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从法日韩的成功经验论我国的发展选择*

2017-01-24孟祥林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村美丽村民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3)

美丽乡村建设:从法日韩的成功经验论我国的发展选择*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3)

法日韩等国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注重塑造内涵美和文化建设,让能人贤士发挥重要作用,采取了“分步走”的发展步骤。法国的有机农业、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等都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我国的美丽乡村工程刚刚起步,还受到诸多问题困扰,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种植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地下工程被忽视、政策实施的监控力度弱、化学农业普遍存在。为了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为此要正确认识政府搭台与群众唱戏、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重点建设与共同推进、外表靓丽与内涵丰富、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项目建设与村民实惠等八个关系。

美丽乡村;法日韩;成功经验

美丽乡村建设是继解决“三农”问题、实施新农建设以来的又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美丽乡村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步骤。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格局被打破,进程务工的农民工也经历了“离土离乡”到“回乡创业”的过程。虽然城乡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仍然存在差异,但村民基于土地的“耕者享其富”的愿望需要尽快实现,这需要强化乡村美丽,不断增加村民基于土地的劳动边际收益。农村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积累速度过慢,致使其在短时期内不能完成向高发展平台的质变。因此在倾斜政策的支持下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变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契机。法日韩等国家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政府提供扶持—村民扮演主角—政府逐渐退出”的发展步骤,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美”的内涵非常丰富,村风村貌、生态环境、产业状况等都应该成为“美”的内容,因此美不单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还应该体现在农村文化氛围的改善。“美”应该是内在与外在、眼前与未来、生活与环境的整合。“美”是较“富”更高的发展层次,前者将创造生活与享受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一、法日韩等国乡村建设举措与成功经验评析

(一)法日韩等国乡村建设的主要举措

1.法国的农业发展政策

法国素有“欧洲中国”之称,很多情况与中国相似,因此其发展农业的政策值得借鉴。[1]法国的农业获得快速发展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世纪中叶时法国还是农业大国。20世纪后农业发展很快得益于其在发展农业方面的政策,这包括农业补贴政策、科技兴农政策、农村的能源结构改善政策等。在农业补贴方面,法国不但给予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优惠政策,而且专门设置了“离农终身补贴”政策。法国的农业发展政策主要致力于三个目标: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竞争力。法国推进农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注重人力资本开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2]通过对农村实行倾斜性的发展政策,农村的发展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农村环境得到改善;有机农业得到广泛发展;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法国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详细规划、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过程中村民在内心深处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有机农业已经深入人心,法国农业的国际形象也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增强农业含金量的基础。为此需要跟进相关的制度设计,将农民行为从起初的外在约束变为内在自律,农业发展就会有条不紊,在此过程中,农民受益是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

2.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新村运动”,使得农村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村运动彻底改变了城乡间、工农间存在的严重失衡问题。在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是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逐渐从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文化层面,此间主要在山地、村路、河堤、堆肥、河塘、水井以及村级医疗设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建设。[3]20世纪80年代则从政府为主导逐渐转变为民间为主导,这时期的农村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的新村建设积极性很高,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已经具有充分的主动权,村民在新村运动中开始唱主角。这时期的新村运动已经从起初的致力于改善村民的基本居住条件转为社会治安以及村民道德风尚建设方面。新村运动在20世纪末进入尾声,政府从新村建设中完全退出。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由唱主角逐渐弱化为唱配角最后淡出。这时期的新村建设已经将重点转向乡村工业化、农村文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小城镇建设。韩国新村运动过程中,政府给予了财政支撑、制度支撑和服务支撑,在分类指导和分类建设的同时也强化了合作,注重能人贤士在新村运动中的带动作用,新村运动能够给村民带来实惠,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3.日本的造村运动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经济复苏问题,但起初将建设重点放在了大中城市,于是农村的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于是新村建设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新村建设将农民留在农村,恢复农业生产,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日本的新村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运动,第一次致力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第二次致力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达到将村民留在农村的目的,于是在第三次新村运动中发起了“造村运动”,目的在于将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磁场,[4]“造村运动”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改变,农村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乡村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发展度假村,而后发展生态游和体验游,最后是休闲旅游大发展。在日本的新村运动中,起初也是以政府主导作用为主,在建设新村过程中非常注重生态环保,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乡村旅游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度假”到最后的“休闲”,旅游的内容不但丰富。通过旅游让乡村与城市整合在一起,不断模糊城乡间的界线。美丽乡村不但注重外在美、更加注重内涵美,从而能够通过市场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解决资金问题。

