磁块吸附在一起即可。该款团徽在给第三批新团员发放后,佩戴效果良好。
在后续工作中,笔者继续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前后经历。过去我们总认为,团员不佩戴团徽,是团员本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单纯从思想认识角度去动员和号召,却忽略了团徽本身。
时代在变、青年也在变。自2014年开始,第一批出生时间为2000年之后的青年(俗称00后)加入了共青团的队伍,这意味着他们正式向世界宣告,他们登上了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标签化了“80后”“90后”的青年,然而,“00后”的群体特征更加鲜明:他们处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历史时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生存之忧、眼界开阔,他们熟悉互联网和各类电子产品,甚至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在学校之外不要求穿着校服的时候,他们穿着讲究,搭配个性,绝不凑合。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的青年都更加有个性。而从年龄段来看,目前共青团员基本是“90后”和“00后”了。
由此,我不禁想到,几十年来,我们共青团的基本载体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青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团徽类似的是,我还想到了沿用多年、品质同样不高的团员证。团组织是立足青年、为青年服务的,而在这方面,我们可能做得还不够与时俱进。
(作者系西安交大附属中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