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五个关键环节
2017-01-24文|张华
文 | 张 华
落实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五个关键环节
文 | 张 华
未来十年,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十大发展领域的各项发展指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让党和国家的“大礼包”带给青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进一步激发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内在动力,需要认真抓好五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第一环节:夯实基础,把青年发展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规划》的总体目标包括两大基本要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完善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明显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前者是政策制度保障,后者是直接目标,围绕十大领域提出的青年发展10个主要目标则是规划的“标的”。因此,落实规划的第一步,首先要把十大目标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指标体系。其中,既应当包括可以用权威的统计数据说明的“客观指标”,也包括用于测量青年观念、态度、感受、判断等“主观指标”,作为评价“是否达标”的依据。比如,测量青年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固然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青年对“正确选项”的认同比例,但比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对青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观测和统计结果,包括立足本职岗位建功、奉公守法、参与公益环保行动、志愿服务行动、发挥社会正能量的生活事件等。根据《规划》的内容,对我国现有的《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2004年版)进行逐项修订,增新补缺,使之成为能够覆盖十大发展领域的完整的指标体系,是落实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环节:从实际出发,把青年发展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青年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规划》作为执政党对青年发展的战略构想和顶层设计,其涉及的所有刚性指标大都需要通过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将青年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年发展规划,是落实规划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青年生存发展环境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规划提出的许多平均指标如“新增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等,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均衡发展。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制定高于平均水平的指标,暂时不具备“达标”条件的地区把平均指标作为奋斗目标,分阶段逐步实现都是正常的。切不可简单“克隆”上级文件,给青年“画饼充饥”,削弱了规划本身的实践价值。
第三环节:分兵把口,把青年发展的刚性指标分解为相关部门的具体责任
青年发展是综合性社会工程,没有任何部门可以“包打天下”。因此,青年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参照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经验,把涉及青年发展的各项刚性指标分解为相关部门的具体责任。需要多部门协作的,要明确牵头部门和协作部门各自的责任;应当独立承担的,要明确主体责任,形成能负责、可问责、指标个个有着落的完整的责任链条。比如,青年思想道德发展,党、政、群团、家长、学校、新闻出版、大众传媒、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都有责任,由精神文明办和共青团组织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就比较容易形成社会合力;新增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指标,教育无疑是牵头机构,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民政部门等则要承担保障责任;青年就业与创业指标,广泛涉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产业、贸易、财税、金融保险、工、青、妇等诸多部门和机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其他相关组织分别承担服务、保障职责则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青年健康指标则需要卫生计生部门、教育机构、用人单位等划分责任边界,分兵把口,共同负责;而由教育、卫生计生、人社、民政、统计等政府机构,以及公、检、法、司等,承担起提供青年发展相关的客观数据的责任,则可以大大降低规划实施和监测成本。
第四环节: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团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和助力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
青年发展事关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事关共产党人开创的事业能否薪火相传。因此,落实青年发展规划,需要从中央到区县层层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将所有相关党群组织、政府机构一并纳入联席会议单位,形成自上而下的党委领导、政府担责、群团尽职、社会参与的青年发展推进机制。鉴于规划的目标群体、服务对象、参与力量大多为青年,联席会议办公室可设在各级团委,便于在第一时间倾听青年呼声、反映青年诉求、反馈实施效果、争取各方支持,并通过联席会议扎实的工作,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措施逐步提升为助力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五环节:构建省市自治区监测系统,完善中国青年发展监测体系
2004年团中央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发展社会监测系统研究》构建了我国第一个青少年发展监测抽样框架。2016年进行的修订,根据我国大陆地区青少年人口分布,按照2%区县抽样,形成了包含23个省市自治区的57个区县、9种类型(城乡小学、城乡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600个城乡基层监测点,独立抽样的52个高校监测点,90个社会救助机构、92个监管机构监测点,共12个子系统、834个监测点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监测系统。该系统既可以用于青少年发展状况的社会调查,也可以用于对任何一个青少年群体特殊发展问题的实时监测。从社会调查的技术角度,该监测系统的调查数据和来自相关政府机构的客观统计数据,用来反映全国青年平均发展水平能够拥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由于区县样本在各省区分布不均衡,仅靠全国监测网络难以进行地区间横向比较。为了保证各省市自治区青年发展抽样框架中的样本单位具有更好的区域代表性,可以按照8-10%的区县抽样比例,按照和全国监测系统同样的抽样原则,构建各省市自治区的青年发展监测系统,健全我国青少年发展监测体系,以便对青年发展进行实时监测、比较研究,推进规划更快更好地落实。
(作者系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