(二)法日韩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评析

根据前文,法日韩等国为了促进乡村发展给予了很多倾斜政策,农民是这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各个国家的目标都是着眼于乡村全方位发展,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农业的发展基础得到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这样的乡村发展是持续性的,这些国家建设乡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1.强调内涵美

前文论及,法国在农业建设过程中非常强调有机农业,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与化学农业相对。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就是致力于人们对化学农业进行反思。化学农业虽然能够迅速提升农产品产量,但产品内的农药残留以及农业制剂对土壤以及地下水的危害非常大,这样的农产品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法国在农业发展进程中不但强调有机农业,而且强调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等,从内在涵养方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农村的外表美与内在美融合在一起。

2.采取“分步走”方式

根据前文,这些国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都经历了几个步骤。法国订立了三个目标,从开始的补贴政策到后来的人力资本开发,中间需要不断探索,单纯的补贴并不奏效,需要将补贴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连接起来,所以农田基本建设只是第一步,政府的责任在于搭桥铺路,农民则是发展农村的主角。法国的教育培训措施产生了长效作用。韩国和日本的农村建设在分阶段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在从主要到次要最后退出,政府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发展机制,并让农民在该过程中有充分的主动权,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发展政策做出微调。

3.挖掘能人贤士

日本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最初的新村运动后,发展为后期的造村运动,通过发展休闲旅游项目推进农村发展速度。韩国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也采取分类指导和分类建设的政策。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政策,都离不开能人贤士。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村民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发展。能人贤士不仅熟悉农村,而且具有一技之长和管理才能,在村民间具有一定号召力,从而能够带动村民将政府的倾斜性政策变为发展动力。将能人贤士作为发展农村的节点,就能够让有限的财政补贴发挥更大效用,从而提升农村发展速度。

4.注重文化建设

农业发展继而新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等是农村文化的基础,新村建设就是要通过改变村民的生存方式改变农村文化。法国的有机农业、教育培训,日本的休闲旅游,韩国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而促进小城镇建设等,实际上都是在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文化是蕴含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就会遵循棘轮效应并不断放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日本从新村运动到造村运动,使农村对外出务工的村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在城乡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相当,并且农村稍高于城市时,农村文化就达到了较高水平。

二、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与法日韩等国相比较,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在很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由于不同区域的乡村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建设美丽乡村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建设美丽乡村不但要体现环境美、还要体现产业美、精神美、生活美。因此建设美丽乡村要在“村容秀美、生态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等方面下工夫。因此美丽乡村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需要生产发展、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精神陶冶同步跟进。但是人们对美丽乡村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环境美层面,这与美丽乡村全面发展的理念相悖。农业产业是美丽乡村发展的支撑,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等都需要依托农业产业。但目前存在诸多与建设美丽乡村相悖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设施不能跟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阻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但分散的经营方式与农业大规模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间存在的劳动边际收益的差异,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大量土地撂荒。虽然在小范围内已经试行土地使用权转包,但由于利益关系不能理顺,农田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低位徘徊,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了提升农业经营效率,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是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二)种植业的市场风险大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产业分散经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间会存在一定偏差。丰产不丰收的问题经常困扰着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严格依赖自然条件,一旦做出决策就不易变更,在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弹性远远低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所以市场风险完全由村民承担。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生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为了规避风险,更多的村民选择低风险的农业经营项目,或者从农业产业中析出从事非农产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农业的发展基础,“产业美”受到严重影响,美丽乡村的建设基础被削弱了。

(三)地下工程被忽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的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这些生活垃圾一般是随处丢弃或者掩埋,从而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某些农村的地下水环境遭到破坏,已经严重影响村民的饮水安全。建设美丽乡村,人们会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能够看到的地上景观层面,但美丽乡村的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紧密相连,两个层面与村民的日常生活都存在密切联系。由于地上工程更易引起关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进而演变成为重形式、轻内容,这会阻碍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实施缺乏监控

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由于理解力的差异以及各种主观因素的作用,政策执行会与政策的初衷存在偏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为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就需要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严格杜绝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主义问题。建设美丽乡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的倾斜政策下,通过对农村“输血”从而培养其“造血”功能的,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同等重要,为此要强化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构建政策执行结果的信息反馈机制,才能够让政策落到实处。

(五)化学农业普遍存在

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化肥、农药等的施用存在紧密联系。虽然农产品逐渐丰富起来,人们的生活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但基于化学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较有机农业的农产品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为了农产品外观美,化学农业的程度不断加深。这种生产方式不但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农作物的生产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被严重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村由于水环境受到严重负面影响,村民的日常用水都出现问题,化学农业带来的地方并不断出现。化学农业引发的环境问题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生活富裕”与“生活美好”已经不能用等号连接在一起。

