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青年规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2017-01-24胡献忠
文 | 胡献忠
首个“青年规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文 | 胡献忠
日前,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以下简称“青年规划”)向全社会公布,这是我国青年发展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专门面向青年群体制定出台规划,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制定实施规划,是党和政府在青年工作领域从理念到实践的一次深化与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制定“青年规划”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帝国被迫在“挑战——回应”中开始了向现代化的艰难转型。面对强大的传统保守势力、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以及建立在小农经济之上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最先呼吁变革并付诸实践的大多是青年有识之士。从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预言,到毛泽东“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比喻,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成人社会之于青年群体,最看重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塑造现实与决定未来的潜在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强调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特定群体的个体利益需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影响下的社会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青年群体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的力量不仅仅是未来,更是当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现代化进程,经济建设和个人利益重新被肯定和认同,资本与劳动力开始活跃,青年加速流动,利益持续分化,以往整体性的“人民”被解构为不同利益阶层、不同职业群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青年的全面发展首当其冲。执政党推动的现代治理,其重要目的在于整合各方利益,自然需要多个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当时间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执政党与社会逐渐达成另一个共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也能成就青年;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因而,在鼓励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的同时,以国家名义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其实,制定出台青年发展规划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1992年联合国推出《21世纪议程》,特别强调“尤其要促使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工人和科学界人士及团体参与可持续发展”。议程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却极大地鼓励和促进成员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各自贡献。目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美国、俄罗斯、法国等52个国家都有关于青年发展的专门规划或政策性文件。“青年规划”的制定实施,将为我们国家更加全面深入参与国际青年事务、更好展示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议题必将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
按照党政行政管理的序列,青年工作同组织、宣传、统战、工会、妇女等部门和团体,都是党委工作某一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而且,有关青年发展政策散见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群团各系统和相关法律法规之中,零碎不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透过各个被分割的视角,多见青年的某种状况和特征,少见整体性青年,这自然有悖于现代社会中所应该秉持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青年的全面发展缺乏在国家层面的统筹。新媒体时代青年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及在虚拟社会中的活跃程度和创造性,迫使党政的所有工作都要把青年因素考虑在内,某些领域甚至需要给予优先考虑。
从政策过程的维度看,此次制定的“青年规划”,是站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从党委、政府、群团、社会等各个方面协同施策的角度设计和提出政策措施的。同时,注重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相衔接,纳入总规划、体现总规划、落实总规划。对于已有的政策,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体现;对于政策盲区和空白点,进行查漏补缺,重点研究和设计有针对性的举措应坚持问题导向,依据青年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青年发展的各类需求进行排序,明确轻重缓急,提出解决对策。
从政策内容的维度看,“青年规划”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维护权益、预防犯罪、社会保障等10个领域提出政策举措,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规划提出建立规划落实的部门之间的协调会议机制,形成了有效汇聚党委、政府、群团、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青年发展工作机制。这些重要的顶层设计,体现了青年议题融入党政工作的全面性和必然趋势。
从青年个体的维度看,“青年规划”的制定出台,在个人成长发展历程中,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将会有更多获得感。
当代共青团的改革转型与使命担当
当代中国,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态,也改变了青年群体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群团改革背景下团改的逻辑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回归社会,更好地联系青年、服务青年。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现代国家治理,既需要政府、企业、群团、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又要求参与治理的主体有一个明确的职能定位。因而,共青团需要在改革中实现结构性转型,使工作领域、工作内容更加明晰,以“精雕细刻”的方式、“项目化”运作开展工作,摒弃某些“大呼隆”做法,把青年群众工作的精神和原则落实到青年事务之中。
“青年规划”的起草工作于2015年5月正式启动,在党中央书记处指导下,由共青团中央牵头,35家中央部委参与。经历近两年的修订完善,终于新鲜出炉。“青年规划”作为党和国家青年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我国青年发展事业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青年规划”从原则到理念、到政策、到机制,第一次完整地描绘了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各方力量共同促进青年发展的蓝图,使我们有了服务青年的国家机制,有了党委领导,政府、群团、社会协同,齐抓共管青年事务的重要制度保障。制定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为共青团更好承担党的青年工作职责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是共青团拓展职能的重大创新、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事业前进的强劲动力。
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制度性安排,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在规划实施工作中,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主动作为。要履行好协调者的责任,积极承担规划落实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日常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动规划实施落地。要肩负起实施者的任务,坚持更高的标准不折不扣抓好共青团牵头任务的落实,努力把共青团服务青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既注重推动已有的青年发展政策落到实处,又不断完善和丰富青年发展政策体系,使得规划实施跟上青年发展的时代步伐,真正让青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作者系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