三、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处理的八个关系

(一)政府搭台与农民唱戏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要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但是政府在期间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政府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起搏器”,存在期间扮演主体角色。因此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政府与村民间的关系就是主导与主体间的关系。主导是指战员,主体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有政府的财政支撑,靓山、净水、建房、修路等都需要政府支持,政府派出的专家队伍对乡村环境进行规划,政府既出钱又出力,这会给村民留下政府大包大揽的印象。这不仅会增加政府的工作量,而且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降低。村民是村庄的主人,因此建设美丽乡村要多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按照村民的意愿建设新村。只有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将村民的智慧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才是村民预期的乡村。因此处理好村民的主体性与政府的主导性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美丽乡村是农村城镇化步骤中的重要一步,但村民与市民的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别,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其思维方式以及收入水平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前者快于后者,即政府的主导作用强于村民的主体作用,村民对美丽乡村就会有抵触情绪。新房子中按照城镇居民的需求配置的生活设施与村民的需求之间不对称。这样的美丽乡村反而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负面影响。所以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需要做到“不多参与”、“不少参与”,以村民活动为主,积极倾听村民的意见,让美丽乡村与村民的美丽生活相一致,政府为村民搭的台子很结实,村民在台上唱戏就会全神贯注。

(二)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美丽乡村中“美”的内涵应该丰富多彩,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虽然需要统一建设标准,但不应该千篇一律,尊重差异的美丽乡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加美丽。用美丽的不同表现方式丰富美丽乡村的注解。不同村庄有其特有的发展基础,建设美丽乡村要充分依托这些基础。构建美丽乡村的思路就会多元化。民俗文化、历史古迹、风景名胜、名人草堂、民间艺术、特色资源等都可以成为美丽乡村的发展基因,在政府和专家的指导下,激活这些美丽基因,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紧密结合在一起。种子不同,美丽的方式就会有差异。“方式”就是优势,充分尊重不同的方式并发展这些不同的方式,就会让村民驾轻就熟,将本村的优势强化为亮点,并且以一个点带动更多的点,让美丽乡村的优势资源产生规模优势。以每一个点为基础,可以逐渐拓展为产业链。《刘老根》中的龙泉山庄以及《野河畔的男子汉》的野河村都是不同的美丽方式,前者依托既有发展基础发展吃住娱于一体的张扬农村文化的综合发展项目,后者以优质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养殖而后带动其他相关项目。两者的发展轨迹有差异,但都实现了美丽乡村的目标。统一标准就是要为发展美丽乡村定调子,雷同的发展模式就会抹杀资源优势,乡村在美丽过程中就缺乏了精彩。

(三)重点建设与共同推进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采取“分步走”的方式,由于财力投入的约束以及不同村庄发展基础存在差异等问题,建设美丽乡村不能“齐步走”,必须采取有先有后的“分步走”的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步骤,但由于各个乡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与其他村镇的联系都存在差异,为了能够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首先需要能够找到节点村镇并对其重点建设,使其能够在周围乡村中发挥带动作用。用一点带动一面和牵动一线的方式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为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乡村进行普查,挖掘乡村中存在的优质资源。以中心城市和县级中心地为核心由近及远逐渐向外围空间扩展。但是“摊大饼”并非唯一发展方式,除了这样面状扩展外,还要适当强化线状延伸,即沿着主干交通线构建美丽乡村的节点,然后将节点乡村沿线向两侧扩展,邻近的节点村首先整合在一起,从而沿主要交通线逐渐形成美丽乡村链,而后以链为轴向轴的两侧扩展,将周边更多的村镇整合在一起,将美丽乡村链拓展为美丽乡村带。通过这种分步走的方式,可以将“共同推进”与“重点建设”融合在一起,在县域范围内既可以同时规划多个点,又可以让这些点有步骤地整合在一起。

(四)外表靓丽与内涵丰富的关系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多种误区,不能恰当处理靓丽外表与丰富内涵间的关系,就是常见的一种误区。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新农村的建设是一致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项要求,这要求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展经济能够让美丽乡村有骨架,文化建设能够让美丽乡村有灵魂,前者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后者能够引领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同样要讲求“文化软实力”。美丽乡村的村民要有新房舍、新道路、新环境、新气象和新精神风貌。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的岗上村在发展过程中,就将外在美与内涵美紧密结合在了一起。美丽乡村不但在山水田林路等硬件建设方面有较大改善,而且村民在美德化育方面始终如一。村民都受益于新的精神风貌。新房舍、新道路等外表美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但是新精神风貌需要在长时期内缓慢递变。内涵美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长久支撑。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要外表美与内涵美并重,并且要充分重视在内涵美方面的投入,包括规范制度、培养典型、道德化育等,以内涵美支撑外表美,让外表美中更具文化厚重感,让村民付出美和享受美。

(五)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的关系

前文论及,在建立美丽乡村过程中,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等硬件建设是迅速改变乡村环境的重要支撑,这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这些硬件能够快速完善农村环境。硬件可以对村民行为进行约束,改变村民的不良行为。但是单凭道德约束并不能促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软件建设。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在论及华西村的精神文敏建设时,认为需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对村民行为进行约束,遏制不良行为发生,为此制定了很多详细的村规民约。例如为了约束村民在公园中揪花的行为,相关规定明确定出罚款一万元的规则。老书记认为,虽然人们已经富裕起来了,但是很多时候思想意识还不能跟进富裕程度,这就需要设计严格的制度,通过外在约束强化人们的内在自律,从而将制度规则逐渐转变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软件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制度设计提高犯错成本,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表扬力度,强化正能量的影响力。在华西村有农民公园、328米高的金塔等,能够看到复制的长城、悉尼歌剧院、自由女神像、白宫、天安门城楼等80多个世界著名建筑,这些硬件为华西村增添了亮色。吴仁宝说,华西村的发展方向就是“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美丽是幸福的基础,但美丽的基础是“硬件+软件”,华西村的这两个拳头都很硬。

(六)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循环累进基础上不断发展。前文论及,“分步走”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理性选择。因此在发展步骤上需要“有取有舍”、“有先有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发展的项目要为后发展的项目创造条件,在发展内容方面要前后衔接。为此要稳妥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间的关系,前者要注重效率,后者要注重效果。通过建设美丽乡村,让村民尽快从中受益,从而更好地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对乡村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等划等分级,对村庄制定详细发展规划。从村民最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尽快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同时要逐步完善生活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齐步走”的同时要保证硬环境发展速度稍快,使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同步高效互动。为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前文论及,美丽乡村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但后者难度稍大,需要通过较长时期逐步形成。因此近期建设需要以长远发展为目标,也要求近期发展定位准确。避免造成较大的建设成本。妥善处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间的关系,可以为美丽乡村积淀文化、稳定方向、明确定位,为村民树立信心,提升发展效率。

(七)项目建设与村民实惠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一般都是与项目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项目的带动力,即拉动相关产业的能力,这样的项目可以让产业链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度,使得更多的村民融入其中,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误区是以“美”为核心打造硬件,但项目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相去较远,村民对这样的“美丽”项目不感兴趣。于是项目建设风风火火,而村民的表情则冷冷冰冰。美丽乡村是为村民而建,村民是美丽乡村的主演,所以项目建设过程中就要将村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让乡村的外表美成为村民的生活美,美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也是村民参与其中的动力。村民从项目建设中得到的实惠首先应该体现在基本需求方面,而后逐渐向提高生活品位方面转变,只有村民最关心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才能够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愿望。因此美丽乡村的建设首先要强调经济建设,而后要促进文化发展。因此,项目要从村民生活中诞生,让村民生活在项目中,所有村民都成为项目中的“演员”,村民根据自身的能力扮演不同角色,成为装点美丽乡村的重要元素。

(八)外力拉动与强化内核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外力劳动,更需要强化内部动力。国家实行的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对农村实行政策倾斜。在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经济发展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所以通过外部拉动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强调外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内部动力,外力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起搏器”,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平台得以搭建后,农村即可按部就班地按照既定模式发展,外力的目标在于启动内力。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要着重强化村民的动手能力,通过提高其生存能力完善产业结构,让乡村更具魅力。建设美丽乡村需要重塑村民的生活方式,这需要村民眼界更宽、素质更高,让村民从旧农民变为新农民。具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应该首先成为培养对象,使其成为农村“产业美”的种子,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江苏省高淳区的武家嘴村、江苏省常熟市的蒋巷村、陕西省平顺县的西沟村等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农村工业化过程。通过发展非农产业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了产业美、生活美、环境美、精神美。吸收成功经验是这些村庄发生转变的外力,内核是带领村民前行的“领头羊”,“观念美”是美丽乡村的根本内核。

[1]王习明.美丽乡村建设之国际经验[J].长白学刊,2014,(5).

[2]邢琳.法国农村发展政策(2010-2015)研究[J].世界农业.2016,(6).

[3]吴晓霞,刘纯阳.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经验与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李晴.东亚韩国日本新村建设的特色与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2,(1).

(责任编辑:辉 龙)

2017-03-01

孟祥林(1969- ),男,河北保定人,经济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F

A

1672-1071(2017)02-0059-06

猜你喜欢

新村美丽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评比的春雨,浇灌新人新村新貌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